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梅 張麗媛 劉建軍
?
淺談校企合作模式下職業院校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
王紅梅張麗媛劉建軍
【摘 要】校企合作這種新型的教育教學模式對于職業教育中學生就業能力有著很大的提高,有效的促進了職業教育的良性發展。走工學結合的職業教育道路,加強對于職業院校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是當代職業教育發展的必由之路。
【關鍵詞】校企合作 職業院校 就業能力
隨著我國經濟體制的改革和產業結構的升級,國家對于專業人才的需求量也越來越大。而職業院校作為為社會培養專業人才的教育機構,擔負著培養專業技術人才的教育責任。學生就業能力的提升有助于社會就業率的提升,也有助于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然而,我國職業院校的學生在接受職業院校的教育時,往往沒有機會提升自身的就業能力。為了改變這種情況,職業院校應該從實際出發,進行學院和企業的合作辦學模式,以工學結合的方式來全面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將教學和工作結合起來,就能實現培養大批專業型技術人才的教育目的。
(一)校企合作模式是順應時代潮流的職業教育模式
眾所周知,職業教育對我國經濟的發展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在職業教育下培養出來的專業性人才是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的新鮮血液,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人力資源保障。然而,在目前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產業結構創新的重要時期,傳統的職業教育培養模式已經越來越不能夠適應時代的發展。企業需要的是有著較強的實踐能力和就業能力的專業型人才,傳統的職業教育偏向于理論的培養,不注意學生實際就業能力的提高。因此,在這種大背景下,發展校企合作模式就成為職業教育發展過程中的必然趨勢。
(二)校企合作模式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需要
校企合作模式給企業、學校和學生構建了一個有機的生態關系。校企合作模式增加了學生的參加工作實踐的機會,使學生得以將理論和實踐有機的結合到一起。在企業的實踐中,學生摒棄了理論上的閉門造車,得以在工作崗位上充分驗證、檢驗自己的理論水平。在自由的工作環境中,學生可以將自己對知識的一些見解充分的應用與實踐當中,從而提升自身的創造能力。校企合作的教學模式讓學生掌握了一定的實踐技能的基礎上,還充分的實踐自己的創新理念。因此,我們說校企合作的教學模式對于創新人才的培養有著很重要的意義。
(三)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發展中一種大膽的體制改革
傳統的職業教育中培養出來的畢業生往往不能很好的適應當前瞬息萬變的就業市場。職業教育要想更好的適應當前的就業市場,就需要對自身的教育教學體制進行一定的改革,而校企模式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的一種教學改革模式。校企合作的教學理念是在培養學生的過程中做到實踐和理論的統一,由企業來提供實踐場地和實習機會,由職業院校來提供相關的專業人才,達到職業院校和企業的雙贏,同時有利于學生就業能力的提高。校企合作過程中對于高職院校的教材的編寫和教師的素質又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理論教學的進度要和實習實踐的環節相匹配適應。
(一)通過校企合作來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
校企合作模式是一種良性的教學實踐模式,它通過一系列雙贏互利的機制,來促進職業院校學生能力的提高,也良好的保障了企業專業人才的輸送。在這個過程中,職業院校的學生通過職業院校的理論教學和企業的實踐研究,可以有效的提升自身的專業技能。參加實習的過程可以使他們獲得工作的實際經驗,有助于他們職業道德和職業素養的形成。在企業實習的機會還可以提高他們艱苦奮斗的精神。
(二)通過校企合作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通過校企合作,學生除了對在學校學習的理論加以驗證外,還可以充分見識到在企業中運用的技術層面,通過實踐的過程來對新知識增加了解,從而增強自身自主學習的意識。自主學習能力是學生在畢業后需要掌握的一種能力,只有具備一定的自主戲能力,職業院校畢業生才能在就業的過程中不斷的找準自身的位置。
(三)通過校企合作培養學生的非智力綜合素質
在學生就業的過程中,智力因素和專業技能是衡量人才的一個重要標準。但是,非智力的綜合方面的素質也是學生工作能力的一種重要體現。非智力的素質包括情感、意志、品格、道德等多方面的內容。職業院校在對學生進行培養時,應利用校企合作的機會來使學生認識到院校以外的環境情況,通過實踐的工作機會的鍛煉、提高學生的綜合方面的素質和能力。校企之間的合作教育活動,能使學生充分認識到學校與社會的差別,認識到綜合素質對就業的重要影響。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市場對于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企業在發展過程中急需可以馬上適應工作崗位的專業性人才,職業院校也需要在這種環境下進行教學方式的改革。職業院校和企業的合作教學模式,對于職業院校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有著很大的幫助。
參考文獻:
[1]鄒宏,伊宏偉,王福娟.校企合作模式研究綜述[J].邢臺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01).
[2]栗建.高職院校構建多層次校企合作模式的思考[J].遼寧高職學報,2011(09).
(作者單位:秦皇島職業技術學院)
作者簡介:王紅梅(1982-),女,河北玉田人,本科,秦皇島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