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華渭南師范學院體育學院,陜西 渭南 714099
?
陜北志丹羊皮鼓舞運動發展現狀探討
秦華
渭南師范學院體育學院,陜西 渭南 714099
摘 要:陜北志丹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歷史文化造就了羊皮扇鼓這項傳統民俗體育運動,文章通過運用邏輯分析法、文獻資料法、調查法等對羊皮扇鼓運動的源起演變、發展現狀、存在問題及對策進行探討,以期為當前陜西新農村文化建設提供參考。
關鍵詞:陜北志丹 羊皮扇鼓 發展現狀 新農村建設
隨著國家關于進一步強化文化體制改革開放的順利進行,以發展為中心。構成科學有用的客觀文化管理體制,富有效率的文化生產和服務的微觀運行機制,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格局和民主、文明、和諧、統一的現代化市場體系;國家一系列的文化產業政策對于民間傳統文化特別是民俗體育文化提供了成長的沃土,積厚流光的志丹羊皮扇鼓歷經千百年的傳承與生長,在改革開放大背景下的閃耀出新的風采。先后在陜西省黃帝陵祭典活動,海峽兩岸攝影家看壺口活動,陜西省秦俑民俗村以及陜西省慶祝“十六大”文藝晚會中進行過演出,同時多次參與了“延安過大年”等文藝匯演,并被中央、省、市、縣電視臺多次錄像報導,這對志丹羊皮扇鼓的流傳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全國各地慕名而來旁觀扇鼓的人絡繹不絕,從而也對志丹的旅游業作出了重大貢獻,成為了志丹縣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形式。
3.1羊皮扇鼓面臨著傳承問題
一些技法高超的羊皮扇鼓藝人因年事已高逐漸退出了藝術舞臺,有的已經過世,而年輕鼓手的技藝不能夠獨樹一幟自然也不能在鼓手和觀眾中享有威望,更別說達到一定的高度了。再者當前西方文化對民族傳統文化產生著巨大沖擊,年輕人更喜歡時尚、競技性強的運動,對扇鼓已不熱愛,學習扇鼓的人越來越少,其中一些人只是一時興趣,肯踏踏實實、認認真真深入學習的人是少之又少,老藝人手中所掌握的古老傳統技法很難找到繼承者,長此下去志丹羊皮扇鼓那些原生態的技藝必將逐漸失去,原有的技藝魅力也將不能夠全部呈現。此外,民間一些舞蹈高手因外出求學或打工,參加活動也愈來愈少,扇鼓藝術的發展舉步維艱,后繼無人,這些不利于扇鼓運動的傳承與發展。
3.2羊皮扇鼓創新工作相對滯后
志丹羊皮扇鼓獨特的鼓形,特有的技法在全國眾多的鼓舞藝術中實屬罕見,這一特殊藝術形式現在是志丹特有的一張“名片”,是推動志丹經濟發展的重要形式,但是其挖掘、整理、創新工作卻相對滯后,雖然成立了專門的扇鼓表演隊,但表演套路固定,相對單一,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市場經濟的發展,人們的文化生活日益豐富,審美需求不斷提高。羊皮扇鼓運動必須在繼承的前提下與時俱進,要有所創新。表演的內容既要有繼承下來的,也要有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新認識和新體會,如服裝,道具、音樂、動作路線,表演形式等等都可以進行創新發展,藝術創新既要有廣度又要有深度,只有創新,才能發展,只有創新,才能滿足人們與時俱進的文化需要,
3.3對羊皮扇鼓的健身價值認識不夠
羊皮扇鼓同東北大秧歌、安塞腰鼓等一樣都是起源于民間的傳統運動藝術形式,具有著其他民族民間體育項目的基本特征,具有極高的鍛煉價值。
