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卿鑫 袁夢捷(成都體育學院 四川成都 610041)
?
象牙塔下的困境成都體育學院體育教育專業就業研究
盧卿鑫 袁夢捷
(成都體育學院 四川成都 610041)
摘 要:自1999年以來,全國高校連續擴招,大學畢業生的數量急劇增加,大學生的就業越來越困難,體育教育專業作為教育行業中的特殊專業,就業前景更是相當慘淡。基于當前體育教育專業學生的就業形勢、就業現狀和發展趨勢,因此有必要更有效地促進大學生體育教育專業的就業新形勢的探索。從統招、統分到自主擇業,這是就業制度的一次根本性變革,畢業生不再是通過指令性計劃而是通過市場進行配置。由于我國社會的經濟發展較快,全社會對健康的要求不斷提高,對體育專業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加,但目前社會提供的體育健身和保健服務跟不上社會的需求增長,而體育教育專業畢業生受自身專業影像,又不愿意從事其他體育工作,因此發生兩難的境地。
關鍵詞:體育教育專業 就業 觀念
自1999年以來,從統招、統分到自主擇業,這是就業制度的一次根本性變革,畢業生不再是通過指令性計劃而是通過市場進行配置。[1]由于我國社會的經濟發展較快,全社會對健康的要求不斷提高,對體育專業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加,但目前社會提供的體育健身和保健服務跟不上社會的需求增長,而體育教育專業畢業生受自身專業影響,又不愿意從事其他體育工作,因此發生兩難的境地。[2]
1.1體育教育專業招生規模擴大、畢業人數逐年增多
成都體育學院體育教育建立在專業體育院校和師范院校的基礎之上,中小學體育教師是其主要的培訓目標。入學前,雖然培養主要方向和目標是中小學老師,但事實上,也適用于大學、政府機構、企業。成都體育學院從擴招后招生規模幾乎是以前的兩倍。[3]其實,這正是我國高校體育的縮影。自1999年以來大幅擴張,高校體育教育畢業生急劇增加。因此,出現了幾千個人競爭幾個崗位的事情屢見不鮮。20世紀,中國體育類教育相對單一,主要集中在體育教育專業、運動訓練等人體運動科學。其他專業雖然已經有一定規模,但是這些畢業生和體育教育的畢業生在就業競爭中,并未形成較大的沖突。[4]
1.2同類型專業對體育教育類專業學生就業的影響
成都體育學院建校之初,僅有體育系。現在共有體育系、運動系、武術系、藝術系、休閑體育系等5個系部,相比之前單一的體育教育專業,更增加了運動訓練、社會體育等專業,這在無形中增加了體育教育專業師生的就業壓力。這種觀念在人們腦海中根深蒂固,對于這類專業認識不清楚,也造成了一定的就業困難與就業沖突。[5]
1.3就業觀念尚未轉變
如今,雖然就業形勢嚴峻,但成都體育學院的畢業生選擇工作和工作單位的思想依舊十分幼稚。從表1即可看出,超過40%的畢業生在大學所在地或相同級別的城市尋找工作,超過30%的學生希望回家或前往一二線城市工作。部分畢業生不愿意在偏遠地區工作。這導致大中型城市人才需求高度飽和而小城市或不發達地區非常渴望人才。[6]一方面,學生認為自己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另一方面,許多西部農村地區師資力量緊張,各種崗位缺乏人才。許多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畢業后可以有一個更舒適、穩定的工作,不想讓他們的孩子在偏遠地區工作。學生的就業觀很大程度上是受家長影響的,家長的要求甚至就是學生的要求。這些想法對于就業造成巨大的影響,固有思想深深影響學生就業。[7]
2.1歷史與現實的對比
從20世紀70年代到90年代,成都體育學院體育教育專業學生就業相對簡單,原因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眾所周知,從文化大革命到改革開放初期,教育事業停滯不前,即使是改革開放后的較長一段時間,畢業生在規模、數量、質量上無法滿足社會需要。這些年來培養的專業人才,年齡結構趨向于合理并基本形成梯隊,包分配的時代早就過去了。現在,“包分配”的時代早就過去了,學生只有真才實學,才能找到滿意的工作。
