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炳其
(云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 云南 昆明 650500)
英語學困生成因的社會語言學分析
劉炳其
(云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 云南 昆明 650500)
英語學困生的成因源自自身的主觀因素與外在的社會因素,從社會語言學角度分析導致英語學困生形成的家庭社會地位因素、 學困生的性別因素和地域因素等外在因素,并針對性地提出應對策略,幫助學困生消除學習障礙,順利完成學業,符合當今大學英語教學發展的趨勢。
社會語言學;英語學困生;家庭社會地位;性別因素;地域因素
二十年來教育的發展,我國在教育機會均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績,能接受高等教育的學生數逐年增高。但學生的總體素質并不樂觀,各個高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英語學困生”的問題,幫助這些“英語學困生”克服學習障礙,取得學業成功,是大學英語教學中的一大難題。面對這個難題,國外學者 Carla A. Peterson,Lynn Milgram Mayer,Jean Ann Summers,
Gayle J. Luze 作了家庭貧困會引起孩子語言滯后、認知能力低的研究[1];SallyS. Scot 從人文、人權的角度作了研究,探討了教育部門應該怎樣去滿足學困生的要求[2];國內諸多學者也作了“英語學困生”及社會語言學與英語教學方面的研究:武漢大學張穎作了“社會語言學與中國的外語教學”的研究,認為社會語言學的研究有利于英語學習者交際能力的培養[3];鹽城師范學院黃道玉作了“社會語言學對現代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影響和啟示”的研究,認為大學英語教學中應該注重文化差異教學和語篇語境教學;江漢大學李菊榮作了高職院校英語學困生的成因及對策的研究,提出了從學習動機、教師的情感關愛方面幫助學困生轉化的對策。但國內外把社會語言學和英語學困生結合起來,即從社會語言學角度分析語學困生的研究幾乎沒有,因此本文以目前國內外的研究現狀為理論基礎,從社會語言學角度著手探討分析國內大學生英語學習障礙的成因。
英語學困生的界定,“英語學困生”即英語學習中存在學習障礙的學生。學習障礙(Learning Disability)最早是由美國特殊教育家柯克 (Samuel.A.Kirk) 提出的。1963 年他提出了學習無能的概念。1962 年,柯克在學習不良的闡述中提出了個體內部差異(intra-individual differences)作為學習不良的特征,這種特征也被稱為發展的不平衡。他認為學習無能是指學生在語言、說話、閱讀和社會交往技能方面的發展存在障礙,有些學生語言不靈敏,但并不聾;有些學生感知不行,但并非眼盲;有些學生無法通過常規方法學習,但并非精神上有障礙。該界定涵蓋了學習困難者在說話、閱讀、語言發展、社會交往技能等方面明顯低于他們應該達到的水平,比較明晰地揭示學習困難學生的特征。我國教育管理研究會課題組把學困生界定為:在知識、能力、品格、方法、體質等要素及要素的融合方面存在偏離常規的結構性缺陷,智力得不到正常的開發,不能達到教學大綱的基本要求,需要通過有針對性的教育、教學或醫療措施,給予補償和矯治的學生。英語學困生的成因分析作為20 世紀 60 年代興起的一門涉及范圍甚廣的邊緣學科,社會語言學把語言看作社會和文的一部分, 研究語言和社會的相互關系,或者說通過研究社會來研究語言。社會語言學主要社會語境與語言運用的關系,即語言是如何隨著社會階層、性別、年齡、地域等因素的變化而變化的。著名的社會語言學家 J.A.Fishman 曾說過,社會語言學是考察“誰在什么時候用什么樣的語言對誰說什么話”。總而言之,社會語言學強調語言學的社會性。它的產生打破了“長期以來一統天下的靜態描寫”,“注意到跨學科的實際應用的動態研究,側重語言的社會功能,它系統地研究語言與社會文化的關系并用社會的觀點和方法動態地研究語言、語言變體、語言規律以及語言的社會交際功能等問題。從當代英語教學發展趨勢看,傳統的“如何教”已經逐漸向現在的“如何學”轉變,即對語言學習主體及主體間性的研究越來越得到重視,在對語言學習主體進行研究時,不僅要對導致語言使用個體差異的主觀因素進行研究,還要對影響語言學習過程的社會因素進行研究。而社會語言學就研究的是各種語言變體及其影響因素之間的共變關系。因此,從社會語言學的角度分析英語教學中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學困生問題,正好符合當代英語教學的發展趨勢。英語學困生的成因可以分為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兩類。內部因素包括導致學習障礙的學習興趣、學習方法、個人意志力、學習態度、學習動機等因素;外部因素包括家庭社會地位的影響因素、學校師資條件因素、性別影響因素和地域影響等因素。本文主要從社會語言學角度分析導致英語學習障礙的一些外部因素及其應對策略。家庭社會地位因素社會語言學家認為,家庭社會地位的不平等影響著語言使用的不平等。組成社會的單位———家庭被無形地分為各種層次。社會階層的劃分標準是引用《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研究報告》的研究成果,該研究提出了“以職業分類為基礎,以組織資源、經濟資源和文化資源的占有狀況為標準來劃分社會階層的理論框架”,將當前我國的社會職業結構劃分為十大階層,即國家與社會管理者階層,經理人員階層,私營企業主階層,專業技術人員階層,辦事人員階層,個體工商戶階層,商業服務業員工階層,產業工人階層,農業勞動者階層和城鄉無業、失業、半失業者階層。根據一項對十大社會階層子女選擇專業和科目狀況的調查結果發現,在英語教育專業中,機會的分布傾向于中下階層子女。商業服務業人員階層子女的條件概率為8.0%,農業勞動者階層子女的條件概率也較高,為6.1%。而上層社會子女的條件概率卻不高,國家與社會管理者階層子女就讀英語教育專業的條件概率只有 3.4%。其中,上層社會子女的條件概率為 20.8%,而下層社會子女的條件概率較高,為30.2%。下層社會子女就讀比例的升高,主要是由于作為師范類專業,該收費標準比較低,為大量底層社會子女提供了一定的就讀機會。大量來自低層社會的學生與較高社會層次的學生相比,在他們英語學習的基礎階段所享受的教育資源相對較少,這與他們所出生的家庭在教育方面的投資有著密切關系。這些教育資源包括家庭在購買課外讀物、電腦、上網、電子學習產品、家長陪同、上輔導班等方面的支出。
這類學生在學習上的障礙可分為語言知識(linguistic knowledge)方面的障礙和交流能力(communicative ability)的障礙。
[1] 李菊容.高職院?!坝⒄Z學困生”成因分析及對策[J].武漢交通職業學院學報,2006(1):79-82.
[2] Hudson R A.社會語言學教程[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5:203-227.
[3] 周慧英.社會語言學視角下的外語教學[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7,27(9):144-145.
G635
A
1672-5832(2016)06-024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