羊皮扇鼓古撲、活潑、奇特、凝重、充滿神圣感和祥與美。其基本的動作由鞔頭鼓、踢腿轉身鼓、對鼓、跑鼓組成。志丹羊皮扇鼓男女均可表演。一般采用男50人,女50人的隊列方陣,男者頭扎紅布巾、上穿自馬夾、下穿燈籠褲、足蹬黑布鞋.女者頭扎花頭飾、上穿紅繡衣、下穿綠彩褲、足蹬繡花鞋。舞時男女雙方左手拿鼓、右手拿槌,在鏗鏘熱烈的鑼鼓聲及豪情奔放的嗩吶聲中,不斷變換隊形,變換動作,時而激烈時而平緩,鼓聲清脆環聲宏亮。在鼓聲、環聲、嗩吶聲、打擊樂聲,并輔之以優美的形體動作和古老的民族藝術服飾融為一體。羊皮扇鼓運動者表演者時而跳躍,時而奔跑、時而轉體,忽如獅子回首,忽如龍行九天,在大鼓、小鼓、大鈸、小鈸的有機運用下,聲震長空、氣壯山河趨勢壯觀。一套扇鼓表演通常10分鐘左右,經常參加扇鼓練習可以有效地改善心肺功能,在大鼓的統一指揮下,人們齊心合力,配合默契,每個人都融于扇鼓表演這個大集體中,鼓聲嘹亮,精神振奮,再累也能堅持,意志得到鍛煉,神經系統、運動系統,心血管系統、呼吸系統功能都得到了改善 。扇鼓表演者精神上得到滿足,情感得到宣泄。現在人們只能是看到了羊皮扇鼓的經濟價值,面對羊皮扇鼓的健身價值認識不夠。當前志丹羊皮扇鼓除在節慶日或上級部署的文藝匯演中匆忙排演外,其余時間幾乎沒有活動,人們對羊皮扇鼓的健身價值認識淡漠,即使在鄉村,由于西方體育文化的擠壓,這項鄉土氣息濃郁的民俗文化也逐步被人們淡漠。在當前新農村文化建設中,志丹羊皮扇鼓的價值沒有被充分發揮。
4.1進一步挖掘、整理、創新羊皮扇鼓
羊皮扇鼓是志丹歷史文化的代表,也是陜北黃土高原文化的真實寫照,羊皮扇鼓的技術充分再現了昔日駐守在邊疆戰士的矯健身姿,具有濃厚的文化特色韻味,隨著影響范圍的不斷擴大,提高加強羊皮扇鼓隊伍管理和技術改造與提高,不僅成為這項運動的需要,也是全社會的需要,建議由政府體育主管部門出面成立羊皮扇鼓藝術挖掘整理專家組,對扇鼓的技戰法、圖陣文化、圖騰含義進行廣泛的收集,分析并整理出既保留羊皮扇鼓的技術精髓又具有新時代特色的動作套路,制定相應的比賽規則,使羊皮扇鼓更具有觀賞價值,民族藝術價值和現代化價值。要著力創造和體現現代藝術的高難動作,使羊皮扇鼓更具有多維性和復雜性,在體現羊皮扇鼓傳統技術的基礎上,不斷認識、挖掘、改進和發展,使扇鼓表演更加豐富多彩。
4.2提高對羊皮扇鼓的認識
羊皮扇鼓它體現著人民群眾的行為模式,生活模式,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它從日常大眾的生產勞動中來、發展、演變和流傳。因此,人民群眾的生產勞動是羊皮扇鼓運動得以生存和發展的土壤。保護羊皮扇鼓乃至保持其長久發展的根本方法在于深化當地群眾對羊皮扇鼓運動的意識,提高他們對自己家鄉傳統體育的認識與了解,也只有當民眾對羊皮扇鼓的認識性提高了他們才能主動自覺地繼承這項傳統體育,從而不斷創新這項運動,使羊皮扇鼓在社會的變革中依舊能歷久彌香,在傳承的基礎上進行自我的改進是,保持旺盛的活力。
4.3通過教育學的視角,實現將羊皮扇鼓引入到學校體育課程的目標
羊皮扇鼓做為志丹民俗體育的愧寶,群眾基礎深厚,健身效果明顯,當前的羊皮扇鼓除專業的表演團體外,少部分學校也已經開展此項運動。羊皮扇鼓應應地制宜,融于學校體育教學內容,相比以前乏味的枯燥的體育課學生們更加熱愛這項運動,將學習與感覺民族傳統文化結合起來。這不僅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更為這項運動的繼承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同時羊皮扇鼓也在志丹縣每年的正月十五秧歌匯演中,作為壓軸節目出場在社會上反響強烈,凡是羊皮扇鼓所到之地人民群眾都熱情高漲拍掌叫好。
在學校推廣民族傳統體育運動項目是其傳承的重要手段。羊皮扇鼓在中小學校發展已成為新形式教育下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促進這項運動自身的完善與發展,也標志著古老而傳統的羊皮扇鼓已成為社會發展不可缺少的體育項目,在志丹學校開展羊皮扇鼓具有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校園開展此項運動不僅使學生加深對羊皮扇鼓運動內涵的了解,還可以使學生認識羊皮扇鼓的背景、歷史、文化等等。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推動羊皮扇鼓的傳承,提高學生的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又緩解了當前我國學校體育場地器材匱乏的現狀,是對現代,羊皮扇鼓在學校體育中的大力推廣,對于體育教學的充實與提高及扇鼓運動自身的傳承都具有著重要的意義。
