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中岐
摘 ? ?要: 作者從政策導向入手,分析了對高職專業診斷與改進工作的認識,提出了專業診斷與改進的四項工作原則和SWOT分析、PDCA質量循環、六何分析法等技術思維,并基于一線工作實踐,對“院校主體、多方參與,分類評價、多層標準,多元診斷、多維呈現,問題剖析、持續改進”的專業診改工作思路和實現路徑進行了探索。
關鍵詞: 高職院校 ? ?專業診改 ? ?原則 ? ?工作思路與實現路徑
2015年6月,教育部辦公廳發布《關于建立職業院校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制度的通知》(教職成廳[?笪2015]2號),明確將“試行專業診斷與改進”作為職業院校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的重要任務之一。同年12月底,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出臺“關于印發《高等職業院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診斷與改進指導方案(試行)》啟動相關工作的通知(教職成司函[?笪2015]168號)”(以下簡稱指導方案)。指導方案中的五個診改項目之一“專業質量保證”,進一步細化了專業診斷與改進(以下簡稱專業診改)的診斷要素和診斷點。兩個部級文件的出臺,在政策導向上明確了“十三五”期間高職專業評價的頂層設計、工作任務和具體要求,專業診改因此成為職業院校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內部質量保證體系診斷與改進的核心內容之一,標志著高職專業評估進入新的發展時期。
一、對專業診改工作的認識
(一)從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與新一輪評估工作的聯系分析。高職院校新一輪評估的工作原則是堅持“以評促建、以評估改、以評促管、評建結合、重在建設”20字方針,各評估項目最終落腳在“重在建設”,評估價值聚焦在促進高職院校改革與建設上。有專家指出,新一輪評估工作原則是“評動不評靜,評軟不評硬,只診斷、不開方,評估不再區分等級,分通過、暫緩通過和不通過,由院校自身根據評估結論進行整改”。評估工作自上而下,體現出縱向管理主義色彩。
教職成廳[2015]2號則明確將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定位于“需求導向、自我保證、多元診斷、重在改進”16字方針,診斷與改進價值聚焦在“重在改進”,即持續改進,不斷提高。從診斷與改進導向來看,16字方針體現出“既要查找問題、分析原因,又要同步制定、落實整改措施,以促進診斷項目持續改進”的價值傾向。診改工作由此成為高職院校自我診斷、自我約束、自我完善、自我改進的主動愿望,這種扁平化管理模式,鮮明地體現了診改工作的校本化、人性化和個性化色彩。
(二)從專業評估發展分析。專業評估大體上經歷了專業認證、專業建設水平評估、重點特色品牌專業遴選與驗收等幾個階段。在高職教育領域主要體現在人才培養工作評估指標體系的專業建設指標中。自2008年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工作狀態數據采集平臺運行以來,專業一直是狀態數據平臺的重要關注指標,且數據指標項目不斷得以豐富完善,成為上級教育行政部門掌握各高職院校專業建設與發展狀況的重要途徑之一;自2009年以來,教育部、財政部將重點建設專業作為國家示范性(骨干)高職院校建設項目驗收的重點之一;2011年,教育部全面啟動高職專業建設與職業發展管理平臺,可視為專業評估的信息化平臺。
當前,專業診改強調“支持對企業有較大影響力的部分行業牽頭,以行業企業用人標準為依據,設計診斷項目,以院校自愿為原則,通過反饋診斷報告和改進建議等方式,反映專業機構和社會組織對職業院校專業教學質量的認可程度,倒逼專業改革與建設”則可視為高職專業評估從“要評我”轉變到“我要評”的新階段。
二、專業診改的工作原則
(一)問題導向。專業診改,既不是專業建設水平評估,又不是遴選優秀、特色或品牌專業。既然是診斷,就要通過數據分析和深入細致的勘察,以發現專業建設與發展存在的問題和負面清單為第一原則。無論是學校層面、教學單位還是專業自身,禁忌只談優勢不談劣勢、只談成績回避問題、夸大成績縮小問題,既不能“千呼萬喚始出來”,更要避免“猶抱琵琶半遮面”的尷尬局面,專業主管單位應敢于自我揭短、自我暴露并正視存在的問題。
