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潔
【摘要】隨著新課標指導下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當前的幼兒園教學與課程開發呈現出了新的特點。幼兒園階段的教學活動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教學活動的進行與課程開發的目標是在保證達成相應教學目標的基礎上,盡可能為兒童提供天性發揮的機會,完成快樂式的啟蒙教學。就當前的幼兒園教學活動的現狀而言,教育課程模式應用依然存在一定的不足之處,需要教師們加以深入的研究分析,采取有效的課程教學模式與方法,提升幼兒教學水平。本文探討了幼兒教育課程模式創新的相關內容,旨在提供一定的參考與借鑒。
【關鍵詞】新課標 幼兒教育 課程創新
【中圖分類號】G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23-0255-01
1.幼兒教育課程模式應用中的現狀分析
1.1課程設計封閉程式化
在當前的幼兒教育課程設計過程中,教師通常根據教學大綱的既定要求選擇與設置教學環節,課程內容與形式相對固定。在課程設計執行階段,教師根據預先設置的教案對兒童的學習行為與過程進行引導,保證課堂教學始終處于課程設計的軌道之內。這種課程設計封閉程式化的特征使得學生處于相對被動的學習地位,在教學設計完成后看,幼兒園的教學活動內容就一定確定了,兒童有獨特的想法與講解的時候也難以被重視。但就實際的幼兒教學活動而言,兒童活潑好動的天性往往會使課堂教學出現各種變化,教師如果依然完全按照課程設計進行教學,將會導致兒童的個性發展需求被忽略,挫傷兒童的學習積極性。
1.2興趣積極性調動形式化
學習積極性的激發是幼兒教學中關注的重要因素,尤其在當前教學教具日益豐富的背景下,興趣積極性調動的選擇更多。在幼兒教學過程中,教師對于興趣積極性調動的認識程度不足,僅僅將幼兒課程教學內容變換一個童趣的形式,便立即導入教學環節。這種興趣積極性調動的方法難以喚起兒童的共鳴,學生不能通過教師準備的素材對課堂教學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與好奇心,同時也缺乏內容與形式間的有效聯系,兒童對于相應知識方法的理解與掌握不夠深入。
1.3教學組織手段缺乏綜合性
幼兒教學課程模式的應用是一項系統性的工作,在教學情境營造、教學導入、講解闡述以及歸納反思等環節均需要采取多樣化的教學組織手段。在當前的幼兒教學過程中,大部分教師能夠根據具體課程教學要求選擇適宜的教學手段與方法,但在組織手段方法之間的綜合性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兒童在課堂學習過程中,只能熟悉掌握適應這一部分知識方法教學的組織模式,當進入新的知識后以往用到過的組織模式又變得生疏,教師不得不實施重復性的教學組織。因此,就當前教學組織手段的應有而言,幼兒教育課程內容與方法變化的單一形成的手段模式的單一,進而導致了幼兒教學綜合性不足的問題。
1.4教學評價體系的不合理
教學評價工作是幼兒教育課程模式應用的指向標,也是客觀反映教學過程有效性的重要方法。當前,部分幼兒教育課程模式應用過程中的教學評價體系不夠完善,從而限制了幼兒教育的創新與發展。在教學評價體系指標選擇方面,幼兒園教師往往依然沿用舊的評價標準,根據兒童完成課后作業或者課堂任務的情形給出打分評價,而并不關注兒童在實際學習過程中表現出的態度或進步情況,使得部分兒童不能得到有效的激勵,難以激發兒童的學習積極性。在教學評價結果準確性方面,幼兒園教師人為因素的影響較為明顯,部分在課堂上規矩的兒童容易得到較高的評分,而活潑好動的兒童則通常被認為破壞課堂秩序,得到較低的分數。
2.創新幼兒教育課程模式的幾點思考
2.1設立科學的幼兒教育課程目標
幼兒教育課程目標的確定是保證課程創新改革的先決條件,有了明確的目標,幼兒知識與能力的培養方向才能更為清晰,教師在授課準備、課堂教學以及教學評價等環節才能更有針對性。在幼兒教學課程目標的設置過程中,強調兒童天性的發揮,在教學過程中發現發掘兒童的天賦與潛力,從而為后續教學活動的開展創造有利條件。就當前幼兒教育基本方法與能力的構成來看,閱讀能力、數學能力、書寫能力、社會能力等是較為主要的能力形式,教師在幼兒教育課程目標設置的過程中,可圍繞上述能力的構建與培養選擇協調目標體系。
2.2設定合理的課程內容
課程內容選擇的合理性直接關系著課堂教學效果,同時也決定了兒童對于學習行為的態度與積極性。在課程內容素材選擇方面,教師應充分發揮當前信息技術的優勢,通過互聯網獲取更高質量的教學素材,與幼兒園教學教具使用相結合,使兒童在課堂上能夠接觸到更多的知識方法內容。在課程內容展示形式方面,教師應充分考慮到兒童對于外部信息的接收特征,選擇更為生動直觀的動畫、視頻等形式展示課堂內容,避免單純的知識講解導致的兒童學習興趣不高的問題。另外,在課堂內容設置方面可更加具有開放性,讓學生或家長提供他們感興趣的素材,教師通過加工形成課堂內容,從而提升課堂內容準備過程中兒童的參與度。
2.3運用行之有效的課程教育方法
由于兒童的年齡較小,天性活潑好動,在進入課堂學習環境后不能長時間保持注意力集中,尤其對于一些自身不感興趣的課堂內容,部分兒童處于完全的防空或走神狀態。因此,在課程教學方法選擇時,應重視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如游戲教育法、合作學習教育法等,充分調動幼兒學習的積極性,有助于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使幼兒能夠參與學習,全面提升幼兒的學習效率,收獲良好教育效果。
2.4構建完善的課程評價體系
教師應該運用正確的課程評價方法,通過對自身教學情況的評價,對幼兒學習的情況進行評價,及時發現教育中存在的問題,進而采取針對性的措施加以解決,有助于提高教育水平。另外.在對幼兒進行評價的過程中,教師應該采取鼓勵性的語言,多用贊美性的語言,有效提高幼兒學習的自信心,使幼兒在課堂學習中能夠積極配合教師,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促進幼兒的學習進步。
3.結語
綜上所述,幼兒教學課程模式的創新是當前教學改革的現實需求,同時也是保證幼兒能夠真正發揮天性,獲得基礎的知識與方法的途徑。就當前的幼兒教育課程模式的應用而言,存在著課程設計封閉程式化、興趣積極性調動形式化、教學組織手段缺乏綜合性以及評價體系的不合理等諸多問題,應通過設立科學的幼兒教育課程目標、設定合理的課程內容、運用行之有效的課程教育方法以及構建完善的課程評價體系等途徑加以提升,保證幼兒教育課程模式創新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嚴仲連.幼兒園課程實施適應取向的內涵、特點及影響因素[J].學前教育研究,2010,02:27-32.
[2]田燕,李金生.基于學習型組織的幼兒園課程管理模式[J].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03:49-52.
[3]張二鳳.我國幼兒園課程發展中的問題與啟示[J].基礎教育研究,2015,05:7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