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寧石家莊市社會福利院 河北石家莊 050081
?
淺析孤殘兒童心理發展問題及對策
馬寧
石家莊市社會福利院河北石家莊050081
【摘要】孤殘兒童由于自身缺陷與家庭情感的缺乏導致孩子的社交困難,難以順利參與社會化進程。兒童在長期的自我壓抑中尋求自身價值的彰顯,內心情感的逃避需要在鼓勵,贊美中得以強化。本文主要立足于對孤殘兒童的情感研究,簡要分析該類兒童在自身成長過程中所面臨的心理發展問題,并尋求行之有效的解決對策。
【關鍵詞】孤殘兒童;心理發展問題;對策研究
家庭是孩子情感孵化的來源,父母作為孩子的撫養者,自身的言行舉止對孩子的成長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但是在社會中還有一群特殊的群體,他們被稱之為孤殘兒童,主要是指被父母拋棄后由福利院撫養長大的孩子。由于生活環境的特殊,加上被父母拋棄的傷痛深入骨髓,讓孩子產生了自閉心理,不愿意與外界產生情感聯系。在家庭的缺失,情感的枯竭中孩子表現出普遍的社交困難,情感孤僻等狀況,這些負面的心理因素不利于孩子的長遠發展。
孤殘兒童由于自身特殊的經歷導致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會面臨越來越復雜,糾結的心理問題,需要加以正確對待,如果處理不好會對孩子的發展埋下難以磨滅的陰影。經過調查研究表明,孤殘兒童相比于普通孩子在心理上會表現出明顯的敏感性,并且更加容易體會到孤獨。在日常的生活中,極度的內向讓孩子不敢公開表達自己的想法,遇事退縮,長期的負面因素影響不利于孩子的個人成長。孤殘兒童常見的心理問題主要表現在內心的自卑與自閉上。有特殊經歷的孩子隨著時間的推移,會表現出未成年人少見的成熟,但是內心也更加的自閉與脆弱,不愿意外人碰觸自己的內心,更因為曾被拋棄的經歷讓孩子害怕與別人建立情感聯系,在日常生活中遇見自己難以解決的問題也不會向別人尋求幫助,在獨自一人的煎熬中抵御外在世界異樣的眼光.與此同時,孤殘兒童相比于其他孩子也表現出明顯的逆反心理與強烈的自尊心。由于內心的敏感度非常強烈導致孩子隨著時間的推移更加重視別人對自己的評價,需要來自外界的肯定實現對自我價值的強化。倘若有與自己意見相反的觀點很容易激發孩子的逆反心理,在長時間負面情緒的累積之下孩子的心理會發生一定程度的扭曲。強烈的自尊心需要在自我保護中得以維系,但是孤殘孩子不會將自己的意見表現出來,會壓抑的心中,進而表現出明顯的內向,不合群等行為特征的出現。除此之外,孩子由于擔心自己被人拋棄的狀況再次出現,會非常渴望給別人留下好印象,一旦自己的行為出現差錯就會產生強烈的自責心理,又沒有將負面情緒進行適度的發泄,導致孩子過分壓抑自己的情感。
(一)在社會交流中促進孩子的社會化
孤殘孩子在生活中表現出明顯的敏感,自尊心強烈的心理狀態,在長時間對自我情感的壓抑下導致孩子不愿意參與社會活動,使得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不夠突出。所以,為了促進孩子即使修正自己的生活狀態,需要在鼓勵中引導孩子積極參與社會生活,在與人的交際中感受到來自朋友的關心。遇見與自己意見相左的觀點,學會辯證的看待對方的想法,在彼此的協商之間妥善的處理問題。與此同時,在社會交流的過程中,可以讓孩子深入社會生活,在社會行為的模仿教化中調整孩子的行為特征。將孩子從自我狹隘的天地中解放出來,在社交圈子的建立中促進孤殘兒童的社會化進程。
(二)在自我建立中重建孩子的自信心
孤殘孩子由于非常自已別人的想法,需要在外界的肯定中確定自我的價值。這種評價體系具有很大的風險性,很容易因為外界的因素影響孩子的自我認知,所以需要引導孩子從外界的評價體系中逐漸過渡到自身的客觀認識。在孩子的自我教育中建立自己的自信心,充分調動自身的樂觀因素,能夠在健康,向上的環境氛圍中實現自我成長,只有在獨立人格的建立中才能幫助孤殘孩子適應社會生活,為個人的長遠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進行定期的心理輔導
對于孤殘孩子來說,自閉心理非常強烈,所以建立定期心理輔導機構非常必要。輔導人員需要與孩子建立良好的情感交流,只有贏得孩子的信任才能夠幫助孩子疏解心理壓力。孩子的科學正規的心理機構的幫助之下,合理的宣泄個人的情緒,在正確思想理念的引導下幫助孩子正確的認識自我,更加順利的融入不同的生活環境。統一社會組織的志愿幫助也是讓孤殘孩子感受社會關愛的有效途徑,可以參與注資捐款,圖書衣物等多樣化的形式滿足孩子的需要,但是社會組織或者愛心人士在表現自己關愛的同時需要講究方式方法,不要讓孤殘孩子感受到自己的特殊性,不要給孩子產生自己屬于弱勢群體的錯覺,采用更加自然,貼心的方式給人幫助,在注意孩子生活問題的同時更需要對孩子的心理問題進行幫扶。
綜上所述,孤殘孩子敏感,自閉,自尊心強烈,所以需要更多的關愛以撫慰自己受傷的內心,需要社會各界人士為孩子的成長創建溫暖,沒有歧視與異樣眼光的環境。需要鼓勵孩子正確的看待,評價自己,在正面,積極思想的引導下幫助孩子與人交際,在社會活動的參與中實現自我的價值。孤殘孩子是被世界遺忘的孩子,只有更多的關愛才能煥發孩子最為本真的一面,當社會愛心人士試圖表達自己的善意時,需要讓孩子的內心感受到尊重,重視,不要在俯視,救助等不平等的關系下傷害孩子的自尊心。讓孤殘孩子能夠擁有同樣掌控自己人生的機會,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王美芳,龐維國.學前兒童在園親社會行為的觀察研究[J].心理發展與教育,2007,13(2):15- 20.
[2]崔麗娟.家庭寄養對孤兒社會成長作用的研究[J].心理科學,2002,25(1).
[3]張峰.孤兒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分析研究[J].教育研究,2004,3(2)33- 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