張 樂
?
職校教育不可輕視的職業通用能力培養
張 樂
【摘 要】目前,我國高素質的復合型技術型人才缺口較大,對于高素質的復合型人才需求進一步加大,現有的人才數量更是無法滿足社會的發展和現代化建設的要求,隨著社會經濟向著現代化推進,各行各葉之間的不斷組合、交替,現代化程度逐步提高,對自動化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企業也對高技能人才提出了更高一個層次的需求。目前,職校生職業通用能力的培養問題越來越引起我國職業教育界的關注,本從國家對職業教育的重視程度入手,對職校生職業通用能力培養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進行探討。
【關鍵詞】職業教育 職校生 職業通用能力
當前,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社會的進步,為職業教育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一種崗位技能,一種技術能力已經不能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需要。同時,職業學校學生數量的不斷攀升,有限的教育資源和過分強調專用能力培養的思想觀念和教育方式很可能成為制約職業教育發展的“瓶頸”和職校生均衡發展的障礙。在強調技能培訓的同時,對于職校生綜合能力的培養日趨重要,如何避免職業學校的學生僅僅成為專崗專用的人才,盡可能多的培養出專用能力和通用能力兼顧的優秀技術人才,正是我們這些教育工作者必須追求的目標。
2002年8月,國務院下達《國務院關于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中指出:“十五”期間,職業教育要為社會輸送2200多萬名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800多萬名高等職業學校畢業生[1]。2005年10月,國務院下達《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中指出:到2010年,中等職業教育招生規模達到800萬人,與普通高中招生規模大體相當;高等職業教育招生規模占高等教育招生規模的一半以上。“十一五”期間,為社會輸送2500多萬名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1100多萬名高等職業院校畢業生。[2]。2006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見》中指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高技能人才工作的目標任務是,加快培養一大批數量充足、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技術技能型、復合技能型和知識技能型高技能人才,到“十一五”期末,高級技工水平以上的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勞動者的比例達到25%以上,其中技師、高級技師占技能勞動者的比例達到5%以上,力爭到2020年,使我國高、中、初級技能勞動者的比例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形成與經濟社會和諧發展的格局[3]。國務院連續幾年提倡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尤其是復合型高技能人才的培養,大力促進了職業教育的發展。快速迅猛的發展勢頭和對高級技術人才要求的不斷提高,使得承擔具體培養任務的主體大都落到了目前職業院校身上。
因此,隨著職業教育力度的加大和普及面的擴大,職業學校學生數量的不斷攀升,有限的教育資源、過分強調專用能力培養的思想觀念和教育方式很可能成為制約職業教育發展的“瓶頸”,在強調技能培訓的同時,對于職校生通用能力的培養日趨重要,如何避免職業學校的學生僅僅成為專崗專用的人才,如何提高職校生的通用能力,具有非常現實的意義。
從另外一個層面上說,職業通用能力培養與我們一直提倡的素質能力培養有很多相通之處,但是,它更側重于有關職業相關的能力培養,具有更鮮明的特色。職業通用能力內容分析更注重技術和崗位能力。它既是指普通的職業要求與能力,也包含個人素質的一些方面。從某種意義上說,職業教育的通用能力培養與我們通常說的素質教育有很多相似之處,只不過它更具有職業教育的一些突出特點。通用能力的內涵界定更偏重于技能和技術操作型。它既包括綜合職業能力的要求,也包括全面素質的要求。通過對各國通用能力概念和內涵的研究,基本可以確定通用能力強調的具體內容都圍繞在這幾個方面:自我管理的能力、人際交往的能力、團結合作的能力、處理問題的能力、統籌安排工作的能力、運用信息技術的能力、創新能力、面對突發情況的能力以及心理素質。
