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肖婧(西北政法大學,陜西 西安 710000)
?
論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的培養
王肖婧
(西北政法大學,陜西 西安710000)
摘要: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的培養對自身成才和國民素質的提高具有重要意義,一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課題。本文從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現狀入手,通過社會、經濟、教育價值三個方面分析了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淡漠的原因,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措施。
關鍵詞:大學生;社會責任;個人本位;社會本位
社會責任意識是指在一定社會歷史條件下,社會群體或者個人為了建立美好社會而承擔相應責任、履行各種義務的自律意識和人格素質。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的培養,關系到自身的成長和成才,關系到我國國民素質的整體提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
(一)在理想追求上,重物質輕理想。相當部分的大學生認為理想太大、太空、可望而不可及,只有現實的才具體、實在,且與自己生活息息相關。因而在現實生活中,他們關心更多的是自己的命運、自身發展的狀態和現時的利益。在專業選擇上,就業去向好、工資收入高成為他們追逐的熱點;在學習中,呈現出輕基礎理論重實用技術的傾向。在選擇職業時主要考慮的因素是高收入和自我實現并重。據筆者多年來的工作經驗總結所得, 大學生在考慮擇業的因素時,排名前三位依次是:經濟收入高、工作輕松穩定、專業對口能發揮特長,這表明大學生從個人方面考慮的較多,對社會方面考慮較少,而把實現理想等要素排在次要位置,責任意識的淡漠十分明顯。
(二)在價值取向上,重個人本位輕社會本位。人生的價值取向是貫穿于人生價值實現過程中的個人價值評價和選擇的傾向性,主要取決于如何處理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他人利益的關系。一些大學生的價值取向正在發生錯位,崇尚自我價值取向成為當今大學生的重要特征。相當一部分學生把目光定格在個人的努力拼搏上,凡事從我出發,崇尚追求自我實現,完善自我價值。個體過于強調自身的利益,當集體與個體發生沖突時,首先強調個體,以我為主;當公眾利益與個人利益矛盾時,則以個人利益為重,缺乏為社會和集體犧牲的精神??梢哉J為,相當部分大學生的利益觀念已日益向個人傾斜,以個人為本位的合理利己主義,已成為大學生中比較普遍的價值取向。
(三)在思想觀念上,重自我實現輕社會責任。市場經濟的發展,利益主體的多元化,使得個人的獨立性、自主性地位逐漸得以確立。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正視并積極追求個人的價值尊嚴和利益要求,但卻對集體利益變的淡漠。在部分大學生中,學習的短期行為在一定程度上也說明了大學生責任意識的淡漠。他們沒有把在校學習作為增強業務素質,提高實踐本領,將來為社會作貢獻的難得機會,因而失去了學習的持久動力。現實中種種不負責任現象,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個體對自己姑息遷就,不負責任所造成的。一個對自身都缺乏責任意識的人,不可能是一個對自己置身于其中的種種關系持積極負責態度的人。
(一)從社會方面看。當代西方個人主義倫理思潮的影響,片面夸大了社會和他人對個人制約的異己力量,把單純利己奉為評價人的行為是否道德的標準,否定存在著超出個人利益之外的社會整體利益,因而也就不承認人應該承擔對他人利益和社會整體利益的責任。加之現在的大學生獨生子女的比例較大,獨生子女的優越性使大學生對自我過分關注。獨生子女生活條件優越,父母的過分溺愛,缺乏生活的磨煉,使之顯得意志脆弱,克服困難的能力差,以自我為中心,對父母、他人、社會的要求高而多,對自我的要求低而少。
(二)從經濟角度看。伴隨市場經濟的發展, 一些負面影響容易使人們產生這樣三種觀念:第一,個體本位觀念。第二,為己觀念。第三,金錢萬能觀念。在這三種觀念的影響下,社會上出現了某些消極腐敗現象。這些正好為道德判斷能力較弱的青年大學生所接受,于是出現了關心自我,追求實惠,重個人需要輕社會需要,重功利輕道義,重物質需要的滿足輕精神境界的升華。一旦利益、愿望有差距或實現不了,就會簡單偏激地批判這個社會,發泄不滿情緒,甚至不負責任地否定這個社會。
(三)從教育的價值取向看。我們過去思想政治教育的失誤和失范,很大程度上在于沒有很好地重視思想政治教育的本體功能,對大學生的獨立人格和個性發展重視不足。經常要求學生要愛祖國、愛人民、愛集體,卻很少倡導大學生關心、維護自身的正當權益,對自己負責。結果是學生的主體性被壓抑、心靈受傷害,一些形式主義的要求往往導致大學生本應承擔、也完全可以承擔的根本性責任被忽視,以至造成某種大事做不了,小事不想做的社會責任意識真空狀態。
(一)堅持正確的價值導向。在當今中國的多元社會里,人們在精神上困惑、迷惘,其精神家園面臨著被摧毀的危險。這種情況決定了改變精神價值觀點是使現代社會擺脫危機的唯一出路。這就要求高等教育必須始終如一地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為導向,引導大學生處理好個人利益與社會整體利益之間、權利與義務之間的關系。同時,高等教育對于禁止什么、提倡什么要有明確的態度,對于社會上出現的消極腐敗現象應當表明反對的態度,讓每個大學生都明白,反對消極腐敗現象是每個社會公民應有的社會責任意識。
(二)建立教育責任機制,培養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在培養大學生責任意識上,應重視在學校生活中建立教育責任機制,即從學習到生活、從教育到教學、從管理到服務建立全方位的教育責任機制。惟有處于嚴格的責任機制中的人,才能時時受到責任意識的支配。這種外在的行為強化作用,其本質就是人的責任行為習慣的養成過程,也是有機體的刺激與反應之間的連接形式。脫離這一教育責任機制的大學生,則難以自動養成良好的責任意識。
(三)造就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的有無及其強弱,與高校教師有著正向的關系。因為教師是社會的代理人,是文化傳遞的關鍵環節。只有具有高度社會責任意識的教師,才可能培養出具有高度社會責任意識的學生來。
參考文獻:
[1]陳建華,高明.大學生責任意識教育探討[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1)
[2]許輝.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缺失及其培養[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12(3)
[3]余瑞祥.多途徑培育大學生社會責任感[J].思想教育研究,2011(9)
[4]夏春雨.大學生責任教育內容體系構建新論[J].2010(1)
本文是2014年陜西省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工作研究課題《人本主義視域下大學生社會責任的內涵及培養機制研究》階段性文章。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6-014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