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晶紅(沈陽農業大學體育教學部,遼寧 沈陽 110866)
沈陽市普通高校體育教師職業倦怠問題研究
呂晶紅
(沈陽農業大學體育教學部,遼寧 沈陽 110866)
“職業倦怠”這一概念是由美國臨床心理學家Freudenberger 于1974年首次提出的。Maslach和Jackson提出的職業倦怠定義,即“在以人為服務對象的職業中,個體產生的一種情感耗竭、人格解體和個人成就感低的癥狀”得到了學者們的廣泛引用。伴隨著社會的高速發展,職業倦怠已經發展成為常見的心理疾病之一,教師這一龐大的人群也免不了受到職業倦怠的困擾。那么,研究如何緩解體育教師的工作壓力,提升其自我效能感和成就感,進而實現其消極情緒和行為傾向的積極轉化是非常必要的。
1.1 研究對象
以沈陽市普通高校體育教師職業倦怠問題為研究對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獻資料法
通過中國期刊網全文數據庫查閱與“體育教師職業倦怠”相關的論文161篇,為研究提供理論依據。
1.2.2 問卷調查法
采用Maslach設計的“教師職業倦怠量表”,對沈陽市18所普通高校149名體育教師進行調查(其中男性83人,女性66人;大專學歷15人,本科學歷72人,碩士研究生學歷51人,博士研究生學歷11人;初級職稱30人,中級職稱58人,副高級職稱44人,高級職稱17人)。共發放問卷173份,回收167份,回收率為96%,有效問卷149份,有效率為89%。
1.2.3 數理統計法
運用SPSS 17.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
2.1 沈陽市普通高校體育教師職業倦怠的總體情況
研究表明,沈陽市普通高校體育教師職業倦怠的平均數為3.011,屬于中等水平。就教學職業倦怠的3個維度而言,缺乏成就感的平均值最高(3.651),其次是去個性化2.964)和情感耗竭(2.418)。可以說,缺乏成就感是沈陽市普通高校體育教師產生職業倦怠的主要問題。
在大學生亞健康水平升高、身體素質下降和提升全民身體素質的社會背景下,體育教師的職業倦怠必將對高校體育教學、課外體育活動、校園體育文化建設和國家體育公共服務的合理化開展產生消極的影響。那么,如何把體育教師工作重要性的理論價值轉化為現實的社會支持和實踐工作價值,推動體育教師職業價值的合理內化和工作價值的適度轉化,進而實現從個體和組織2方面對體育教師低成就感的有效干預勢在必行。
2.2 沈陽市普通高校體育教師職業倦怠的人口統計學特點
調查結果表明,高校體育教師職業倦怠在學歷和職稱方面的差異不具備顯著性。但是不同性別的體育教師之間在情緒耗竭維度上存在顯著差異,女性教師比男性教師更多體驗到情緒耗竭(P<0.05)。也就是說,女性教師在工作中更容易產生情緒低落、對工作的專注性降低、身體不適、對工作的冷漠和厭棄情緒。
不可否認,經過同一教育體系的培養,女性體育教師與男性體育教師一樣,具備了從事相關職業的基礎,且在一些項目的教學與訓練中起重要作用。然而,社會對女性體育教師性別角色的期待并沒有因此而改變。女性體育教師在入職和職業發展過程中難免受到缺乏競爭力和創造力等固有觀念的束縛。與之相對,女性體育教師在家庭工作和子女教育方面被賦予了更多的責任。因此,在“低能力”和“高責任”的社會壓力下,女性體育教師在情緒方面表現出比男性體育教師更多的情緒耗竭狀態是不難理解的。
2.3 沈陽市普通高校體育教師職業倦怠的影響因素
2.3.1 個體因素
(1)體育教師對自身職業重要性的認知不足,忽視了體育教師對學生終身體育思想和課外體育鍛煉堅持性的影響。(2)面對高校對體育師資在學歷和職稱方面考評標準的提升,怨天尤人的狀態有逐步蔓延的趨勢,而通過自身努力來突破現有職業發展瓶頸的問題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3)教師對學生喜歡某些體育項目,但是對相關項目體育課的態度產生的深層次原因缺乏探究意識,且對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學習行為采用放任的態度。
2.3.2 社會環境因素
與其他學科相比,社會對體育教師的歧視由來已久。近期,人們把任何課程學不好的原因歸咎于體育教師。當然,這種氛圍的形成并非憑空而降,國家教育體系中體育的地位為學校教育邊緣化發展孕育了條件。一方面,相關教育主管部門積極通過“新標準”和“新綱要”來闡釋體育教學對學生體質和國家發展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如何通過相應的政策、體制、資金和監管模式,切實構建相應的教學體系和大學生身體素質測評體系的問題尚未得到應有的重視。此外,體育課程考評和身體素質測試的標準雖然細化,但是缺乏有效的支撐。
3.1 結 論
3.1.1 沈陽市普通高校體育教師的職業倦怠處于中等程度,缺乏成就感是其面臨的主要問題。
3.1.2 基于人口統計學特點的分析表明,女性體育教師正承受著更多情緒耗竭的困擾。
3.1.3 個人因素和社會環境因素是導致體育教師職業倦怠的原因。
3.2 建 議
3.2.1 相關教育主管部門應重視體育教師的職業倦怠情況,并采用有針對性的干預措施來提高教師的成就感。
3.2.2 關注女性體育教師的職業發展,為女性教師提供應有的社會支持。
3.2.3 促進體育教師心理能力的發展,完善體育體系建設。
[1]井玲.高校體育教師職業倦怠現狀及其影響因素:基于武漢高校體育教師的調查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8,11(42):81-84.
[2]呂晶紅.大學生運動員擇業效能干的研究[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2014,16(1):96-99.
G807.4 文獻標識碼:A
1674-151X(2016)01-092-02
2015-11-19
呂晶紅(1977 ~),講師,碩士。研究方向:體育教學與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