(二)持續改進、發展取向。持續改進是專業診改的最終落腳點,發展取向則是診斷與改進工作的價值體現。對于診斷發現的問題,評價主客體之間應結合專業發展現狀,平等協商,準確定位專業“最近發展區”,商定“跳一跳,夠得著”的個性化發展目標,制定行之有效的整改措施并強化落實,形成專業自我改進、自我完善的內在機制,最終促進專業可持續發展。學校層面管理者禁忌將專業診改發現的問題作為部門年度考核的依據,以免挫傷專業診改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三)量性評價與質性評價相結合。專業診改中的量性評價是以測量、統計為主要手段,將診改工作分解成一系列具體、可測量的指標,通過設計多層次評價量表,對量表數據進行信息采集、統計分析、處理測算,以此反映專業建設績效。質性評價則強調對專業作全面、深入、細致、真實的觀察,關注專業的特性與發展趨勢,使專業診改更具個性化和真實性。高職院校專業診改應以量性評價為主,輔以必要的質性評價,兩者有益結合,良性互補,實現診改工作的科學化、公平化和客觀化。
(四)數據分析與專業剖析相結合。高職院校應充分利用校本人才培養工作狀態數據采集與管理平臺、專業建設與職業發展管理平臺、第三方評價數據、畢業生跟蹤調查數據、職能部門統計數據等,對與專業相關的數據指標進行歸類梳理。結合指導方案要求,制定符合學校“自我保證”實際的專業診改指標體系。通過源頭采集、多級審核,確保數據的信度和效度,為專業制定最近發展目標和改進措施提供可靠的依據。學校層面還應成立專業診改專家委員會(工作組),組織開展專業剖析工作,通過定量、定性分析,為專業持續改進提供切實可行的建議。
三、專業診改的技術思維
(一)SWOT分析法。SWOT分析法是上世紀80年代由美國舊金山大學管理學教授韋里克提出,現已廣泛應用于企業戰略規劃。其中S為優勢(strength)、W為劣勢(weakness)、O為機會(opportunity)、T為威脅(threats)。通過對組織優劣勢、面臨的機會和威脅進行綜合分析,從而制定相應的對策。借鑒SWOT分析法,我們不妨將專業比做一個企業,設計全面、科學、可測量的指標體系,通過數據分析、專業剖析、實地考察,綜合衡量專業的優勢、劣勢、面臨的機遇與威脅,制定相應的改進策略,進而開展質量改進活動。
(二)PDCA質量循環。PDCA循環是全面質量管理的核心理念,由美國質量管理專家戴明博士提出。PDCA指Plan(計劃)、Do(執行)、Check(檢查)和Act(行動),具體而言就是制訂計劃、執行計劃、過程監控(問題反饋)、落實改進行動。每一次改進行動的結束,即意味著新的計劃或目標的產生,組織由此進入新一輪的PDCA質量循環,周而復始。值得指出的是,每一輪新的計劃(目標)的產生,都比原先計劃(目標)提高了一個層次。因此,PDCA循環實際上是質量不斷螺旋上升的過程。專業診改本身可以理解為一個大的PDCA質量循環,其中每一個最近發展目標或數據指標的提升都可以理解為一個小的質量循環,大環套小環,每一次診斷與改進都是一次質量提升。
(三)六何分析法。六何分析法是制定工作實施方案的一般工作思考方法,即What(做什么),Why(為什么做),Who(責任者),When(何時做),Where(崗位、工作地點)和How(如何開展工作)。圍繞5W1H制訂工作方案,有助于明確工作思路、職責和要求,提高工作效率,有效實現組織目標。具體應用在專業診改工作中,應明確以下要點:
What:明確工作任務和對象,包括專業診斷要素、診斷點和評價指標體系設計,指標數據信息采集、專業剖析、專業診改報告撰寫等。
Why:明確工作目標,包括上級文件學習、指導思想和具體工作目標的確立等。
Who:成立專業診改組織機構,明確各項工作任務分工和責任人。
When:制定專業診改工作進程,明確PDCA質量循環工作周期。
Where:明確具體組織實施專業診改的部門、崗位。
How:明確專業診改的工作方法、技術手段、統計方法、反饋機制等。
四、專業診改的工作思路與實現路徑
(一)院校主體,多方參與。按照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需求導向、自我保證”工作方針,在專業診改組織工作中應成立以學校為主體,企業、行業、第三方機構廣泛參與的組織體系。在學校層面,專業診改工作一般應成立包含分管校領導、職能部門和教學單位負責人、專業帶頭人(負責人)、教師、學生、專業共建共管委員會、學術委員會等成員在內的工作組織。按照全面質量管理理念,在專業診斷指標數據采集方面,教職工還應全員參與。多方參與尤其用人單位和第三方機構的參與,是確保專業診斷數據真實、可信、客觀的有力保證,院校開展工作時既要避免把自我保證理解為“自說自話”,更不能把診斷與改進工作當做例行公事。