2.2就業市場不夠規范
市場經濟和高等教育大眾化條件下,必須改變畢業生就業市場,為了實現人力資源的優化配置,大學畢業就業市場已基本形成。引導市場、政府監管、市場機制的多邊選擇就業體制中,其最大的特點是像處理傳統的商品剩余貨物,通過處理來處理大學生的就業問題。許多沒有及時就業的成都體育學院畢業生,為了能夠及時畢業,隨便找個工作簽約了事,簽約之后才發現這些工作根本不適合自己,自己的能力也不能很好地適應這些工作,轉而又想找其他工作,這種消極的態度大大影響了畢業生就業市場的建設。[8]
2.3市場對畢業生的誤導
目前大學畢業生就業市場處于買方市場階段,很多工作競爭殘酷。在這種情況下,許多招工單位的市場定位相當模糊,自命不凡。一個普通的高中體育教師要求畢業生招聘諸如學位、畢業生戶口等要求。部分單位提供虛假信息,在招聘過程中,缺乏道德規范,嚴重缺乏公平性。部分學生為了使自身更加具有競爭力,弄虛作假,偽造經歷。另外一些學生沒有仔細檢查合同就匆忙簽署的就業協議和勞動合同,而后又想法設法違約。最終導致就業市場混亂不堪,學生找不到心儀的工作,用人單位找不到合適的人才。[9]力的調查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4,11(6):110-113.
[7]朱漢義.從現代人才觀析體育院校學生就業[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04,4(2):57-59.
[8]葉成萬.大學生就業難和體育院校畢業生就業問題的理性分析[J].武漢體育學院報,2006,8(8):5-6.
[9]方愛蓮.新世紀我國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的思考[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4,27(6):802-804.
眾所周知,就業問題不僅影響對國家發展,城市建設息息相關,而且還關系到學生個人的前程與家庭的未來。如今,大學生就業越來越困難,與近年來高校招生政策有關。但是這個數量和發達國家相比,仍然微不足道,雖然許多崗位日趨飽和,但是隨著互聯網等新興事物的發展,許多新的崗位與隨之誕生。在這個競爭激烈和充滿機會的社會,成都體育學院體育教育專業的畢業生只有在鞏固自己的專業知識和理論知識的基礎上,重點提高綜合能力。綜合能力主要包括學習、創新、社會、組織管理、語言表達,適應這6個方面要求。積極抓住機會,提高自己的綜合能力,并提高綜合素質。成都體育學院的教學內容還是略帶傳統的技術傳授的教學模式,但是現在已不能適應社會的需求。現在的課程設置中要加強學與教的結合,如在籃球、網球、足球的教學過程中不能簡單地只傳授技能,應該注重學教結合,用不同的教學手段,讓學生體會教法,這對培養學生的教學能力有很大的幫助。
參考文獻
[1]薛雨平,高風華,張德福.學校體育課程的社會化取向[J].體育與科學,2003(2):69-71.
[2]杜光寧.我國高師體育教育發展與定位的思考[J].體育與科學,2002(2):72-74.
[3]張建新.普通高校體育教師的危機和出路[J].體育與科學,2002 (4):67-68.
[4]周遠清.迅速適應經濟全球化加快高教改革和發展[N].中國教育報,2001-12-14.
[5]霍紅,歐雪松,蒲鴻春.體育院校體育教育專業畢業生就業走向與課程體系改革[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3,3(29):79-81.
[6]唐宏貴,周賢江,陳興勝,等.高校體育教育專業學生社會適應
中圖分類號:G80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6)05(c)-0075-02
DOI:10.16655/j.cnki.2095-2813.2016.15.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