現在多數職校學生職業通用能力上面臨著一些類似的困難:(1)學生專用能力和通用能力發展不平衡,學校通常強化專用能力的培訓而忽略了通用能力的培養。(2)生源質量較差,在一定程度上對學生通用能力的培養帶來障礙。(3)專業課程學習相對緊張,在時間上擠占了通用能力培養的時間。(4)目的明確,形式規范的通用能力培養方法和培養渠道相對單一。(5)受經濟危機的影響,就業壓力加大,強化學生專用能力的培養,專崗專能的特殊教學形式,更是無暇顧及學生通用能力的培養。
根據企業反饋的信息,多數職業院校學生在崗位上的實際操作能力較強,但在通用能力上存在問題,多半被企業退回的學生往往不是因為專業技能的不足,而是因為不能嚴格遵守企業的規章制度,接人待物存在一定程度的缺陷,與人交往和溝通的時候不夠主動,不能很好的與周圍同事相處等其他因素,導致不適合所從事的工作崗位。同時據徐州技師學院就業處的資料顯示,沒有就業的學生中,有32%的學生畢業成績合格,這就說明,學生走向社會,順利融入社會,僅僅擁有專業技能是不夠的。
職業教育培養的通常是在生產服務第一線從事工作的應用型人才,由于一線崗位是隨科技進步、產業結構調整、生產和服務水平的提高而不斷發生變化的,這就要求對從事這個崗位的工作人員的要求更高了,過去可以在一個崗位上做一輩子的“鐵飯碗”,幾乎一成不變的工作要求已經不是目前社會的現狀了,他們要學會適應這個瞬息萬變的社會,要在目前復雜多變的社會環境中學會尋找機遇,學會自我發展。所以,職業院校的學生,除了要有專業基礎知識和精湛的專業技術以外,更重要的是要有能夠應變和發展的能力。
只有加強對職校生的通用能力培養,當從事崗位發生變化或者就業環境發生改變時,學生所掌握的這一通用能力依然能夠發揮作用,可以迅速適應新的工作環境。職業通用能力這種可遷移性的特性,可以促進學生養成終身學習的能力,促進他們開始獨自解決問題,學會思考,保持充電的狀態,使學生可以在瞬息萬變的環境中通過吱聲能力進行角色轉變,改變自己,提升自己,使之能夠跟上科技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步伐。這些職業通用能力,使學生真正可以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生存下來,從而提高學生在不斷變換環境中的競爭能力。通過多渠道、多方位的職業通用能力培養,適應現代化社會進程的需要,為今后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堅持的基礎。
職業通用能力在一個人的職業生涯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對專業能力的駕馭和個體的提升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尤其是現代社會變換發展迅速,科學技術更新更快,就業市場的需求也在不斷轉變,職業通用能力的培養已經不容忽視。在現代化的科技社會中生存,曾經所謂的專業知識、單一的職業技能更新換代的周期已經不同于以往。據有關資料顯示:我們所接受的相關知識通常更新周期一般會是3~5年,如果一個人只能運用自己已掌握的知識,而不能不斷的學習和接受新知識,不能堅持快速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那么他被社會淘汰的可能性就會加大,他所具備的能力就會減弱,如果只會固守一成不變的知識,終將被社會淘汰,因此,學習知識的能力比學習知識的數量比起來,能力會更為重要,職業通用能力的更新比單一專業技能了解重要性更突出。只有具備了學習的能力,才會不斷提升自己,才能適用快速發展的社會需求。
社會進步的迅速發展,科學知識的更新換代,產業結構的調整變得比以往更加頻繁,更加不穩定,激烈的市場競爭愈演愈烈,發生失業和轉崗的幾率也在大幅上升。在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下中,曾經從一而終的職業觀念已經被時代所淘汰,從業人員的變動性和頻繁性都在增加。這些不斷發生的變化,必然帶來周圍環境的變化,如果不具備與人交流、交往以及不斷的與不同的人合作共處,協調發展的能力,就必然陷入困境,所以現代職業教育的內容應完全放棄以往那種“一技在手,吃喝不愁,終身受用”的陳腐觀念,改變原本狹隘的培養目標與方向,才能跟上時代的進步,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始終立于不敗之地。
參考文獻:
[1]國發〔2002〕16號文件.國務院關于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EB/OL].2002(8).
[2]國發〔2005〕35號文件.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EB/OL].2005(10).
[3]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見.[EB/OL].2006(11).
作者單位:(江蘇省徐州技師學院)
作者簡介:張樂(1980-),女,漢族,江蘇徐州人,碩士學位,講師,研究方向:職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