(二)分類評價,多層標準。專業診改必須參照一定的質量標準。高職院校專業各具特色,即使在同一所院校存在文科與工科類專業、優勢專業與普通專業、傳統專業與新開設專業、國家級、省級重點(特色、品牌)專業與校級專業在建設水平和特色方面的差異,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專業,顯然不夠合理。因此在標準制定上應體現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省級標準、校內標準等層次和類的區別,以保證診斷與改進工作的個性化和發展性,只有如此,才能制定“跳一跳,夠得著”的最近發展目標,使改進工作更切實可行。
(三)多元診斷,多維呈現。多元診斷主要體現在專業診斷指標體系設計中,實質上是對專業進行全面、全要素的診斷。指標體系設計是專業診改工作的核心任務,應包含質性指標和量性指標,明確各個指標的即時狀態、最近發展目標、可參照的標準依據及數據來源。多維呈現指專業診斷指標改進狀態的呈現方式,應通過數據采集、統計處理、診斷分析,采用數據表升降符號標記、數據對比曲線圖、柱狀圖、雷達圖等多種生動直觀的表現形式,對專業現狀和發展趨勢做出判斷,實現預警功能。
結合高等職業院校人才培養工作狀態數據采集與管理平臺、第三方評價報告、專業建設與職業發展管理平臺中與專業相關的數據指標和專業剖析工作要求,筆者認為,專業診改指標體系至少應包含以下要素。
1.專業設置基本條件。專業設置應對照教育部關于印發《普通高等學校基本辦學條件指標(試行)》的通知(教發[2004]2號)和教育部關于印發《普通高等學校高職高專教育專業設置管理辦法(試行)》的通知(教高[2004]4號)文件,關注以下幾個要點:
(1)專業名稱、標示代碼應與《普通高等學校高等職業教育(專科)專業目錄》相一致,并獲得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備案或審批。
(2)應具備包含就業市場調研、行業企業人才需求分析和預測等內容的專業設置可行性調研報告,并制定有保證專業可持續發展的建設規劃、規章制度等文件。
(3)應具有符合高等教育規律、職業教育規律、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成長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教學資源(庫)。
(4)應具有實現專業培養目標必需的師資隊伍和教輔人員,包括專業帶頭人和負責人、一定數量的專任教師(生師比應符合1:18的合格標準)、雙師型教師、企業兼職教師、學生輔導員(輔導員數量與專業學生數一般應達到1:200)等,其中專任教師還應重點關注職稱、學歷(學位)年齡結構和雙師型教師比例。
(5)應具備實現專業培養目標必需的建設經費、校內實踐基地(重點關注基地數量、設備總值、工位數、學年使用頻率等)、校外實習實訓基地、教學科研儀器設備、教學場所(生均值應達到《普通高等學校基本辦學條件指標》相關規定)等基本條件。
2.專業影響力。專業影響力側重診斷專業在國際、國內、省內、校內的影響程度、示范水平和輻射能力,一般以質性指標為主。國際影響力主要關注:(1)專業與國際通用職業資格證書對接比例;(2)國際留學生數;(3)中外合作辦學情況;(4)國際通用教材引進與使用情況。國內、省內、校內影響力重點關注:(1)專業是否為國家級、省級重點、校級(品牌、特色專業);(2)專業課程(教學資源)是否為國家級、省級、校級精品課程(資源庫);(3)專業教學所使用教材在國內、省內、校內建設水平。
3.專業適應力。專業適應力是診斷專業適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程度,主要從專業招生、培養過程、學生就業質量三個方面來衡量。專業招生方面應關注:(1)多樣化招生方式;(2)招生計劃完成率;(3)學生實際報到率。專業培養過程應符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行業企業對人才規格需求及受教育者成長發展需求。學生就業質量應關注:(1)在校期間獲取符合專業面向職業資格證書情況;(2)頂崗實習對口率;(3)畢業率;(4)初次就業率;(5)年終就業率;(6)對口就業率;(7)起薪線;(8)轉崗率;(9)升遷率;(10)區域內外就業分布情況。
