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寶秀
摘 要:隨著當今社會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數學在人類社會各個領域的應用越來越廣泛,這就使得基礎教育階段的數學教學,更加重視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從培養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角度,對小學數學如何實施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方法進行了重點探討。
關鍵詞:小學數學;解決問題;能力培養;問題意識
新課標實施后,小學數學教學在教學目標上也發生了新的改變,即更加強調學生應該獲得適應社會生活和個人發展所需的基本數學思想方法與應用技能,同時還要求學生能夠運用數學思維方式去分析和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增強應用意識。這就使得小學教師在教學中需要更加重視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幫助學生養成獨立思考和自主探究問題的好習慣。下面,筆者將從以下幾個角度,談一談如何在教學中有意識地培養學生這種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在教授新知時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要想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首先要注重啟發他們的思維,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問題意識,這樣他們才會主動思考問題,并且調動自己的知識經驗逐步去解決問題。因此,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極為關鍵,需要教師在進行新知識教授的環節中,有意識地滲透這種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思想,注重多問幾個為什么。并且鼓勵學生自主提問、大膽猜測,提出一些預設性的想法,然后通過討論交流的方式解決心中的一個個疑惑。這樣的新課教授才是學生真正能感受學有所成的課程,同時也能幫助他們養成在學習過程中善于“設疑”的好習慣。
例如,在學習“符號表示數”這一節課時,學習新課之前,教師可以設置一些包含特殊符號的數學等式,讓學生進行思考。如73+●=101,162-△=53,23×★=115。然后,向學生提問:(1)●、△、★各表示什么數?(2)我們應該怎樣解答這些數?(3)說說你的依據是什么?根據學生的已學知識,通過互相交流和討論,可以理解加減法關系的就是,加數=和-另一個加數,減數=被減數-差。所以,●=101-73,△=162-53。而根據乘除法的關系表達式又可以得出:一個因素=積÷另一個因數,所以★=115÷23。最后,教師再以總結的方式告訴學生,當算式中出現符號類的未知數時,可以把符號當成數字一樣參與運算,只要進行等式的變化就行了。
二、在開放練習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是進一步開拓學生思維的重要體現,它對于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并找出多樣化的解決方法,具有較大幫助。因此,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有效滲透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思想方法,讓學生充分調動自己的思維能力,解決學習過程中遇到的難題。
例如,在學習二年級上冊的“倍”這一節內容時,教師可以設置這樣一道和生活相關的開放性試題,其解決途徑并不唯一,可以鼓勵學生從各個角度對它進行思考,然后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和大家一起交流討論。如“媽媽給你20元錢去文具店買一套尺子和一個文具盒,已知一套尺子的價錢是4元,一個文具盒的價錢是一支鋼筆價錢的3倍。請問媽媽給你的20元錢夠不夠用呢?”根據教師給定的已知條件,學生充分調用自己的所學知識后,可以得出如下解決方法:(1)20-4=16(元),4×3=12(元),12元<16元,所以夠用。(2)4+4×3=16(元),16元<20元,夠用。(3)3×4=12(元),20-12=8(元)>4元,夠用。而通過思考這些多樣化的解決方法,有利于幫助學生打開數學思路,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三、在解決實際問題中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
小學階段的數學教學除了幫助學生打好學習基礎外,還要注重提高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實現理論知識向實際應用的轉化。而這也正是培養學生解決問題能力最關鍵的一步。它不僅需要學生將所學知識自然遷移運用,而且要求學生能夠在理解題目的過程中排除情節內容的干擾,將生活問題抽象成數學問題,然后建立等式進行解答。
例如,在學習小學二年級上冊的“加與減”這一內容時,在課堂練習環節,教師可以結合之前所學的內容設計一道這樣的數學應用題:有一個60歲的老爺爺在河邊釣魚,早上他釣到了5條大魚,下午又釣到了7條大魚。這個老爺爺一天總共釣到多少條大魚?但具體講解過程中,教師應該注重引導學生區別應用題中的數字和解題的關系,如在這個題目中“60歲”就是一個和解題毫無關系的數字。
總之,新課改背景下的小學數學課堂應該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問題意識為目標,提供更為有趣和豐富多樣的問題教學情境,讓學生在思考和探究的過程中,不斷提升自己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樣才能促進學生思維能力和動手能力的全面提高。
參考文獻:
[1]張杰.淺談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J].中小學電教(下),2010(9).
[2]朱江麗.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提問能力[J].數學大世界(教師適用),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