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愛麗
【關鍵詞】小學生 閱讀習慣 實踐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10A-0032-01
在傳統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往往注重對學生進行知識的傳授或技能的訓練,忽視文化對小學生成長和發展的重要性,忽視學生健全人格的養成。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學生更需要文化的熏陶和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而不是單純的記憶和訓練,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采用恰當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閱讀教學中進行文化熏陶,實現情感升華。
一、挖掘文本內涵,體現語言文化魅力
語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在人類文化的傳承中占據重要的意義。語文教材是文化傳承的載體,是教師的“教”和學生學習的重要憑借,其內涵十分豐富。學生充分挖掘文本的內涵,能夠體會到語言文字的魅力。一篇篇選文都有豐富的文化背景,學生通過學習教材文本去感知復雜的世界,全面提高思維方式、人生態度以及審美情趣。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的選文處處體現出深厚燦爛的人文背景,如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民主革命領袖孫中山,偉大領袖毛澤東,民族魂魯迅,民族英雄鄭成功,替父從軍的花木蘭,臥薪嘗膽的勾踐等,課本對這些歷史人物(形象)的刻畫與描述,讓學生從中感受祖國深厚的文化底蘊。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立足于文化的高度,同時結合學生發展的特點,深入挖掘教材的文化內涵,讓學生潛移默化地接受先進文化的熏陶和感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要立足語言文字本身,不能夠脫離文本的語言文字從主觀上對文章進行解讀,防止出現“偽圣化”和“技術化”的傾向,使原本充滿詩意的文字變成干癟的說教。
二、堅持對話原則,構建充滿活力的課堂
教師在課堂中堅持對話的原則,能夠為學生創設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學生有很高的參與積極性,能夠積極主動地進行思考,而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首先,閱讀教學本身就是一種對話,是教師、學生和文本之間的對話。閱讀是一種個性化的行為,不同的讀者因為其生活環境以及自己的知識經驗不同,對文章會有不同的理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要求學生的理解都一樣,沒有屬于自己的創造性東西。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與文本進行對話,積極地思考,對自己不理解的地方要勇敢地提出來,和大家一起討論。首先,教師要設計有效的導學案,提出有價值的問題,讓學生在預習過程中認真思考并進行解答,初步感知文本。其次,教師在課堂上要積極與學生進行對話。小學階段的學生好奇心強、記憶能力強,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要與學生開展對話,讓學生將自己對文章獨特的理解說出來,鍛煉學生的思維與表達能力,讓學生在積極的思考中感悟文本的文化內容,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
三、提高教師文化修養,給學生更多啟迪
小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較弱,查閱資料的能力不足,這就需要教師不斷提高自己的文化修養,在教學過程中運用扎實的語文學科知識,豐富的文化修養熏陶、感染學生,讓學生獲得更多文化積淀、思想啟迪,發揮閱讀教學的文化功能。首先,教師要通過不斷閱讀來提高自己的文化修養,閱讀古今中外的經典作品,同時也要關注當下的文學創作,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有選擇地讓學生接受先進文化的熏陶和感染。其次,教師要認真鉆研教材,讓學生領悟教材文化內涵。如在教學蘇教版語文二年級上冊《大禹治水》一課時,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領悟大禹大公無私的精神,更要引導學生了解堯舜禹時代的背景,了解這一時期的人文精神,懂得大禹治水時為什么“三過家門而不入”,再聯系當今社會生活,讓學生懂得班集體的建設也是這樣,只要人人都能和睦地相處,為班級貢獻自己的力量,那么我們的班集體就會越來越好。可見,教師要提升自己的文化修養,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學目標給學生以成長的啟迪,讓學生能夠通過學習語文,汲取豐富的精神營養,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總之,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學的具體要求,在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與作者對話、與教師對話,通過閱讀獲得思想和知識的源頭活水,調動學生閱讀的積極性,保持終身閱讀的習慣。
(責編 楊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