4.4以旅游為載體,以旅游促發展
當前紅色旅游已成為陜北旅游的品牌,追隨先烈的足跡,感受那血與火的洗禮,和平年代,我們更加不能忘懷革命先烈的付出,感知今天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志丹縣作為革命英雄劉志丹的故鄉,無疑是陜北紅色旅游中的重要一站。充分發揮羊皮扇鼓文化優勢,與紅色旅游充分融合,結合當前人們休閑旅游求奇、求新的特點,將體育產業與旅游融合發展、相互促進,推動地方經濟發展。積極調動社會各層密切關注紅色體育旅游的發展,努力發揮媒體的宣傳功能,加強其與社會各界聯動,運用多種手段和方式,形成覆蓋面更廣,影響力更大的社會氣氛。
4.5發展羊皮扇鼓,建設志丹農村特色體育文化
當前陜西新農村文化建設為志丹羊皮扇鼓這項鄉土氣息濃厚的民俗體育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空間,各個鄉村組織自己的扇鼓表演隊定期訓練,充分利用民俗節假日,進行扇鼓的表演宣傳,志丹縣政府相關部門也應認識到這項運動的在農村文化建設中的作用,組織不同鄉村的比賽,要求百花齊放,要有新意和特色,充分發揮分布在鄉村的扇鼓文化傳承人的作用,以點帶面,進行扇鼓運動的全輻射,打造志丹縣農村體育文化的亮點和特色。
陜北志丹羊皮扇鼓作為極具黃土高原特色的民俗體育文化是志丹人生活的真實的反應,歷史的積淀是這片土地的珍貴遺產。在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中,它的緣起緣滅與時代變遷和社會的發展是密不可分的。羊皮扇鼓的傳承是對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負責。隨著社會制度的不斷完善和各方面的共同努力,陜北志丹羊皮扇鼓發展空間必然會越來越廣,這顆耀眼奪目的民俗文化也會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和喜愛。
參考文獻:
[1]馬 飛.陜北志丹羊皮扇鼓體育價值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3(2):12-14.
[2]鄧 輝,張曉娟.從文化多樣性視角看我國民俗體育文化的傳承[J].福建體育科技,2013(4):23-24.
[3]尹國昌,涂傳飛,鈔群英.當前我國民俗體育文化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J].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9):34-37.
[4]任 力.陜北民間舞蹈的歷史文化內涵[J].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2):12-17.
[5]賀小泉,鄭雪蓮. 陜北民俗體育對人體身心健康的影響[J].價值工程,2012(4):28-30.
On the Development of Northern Shaanxi Zhidan Sheepskin Drum Sport
Qin Hua
(Weinan Normal University, Weinan Shaanxi 714099, China)
Abstract:The Zhidan of Shaanxi has unique geographical location and historical culture with a sheepskin drum dance as a traditional folk spor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origin of the sporty through the methods of logical analysis, literature, in-depth investigation aboutthe sheepskin drum dance movement, present situation, difficulties and other issues.
