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華艷(湖南科技學院體育學院 湖南永州 425199)
?
自我決定理論視域下大學生運動參與的激勵策略①
鄭華艷
(湖南科技學院體育學院 湖南永州 425199)
摘 要:在體育運動參與的過程中,學生的意愿決定了學生體育鍛煉的效果好壞。一般來說,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的意愿越強,就越能夠堅持體育鍛煉。如果我們了解了體育參與的動機就能更有效地進行體育教學,就能讓學生自主地參與體育運動。該文以自我決定理論為基礎,通過對學生運動參與動機的了解,研究如何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體育運動中來,為體育教學提供借鑒。
關鍵詞:自我決定理論 大學生 運動參與 激勵
自我決定理論是由美國的心理學家提出來的,這一理論認為人的行為決定是依靠自我的判斷,并且根據自我發揮作用的不同,將行為分為自我決定行為和非自我決定行為。而自我決定行為的發生又與當時的情緒,需要等有關系。每個人都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與否,或者是其他的驅動力來自我地選擇是否要接受或者拒絕。從高校大學生運動參與的自我決定特征來看,加大對其成因與對策的梳理,將有利于促進高校體育教學質量的不斷提升。
根據自我決定理論我們對大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的動機進行了研究,發現影響作用最大的是認同調節。認同調節是一個人在做決定前先對這個行為進行判斷分析,覺得該行為是重要的就會接受,覺得是不重要的就不接受。認同調節在調查中排名最高,說明大學生的運動觀念還是非常積極的。畢竟他們認為必要的體育運動對自己的身體健康是重要的。接下來依次是外在調節,內部動機和無動機。從這個排名還可以看出,大學生內心對體育運動的喜愛是非常低的,因為內部動機排名靠后。排在前兩位的都屬于外部的動機類型,這說明大學生進行運動參與都比較被動。所以,我們要利用自我決定理論將外部動機轉化成內部動機。
前人已經從不同的角度對運動動機與體育鍛煉的關系進行了研究。研究結果說明運動的動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進體育鍛煉。自我決定理論也對此進行過分析,認為自我決定的行為可以給個體帶來更多的鍛煉樂趣和積極的感覺。此外,自我決定理論還發現,基于外在的鍛煉目標產生的自我決定行為是消極的,而基于內在的鍛煉目標所形成的自我決定行為是積極的。也就是說如果一個人是由于自身內心的需要而產生的自我決定行為,那么這一行為將促使個體能夠完成中等強度的體育鍛煉,這屬于自主型的自我決定動機。這種內在引發的自我決定可以更加持久地堅持體育鍛煉,完成更大強度和更高水平的體育運動,而來自外部原因的自我決定在各方面都明顯偏低,也不能持久地進行高強度的體育鍛煉。基于自我決定理論,為了讓大學生主動地參與體育運動,甚至實現大學生的終身體育鍛煉的目標,就要激發大學生的內在動機,進行積極的自我決定,同時也讓我們意識到,內在動因對于體育運動的積極作用。
3.1 激發興趣是堅實運動參與的基礎
自我決定理論強調個體的內因作用。對于體育鍛煉而言,這種內因可以具體化為對體育運動的興趣。任何事情如果有興趣都會產生一種愉悅感,會讓個體積極主動地進行該事件。對于體育運動,如果個體有興趣就會從體育運動中體會到這種行為的滿足感,從而產生持續進行體育鍛煉的行為。而興趣的力量絕對比外部環境的力量要大得多,所以自我決定理論強調將外在的調節因素轉化成個體內在的興趣,這樣得到的自我決定行為就穩定而且持久。因此,在體育教學中,我們要設法滿足個體的心理需要,考慮個體的遺傳因素,社會因素等等,盡量滿足個體發展的需要,同時也要考慮環境因素的作用,為個體進行體育鍛煉提供一個舒適愉悅的環境。
3.2 做好目標定向并明確運動參與的意義
自我決定理論認為那些運動目標一定,策略感較強的個體對于體育運動的意義理解都更為透徹,而那些運動目標較差,策略低的個體則對體育運動的意義理解較差,甚至認為體育運動沒有什么意義可言,進而覺得體育運動毫無意義。之所以會形成這樣的看法是由于這些個體沒有意識到體育鍛煉與身體健康的關系。所以體育教師要努力讓這些抵觸體育運動的學生明白運動參與是身體健康的基礎,沒有了健康就沒有了一切。所以運動參與是當代社會的必然要求,只有積極地鍛煉才能適應未來。
