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光明(新疆庫車縣第三中學,新疆 庫車 842000)
?
怎樣做好中小學生的思想道德工作
盧光明
(新疆庫車縣第三中學,新疆 庫車842000)
摘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是學校教育工作重點之一。班主任要想使工作富有成效,更具有針對性,就必須對現代中小學生的思想道德狀況有清楚的認識。本文在分析了中小學德育工作的不足的基礎上提出了怎樣做好中小學生思想道德工作的實施辦法。
關鍵詞:中小學生;思想道德;德育
人的道德素養是構成一個人的基本要素和質量規格的整體標志;也是一個人的品德、智能和才干等整體效應得以發揮的內在根源。因此,把“提高全民族的素質和德育培養”作為基礎教育的根本任務,深刻反映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對基礎教育的客觀要求。所以,加強中小學生道德素質教育是教學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
(一)德育內容上。形式古板、教條,教育措施陳舊,空洞的說教,使得學生在學校獲得的理想、信念徒有其名,沒有思想基礎,導致學生喪失了道德學習的興趣和熱情。
(二)德育方法上。把學生當作道德的容器,不顧知識基礎、理解能力和學習興趣,通過班會、團會用填鴨式的方式向學生灌輸,不從學生實踐出發,把德育內容當做目的,而不是把教育人培養人當做目的。片面強調學生該如何做,怎么做,要求學生無條件的認同既定的價值取向抹殺其能動一面,忽視學生主體意識。這樣的德育教育方式往往抵不住功利的誘惑。
(三)德育目標上。傳統德育只看到大一統的德育目標要求,忽視了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無視學生的道德生活和道德要求,不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沒有使學生成為道德實踐活動的主體,有效形成自身良好品行。這種傳統德育的教育結果表現為,部分學生缺乏社會責任感,缺乏愛心,只考慮個人利益,以自我為中心;有些學生沒有遠大理想,沉迷于虛擬的網絡世界。
(一)廣泛深入開展未成年人道德實踐活動。
思想道德建設是教育與實踐相結合的過程。要按照實踐育人的要求,以體驗教育為基本途徑,區分不同層次未成年人的特點,精心設計和組織開展內容鮮活、形式新穎、吸引力強的道德實踐活動。各種道德實踐活動都要突出思想內涵,強化道德要求,并與豐富多彩的興趣活動和文體活動結合起來,注意寓教于樂,滿足興趣愛好,使未成年人在自覺參與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實,道德境界得到升華。
要運用各種方式向廣大未成年人宣傳介紹古今中外的杰出人物、道德楷模和先進典型,激勵他們崇尚先進、學習先進。通過評選三好學生、優秀團員和少先隊員、先進集體等活動,為未成年人樹立可親、可敬、可信、可學的榜樣,讓他們從榜樣的感人事跡和優秀品質中收到鼓舞、汲取力量。
(二)發揮班主任的德育主導作用。
班主任是中小學階段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最直接的老師。在與學生朝夕相處中,班主任無形中成為學生的“楷模”,其言行舉止,對學生道德觀念、道德標準的形成影響重大。因此,班主任不止是在教學中為“師”,在學生日常管理上更應當體現、貫穿德育的思想。
1.班主任應當以公平、民主和平等的態度進行德育教育。班主任應確立平等觀念,做一個公正嚴明的班級工作的領導者。在同一班級的學生中,可能客觀的存在一些明顯的差異,比如家庭經濟條件的好與壞、學習成績的優與劣等。但是,這些差異應是班主任有針對性進行思想教育工作的出發點和立足點,而不該是班主任對學生采取不同標準的依據。理解是心靈溝通的紐帶,班主任與學生之間應進行換位思考,從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這樣才能真正了解對方的心理。學生感覺被理解了,被關心了,就會增加對老師的信任感,班主任講道理學生就容易接受,“親其師”才能“信其道”。
2.班主任對待不同學生,應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一個班級中每個學生的思想素質和個性特征都不相同,因此,班主任在做學生思想工作時,也要根據不同特征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而在這一過程中,班主任必須要遵循“因材施教,積極引導”的基本原則。對脾氣倔強的學生,要認真耐心,盡量減少采取強硬的手段。要抓住他犯的錯誤,在他無法抵賴的情況下,對其進行教育。在教育過程中,不要說太多偏離該學生所犯錯誤的話,否則,效果可能會適得其反。對性格內向的學生,要多談心溝通,因為內向的學生很少講話,比較膽小,有點自卑。受了委屈也不會講,并且在心里要想好長時間,勢必會影響學生的學習生活。對這些學生做工作時,一定要細心,交談中語氣要和藹,找出他們的閃光點,談話中不能傷害到他們的自尊,多加關心,正確引導,將會收到好的效果。在擔任班主任期間,班里有一個學生,父母雙亡,從小被別人領養,領養家庭條件特別差,父母60多歲,靠撿廢品維持生計,該生在班里從來不跟其他同學交往,把自己封閉起來,很少說話,開學不久我就發現這個現象,我便找到他的初中班主任了解他的情況,知道他的情況后,我便開始想辦法,如何才能幫助他從自我封閉中走出來,學會去與他人接觸。首先我在班里調了一名比較活潑學生做同桌,安排了一個職務——數學課代表,這樣我便每天能跟他進行交談,慢慢的和我熟悉后,我便開始跟他聊他的生活情況,家庭情況。開始感覺他很自卑,不愿說家里情況,我便把我自己從農村山區走,從貧困家庭走出來的情況告訴他。漸漸的我們經常在一起聊天,我便開始正確的引導,多讓他參加班里的活動,與同學之間多進行交流,多承擔班里工作,找到自己價值,樹立起自信。經過三年的時間,這名學生變成了自信、樂觀、會與人交往的優秀學生。所以德育教育也要因材施教。對于“后進生”,要多家鼓勵、表揚。班主任對這類學生不能抱有偏見,在給他們的評語中要實事求是贊賞他們的優點和進步,班主任的贊揚和賞識是溫暖的陽光,哪怕開始只是“他能站得直”、“他能不撒謊”、“他上課不在亂說話”,老師都要給予學生以微笑、表揚、肯定,幫助學生看到自己的長處,促使問題學生更自信、自立、自強,進而激發學生上進的內動力。
總之,班主任必須根據不斷變化的現實,進一步完善德育工作,尋找符合時代和學生具體特點的德育內容、德育方法和途徑,以促進學生思想品德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芮秀軍.班主任班隊活動管理藝術[M].東北師范大學大學出版社.2010.8.
[2]李麗雅.中小學班主任工作培訓教程[M].中華書局.2007.5.
[3]蕭楓,姜忠喆.學生道德素質教育[M].吉林音像出版社.2012.4.
中圖分類號:G623.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6-025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