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三(寧夏鹽池縣第一中學,寧夏 鹽池 751500)
?
英語有效教學模式探究
李瑞三
(寧夏鹽池縣第一中學,寧夏 鹽池 751500)
摘要: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幫其搭建一個共同的基礎平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注重基礎知識和能力的訓練,合理評價,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為進一步的學習打下扎實的基礎,使英語教學更有效。
關鍵詞:初中英語;基礎;基礎訓練;激發興趣
鹽池縣一中是我國偏遠省份的一所中學,農村學生居多,學生英語基礎一般較差。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一直是亟待解決的教學難題。筆者在近十年的教學中總結了一些英語教學的經驗,摸索了一套比較實用的教學方法。筆者認為,做好英語教學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由于學生多來自農村,受條件限制,學生英語基礎不一,因此很有必要在開學初做好英語銜接工作,為他們搭建一個共同的基礎平臺。
據了解,大多數學生對音標和字母組合知識掌握的不好,這就制約著學生認讀和記憶單詞的能力,導致詞匯相當缺乏,語法混亂及寫作能力低下。另外,有些學生由于長期的失敗感,對英語毫無興趣,又沒有科學的學習方法,覺得一片茫然,不知如何著手。面對這些問題,如果不及時地解決,將會使后面的教學日益艱辛,差生面會進一步擴大。對此,我們首先要正確引導學生心理轉變,樹立英語學習的信心。對于基礎較差的學生,要鼓勵他們,同時查漏補缺,而對英語基礎好一些的學生則要提醒他們學習如同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具體是在前兩周每天上課時抽出五到十分鐘補音標和字母組合,并在午讀時要求拼讀指定模塊的單詞。另外,摸清學生情況后,把他們分成十組,由組長負責每天放學后聽寫初中階段已學過要求掌握的單詞,而核心常用單詞詞組每天復習十個并造句練習,要求為期一個月完成。同時加強語法復習。首先要學生熟悉八種時態,五種基本句子結構,代詞的用法和名詞的單復數,以及各種狀語從句。
句子分析方面先重點講動詞,要學生明白動詞的種類,告訴學生動詞一般充當謂語,同時介紹非謂語,并出一些句子要學生判斷謂語和非謂語。非謂語的講解可以解決學生用進行時時態造句時缺be 和雙謂語現象。老師先介紹各種詞性及其在句中充當的成分,教會學生多分析句子結構,熟悉五種句型。同時介紹英語寫句子的習慣與順序,比較中英句子順序的不同,讓學生先掌握大體再細講應該注意的地方,為學生少寫中文式的句子做好鋪墊,而不必在以后的教學工作中見錯糾錯,費時費力,使學生明白之所以然。
每天上課前三分鐘聽寫十個單詞及三個短語,一個句子。每教完一單元,就做單元總結,并聽寫本單元的單詞和要求寫出其相關變形,聽寫有用短語和重要句子。每次聽完后,組長批改,指出易錯的地方,做好小組總結,然后上交給老師。老師總結后,發現學生由于單詞的增多,形近詞易錯,發音不規則的易錯。由于進行過音標,字母組合訓練,記憶如何拼寫不是問題,相反單詞的中文意思學生記不住。根據這些分析,老師及時在上課時進行相近詞的辨析。而單詞的中文意思采取用學生學過的簡易單詞進行英英解釋,動作表達等方法讓學生猜詞,使其樂學。另外,單元核心單詞均要求造句,對于能力強的學生則要求寫一段話。
每次聽力訓練前,要學生預讀題目,猜要講的話題、內容,聽中要寫關鍵詞,聽后概括大意。說的能力則體現在每節的互問互答上。每天按學號輪,話題可跟單元所學的內容有關,也可以是小故事或自己的流水記事,老師當堂點評,并記作平時成績。
另外,要重視朗讀。我所在的學校,農村學生居多,課堂上不敢開口的現象時有發生,那么如何才能改變這種現狀呢?通過朗讀,學生敢于說話,敢于交流,從而逐步對自己產生了學會,會學的信心,這樣就為敢于大膽說英語奠定了基礎。當然現在的朗讀有很多模式:比如對多媒體教學儀器運用,還有配樂朗讀、分角色朗讀、英語小品等。朗讀時,要訓練學生抓住關鍵句,重視重現率高的詞匯。如此可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使學生愿意在課堂上用英語交流。從而達到學習英語的目的。
在寫的方面,主要是重視平時的簡單句訓練,在學生熟練后再進行如何把簡單句合并成復雜句的教學。同時按話題提供詞組。初始階段多寫些關于人、地方等方面的簡單的文章,不求華麗,但求正確達意即可。
新課標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傳統的教學一般是老師講學生聽,老師講得是口干舌躁,學生聽得是昏昏欲睡,毫無興趣。為了激發和保持學生興趣。我先分派學習小組再采取合作學習活動的方法。如講解閱讀題時,我一般不先提供答案,而是叫一位學生寫下答案,全班去判斷,如有意見不一致的地方,就討論,最后還不能統一,老師講解。語法方面,一般是呈現句子,學生歸納總結,老師不忙于給出規律。在填空這種題型的講解方面,我嘗試讓學習成績比較優秀的學生當“小老師”,我和其他學生答題,質疑。這樣不但效果良好,且角色的轉變讓學生興趣盎然。同時開展各種活動,保持學生興趣。有條件的時候還可以組織學生觀看英文大片,進行英語戲劇表演,英語辯論賽和單詞比賽等活動。
以往的英語教學評價來看,更多地停留在終結性評價的層面上,即對學生已有的成績做出判斷──通常是以期中、期末考試成績為依據,而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習中的情感體驗、態度、價值觀等方面關注不夠。為做好評價,我堅持做課堂教學記錄,認真記錄好學生在英語學習中的各種表現和建立學生成長檔案袋。學生成長檔案袋的內容包括:參與回答問題的積極性、準確性,課堂表演的能力,學生的英語作品、測驗試卷,學生在學校的英語短劇、英語競賽、圣誕英語晚會、英語角等的表現。這樣,學生重視平時表現,上課主動,積極參與課內外各種活動,學習質量大大提高。
參考文獻:
[1]韓毓紅.合作學習在高職英語教學中的實施和反思[J].考試周刊;2013-06-28.
[2]葛文山.語文教學給英語教學的三個啟示[J].中小學外語教學;2008年第10期.
[3]吳巧蓉.高職英語教學中合作學習的開展[J].商場現代化; 2010-06-20.
中圖分類號:G633.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2-028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