3.3 重視學生運動參與的情感內化與歸屬感體驗
自我決定理論認為個體是具有將自己的社會價值內化的本能的,而且在個體感受到更多的認同感和更多的成績感時,個體的本能會加速這種內化的過程,同時,內化后的社會價值觀又會反過來促進個體體會到自己的成績感和認同感,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所以,在體育教學中,體育教師要充分利用這個特點,對學生進行積極、正面地贊揚,增加學生的認同感,通過設置適合難度的練習讓學生體會到一種成就感,這樣都會促進學生將這些感覺內化,并且開始對運動參與產生興趣,從而積極地參與到體育運動中來。做到這點就要求體育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不同,尊重學生體育基礎不好的事實,平等對待,給學生平等的機會去獲得必要的自我滿足。
3.4 營造運動參與的良好環境氛圍
根據自我決定理論的研究,發現在課堂上如果應用任務氣氛的話,課堂的活躍程度會明顯地高于應用表現氣氛的課堂。任務氣氛指的就是在課堂上以完成某項任務為評價標準,而不是以任務完成的好壞為評價標準。在自我決定理論的研究結果中,我們發現運用任務掌握氣氛時,學生的興趣也就是學生參與運動的內部動機被充分地調動起來,而且學生缺乏運動動機的比例也明顯地下降。自我決定理論的這一發現與教育心理學的研究結果是一致的,得到了相同的答案。兩者相互認證共同指向了體育運動動機與任務掌握氣氛是正相關的關系。雖然表現氣氛的效果明顯不如任務氣氛,但是如果將二者融合在一起的話,也不會必然地影響到學生進行體育運動的內部動機。
3.5 重視體育教學知識的不斷更新與豐富
當然,自我決定理論提出來的目的就是要指導教師進行更全面的教學活動,所以其對教師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雖然網絡技術的發展,信息的傳播速度越來越快,范圍也越來越廣。所以教師應該注意自己的知識更新,要經常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做到與時俱進,只有這樣才能更加熟練地掌握各種教學方法,并要將這些教學理念應用到實際的體育教學之中。只有教師的知識儲備夠多,個人的教學魅力才更充分,更能激發學生的運動興趣,從而實現自我決定理論要求達到的自主型的自我決定。
綜上所述,根據自我決定理論的觀點,其認為學生體育運動的參與程度與學生的內部動機呈正相關的關系。對于大學生體育運動動機的研究表明大學生運動的態度是積極的,但內部動機較弱。體育教師要努力運用自我決定理論來指導教學過程,幫助大學生將外部動機轉化成內部動機,以提高大學生運動參與的程度和強度,并且最終實現大學生終身運動的目標。
參考文獻
[1]褚躍德,靳文豪,王英春.大學生鍛煉動機及其與鍛煉堅持性的關系[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9(3):85-86.
[2]陳善平,李樹茁,鄧冬華.運動承諾和鍛煉條件對大學生體育鍛煉行為的影響[C]//全國高校田徑科研論文報告會.2005.
[3]王深,馮衛.促進個體鍛煉堅持性的團體干預研究進展[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2).
[4]郭笑菲.短時多次運動對東北地區大學生鍛煉堅持性的影響[J].文體用品與科技,2011(12):40.
中圖分類號:G8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6)06(c)-0049-02
DOI:10.16655/j.cnki.2095-2813.2016.18.049
基金項目:①湖南省教育廳一般課題:自我決定理論視域下的大學生運動參與動機研究(課題編號:13C342)。
作者簡介:鄭華艷(1977,8—),女,漢,湖北襄陽人,碩士研究生,講師,主要研究體育教育訓練與體育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