Keywords:Zhidan in Northern Shaanxi sheepskin drum dance development status folk sports
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1839(2016)02—0100—03
基金項目:(1)陜西省教育廳課題,編號:15JK1251;(2)渭南市科技局基礎研究項目,編號:2015JCYJ-1; (3)渭南師范學院一般項目,編號:15SKYB12。
作者簡介:秦華(1975~),女,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民族傳統體育。陜北志丹羊皮扇鼓作為流傳于陜西省北部志丹縣地區的一種民間鼓舞藝術體育形式,在延安五鼓中占有重要地位,2012年,陜北羊皮扇鼓被列為陜西省非物質文化,先后在“延安過大年”文化活動中屢屢奪魁,新聞媒體的爭相報道為羊皮扇鼓的傳播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有效利用和保護志丹羊皮扇鼓對促進當前陜西新農村文化建設,豐富農村文化娛樂生活,構建和諧社會都將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1志丹羊皮扇鼓的源起與演變1.1志丹羊皮扇鼓的起源追溯志丹羊皮扇鼓的起源首先要從志丹的歷史開始。志丹縣位于陜西省西北部、洛河丘陵溝壑區,原名保安縣是“群眾領袖 民族英雄”劉志丹將軍的故鄉,1936年為紀念劉志丹烈士由毛澤東提議更名志丹縣,被譽為中國革命的“紅都”。志丹地形地貌復雜多樣,境內川道狹長,溝壑縱橫,梁卯道布由北向南呈川、坪、灣、溝、峁、梁等地貌,溝深、坡徒、山高、土質疏松是其真實的特征。志丹羊皮扇鼓的發展歷史可以追溯到宋朝或者更早,有史為證的是20世紀70年代在甘泉縣下市灣鎮與志丹縣交界處發現的北宋墓葬出土的一塊畫像石磚中能得到充分證實。此畫像石磚巨細各32公分正方形,厚約5公分保存無缺,磚像上為一名古人一手拿圓形的扇鼓一手拿鼓槌邊舞邊唱的模樣形狀其造型精美,維妙維肖,耐人尋味。志丹歷史上屬于邊陲重鎮,在古代一直是漢民族與西夏、匈奴、蒙古等北方少數民族激烈爭奪的戰場,境內的烽火臺多達幾十余處。在和平年代這里也是西北的游牧文化和中原農耕文化相融合之地,從而逐漸形成了既有漢民族特點又有西域少數民族特點的志丹文化特色,其中數羊皮扇鼓最具有代表性。羊皮扇鼓最早起源于志丹人為了對抗惡獸野狼的威嚇而采用的擊打工具,后來由于黃土高原生態環境惡化,土地貧瘠,干旱頻繁,作為視土地為性命的農民,自然經過種種方式乞求豐收年,于是祈求得到豐收的風俗在民間便漸漸形成,羊皮扇鼓也逐漸蛻變為抗衡各種惡運和自然災害的獨有法器,再后來羊皮扇鼓遠離民間成為祭祀活動中專用的震懾邪崇之物。扇鼓舞時采用左手拿鼓右手拿槌一邊扭動四肢一邊吶喊,最終達到驅逐妖魔鬼怪求得一方平安之目的。時間的變遷志丹羊皮扇鼓逐步發展為獨舞的方式,并為巫神用以驅病防災之專用用具。1.2志丹羊皮扇鼓的演變隨著歲月的流逝和時代的變遷,扇鼓的祭祀作用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其健身娛樂與審美表演作用。在上世紀90年代時期志丹縣政府及文化事業單位為貫徹落實縣委,縣政府關于挖掘整理,搶救保護民間傳統文化藝術的工作安排,特邀請延安市群眾藝術館舞蹈大師陳永龍先生會同市縣文化藝術工作者對于羊皮扇鼓進行了全方位的藝術加工,他們深入廣大農村地區搜集整理了大批的民間藝術,并在舞姿、樂法、服裝、道具 、套路、陣形等方面認真鉆研,不斷進行創新,終使志丹羊皮扇鼓形成了一整套有完善的技法,獨特的鼓形,傳統的服飾,大眾化音樂的陜北民間鼓book=101,ebook=107舞體系,從而讓這項古老而傳統的陜北民俗體育得到了系統化的繼承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