4.專業校企合作水平。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的顯著特征,專業校企合作水平是衡量專業適應“專業與產業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對接、職業教育與終身學習對接”五個對接要求的主要指標。基于人才培養工作狀態數據采集與管理平臺,專業校企合作水平重點關注:(1)校企共建校內實踐基地數;(2)校外實習實訓基地數;(3)合作企業數;(4)訂單培養數;(5)校企合作開發課程數;(6)校企合作開發教材數;(7)企業支持兼職教師數;(8)企業兼職專業帶頭人情況;(9)接受企業捐贈設備值;(10)為企業培訓員工數。
5.專業滿意度。專業滿意度是衡量專業人才培養質量滿足舉辦方、行業企業、學校、受教育者等利益相關方需要的重要指標,主要應通過組織在校生和企業進行問卷調查、畢業生進行跟蹤調查等途徑獲取數據,并進行分類統計分析。問卷調查和跟蹤調查至少應包含:(1)畢業生用人單位滿意度;(2)畢業生就業崗位與專業相關度;(3)畢業生對專業核心課程滿意度;(4)畢業生對專業教學滿意度;(5)畢業生對專業教師滿意度;(6)在校生專業學習狀況和滿意度。
調查可由學校自行組織和委托第三方機構跟蹤調查并持續進行,一般采用連續三年數據作為對比參照,以保證調查數據的連續性、公正性和客觀性。
6.專業社會服務水平。社會服務水平關注專業面向行業企業、區域社會、社區等開展技術技能培訓、職業技能鑒定、科技服務的水平和質量,以下指標應納入診斷范圍:(1)專業教師開展橫向課題研究項目數與到賬經費額度;(2)專業教師專利申報與成果轉化數量;(3)專業對外技術服務年收入;(4)與專業相關的社會技術培訓人次;(5)與專業相關的校外職業技能鑒定人次;(6)專業教師與企業人員聯合開發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或技術攻關情況。
(四)問題剖析,持續改進。專業診改應對照多層次質量標準,依托校本數據和第三方調查數據分析和對比,羅列問題清單,深入剖析問題產生的內外部原因,識別可控因素,瞄準最近發展目標,逐條制定具體、可監測的改進措施。學校質量管理部門應針對專業制定的改進措施,實時跟進,加強改進過程管理、監控、指導和服務,為專業持續改進和質量循環提升提供可靠保障。
五、結語
專業是高職院校實現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等社會功能和彰顯院校特色的核心載體,專業診改因此成為高職院校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的核心工作,對于高職院校改革與發展具有“推進器”的功能。筆者依據自身一線工作實踐,提出以上觀點和思路,拋磚引玉,與業內同行共同探討,以期不斷改進完善,文中部分觀點如有不足之處,懇請同行批評指正。
參考文獻:
[1]《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建立職業院校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制度的通知》(教職成廳[2015]2號).
[2]關于印發《高等職業院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診斷與改進指導方案(試行)》啟動相關工作的通知(教職成司函[2015]168號).
[3]朱麗,趙漢華.質性評價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困難及其對策分析[J].基礎教育參考,2003(6):23.
[4]教育部關于印發《普通高等學校基本辦學條件指標(試行)》的通知(教發[2004]2號).
[5]教育部關于印發《普通高等學校高職高專教育專業設置管理辦法(試行)》的通知(教高[2004]4號).
[6]麥可思報告-南京科技職業學院應屆畢業生社會需求與培養質量跟蹤評價報告(2015)(六年版).
[7]教育部、財政部《關于支持高等職業學校提升專業服務產業發展能力的通知》(教職成[2011]11號).
課題項目:本文系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研究會“十二五”規劃補充立項課題《高職院校專業發展性評估研究與實踐》的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項目編號:GZYLX2015060。
基金項目:本文系“江蘇高校品牌專業建設工程資助項目(TAPP)”《高職院校專業診斷與改進工作研究與實踐》的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項目編號:NJPI-PPZY-201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