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英淑
摘 要:《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中指出:“在美術學習過程中,激發學生創造精神、發展美術實踐能力、形成基本的美術素養、陶冶高尚的情操、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完善人格。”因此,在教學過程中,美術教師不僅要向學生傳授美術的基本知識和技能,以提高學生的審美素質,同時還要利用美術學科本身的特點,對學生進行靈活多樣的德育滲透,努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學生。
關鍵詞:小學美術;德育;多媒體
德育效果緩慢而且繁瑣,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對孩子的成長起到關鍵的作用。德育的主要目的就是培養孩子正確辨別是非、美丑、分清善惡的能力,幫助他們提高愛國主義思想,學會愛護公物、熱愛集體,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以及高尚的道德情操,以更好地實現美育的目標。下面談談在美術教學中如何滲透德育。
一、有效利用教材內容
許多美術教材的欣賞作品中,很多都體現了我們偉大祖國的悠久的歷史燦爛文化以及優美和深沉的民間藝術美,體現了中華民族文化的審美理想,對學生起了一定的愛國主義教育作用。讓學生從古今中外的大師們的作品中去感受美、體驗美,從而開闊他們的眼界,提高審美能力、欣賞能力。從同齡兒童的美術作品中感受健康的、積極的生活樂趣,陶冶美好情操。挖掘教材,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緊扣作品的藝術特點,在研究學生基本情況的前提下設計教學活動。
二、利用基礎教學開展德育
在小學繪畫教學中,教師可以巧妙地抓住基礎知識與德育的關聯點進行德育。可以通過多種教學手段,來陶冶學生的情操,培養學生的各種優良品質。如,在基礎繪畫教學中,就一個最簡單的線條,也能讓學生明白做人要站得直、穩穩當當,不做壞人。通過平心靜氣、認真地繪畫懂得線條的組織、形體的塑造、色彩的協調、構圖的平衡,更深地體會藝術的美。
又如,在手工教學中,可以在手工制作過程中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和學習方法,教導學生要愛護公共利益,在手工制作中使學生逐步形成刻苦認真、不怕挫折、積極進取的學習態度,在學習中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同時通過這一過程理解人們的財富來源于勞動,為了使人們將來的生活更加美好,我們應該更加熱愛勞動、熱愛勞動人民。
三、重視學生的主體性地位,促進其個性化發展
教學過程是師生共同參與、共同提高的過程,教師在實際教學時要妥善處理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使學生逐步具有獨立性和自主性,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觀點和動手研究,鼓勵學生深入實踐,提倡個性化學習。教師還需尊重每一個學生,要承認學生間的差異,要善于根據不同的學生應用不同的教學方法,鼓勵學生主動參與,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使學生會應用掌握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在實際教學中,要鼓勵學生勇于提出自己的觀點,鼓勵學生動手動腦,鼓勵學生深入實踐,真正做到教師主導、學生主體,鼓勵學生個性化發展。教師還需尊重每一位學生,要認識到學生間的差異,要善于根據不同的學生應用不同的教學手段,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使學生能夠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促進每一個學生的發展。
四、創新學生評價機制滲透德育
為了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同時為今后教學活動提供寶貴經驗,需要合理設計考核方法,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提高學生的藝術鑒賞能力和審美能力,從而有效推動學生德育,完善小學美術評價制度。比如,教師可以進行小組劃分,以小組為單位,引導學生進行主題畫作創造,提高學生團隊協作意識,讓學生通過集合小組的力量來完成任務,通過搜集創作素材與創作靈感等,提高學生的團隊意識和服從意識、奉獻意識等。
五、通過多媒體形象的展示實現美德教育
小學生由于年齡關系,心理還不成熟,其智力水平也有限,因此美術教師在開展德育時還需要遵循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可以借助多媒體形象、直觀的技術優勢實施德育,通過多媒體讓學生在欣賞美術作品的過程中,進行心靈美、道德美等的教育。比如,在進行朱自清《背影》教學中,教師可以為學生展示人物畫像,如母親為子女做飯、洗衣服的圖片,讓學生更直觀地看到人物表情、動作,使其將實物與所要刻畫的人物聯系起來。教師再適時地進行教育,讓學生理解父母的辛苦,感念父母的付出,培養他們熱愛家人、尊敬父母的美德。
在美術教學中開展德育當然還有其他更好的方法,但主要還是取決于教師的洞察力和思考力,教師要善于結合美術學科的特點與學生特點,做到靈活運用,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素質,促進其提高審美情趣,養成健全人格,以成長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王文鳳,高俊云,王麗紅.小學德育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及其解決措施[J].中國校外教育,2016(9).
[2]高巖.潛移默化育幼芽 校園開遍文明花:論寓德育教育于識字教學之中的方法[J].基礎教育課程,2016(4).
[3]吳志強.基于網絡環境下的小學德育教育研究[J].信息與電腦(理論版),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