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延鑫
【摘 要】隨著信息技術在傳統教學過程中的頻繁應用,打破既定的課堂教學程序、啟發學生的數學思維,已成為現代課堂全新的一種呈現方式。本文中,筆者就將以小學數學教材中的《圖形與幾何》這一章節為例,探討信息技術支撐下的小學數學教學的實踐策略,望能為當前從事此方面研究和教學的工作人員提供一定的借鑒和啟示。
【關鍵詞】信息技術;小學數學教學;圖形與幾何
小學數學教材當中所涉及的“圖形與幾何”部分,其主要教學目的在于培養學生對于圖形的感知能力,啟發學生以數學思維認知幾何圖形當中潛在的運算規律以及運算法則。很多小學生由于固有的圖形敏感度以及空間想象力的匱乏,導致其本身存在著一定的幾何學習障礙,但信息技術的存在以及其在數學課堂上的應用,將有助于提高小學生對于圖形的認知能力,進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學習效率。
一、利用信息技術加強學生對幾何圖形的認知
知識來源于生活,一切對于新事物的認知也都與現實生活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因此,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可以實現圖形集合與現實生活的完美貫聯,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本身就在生活當中,生活當中蘊含著大量的幾何知識,從而產生興趣,能夠更好的認識幾何圖形。
舉例來說,當教師在教授“圓”這一章節時,可以讓學生觀看視頻影像,影像當中有高速飛轉的車輪,也可以引導學生去觀察生活中的“圓”,就會說起馬路上經常會出現的“井蓋”——這個時候筆者就會引發學生思考這樣的問題:大家又看見過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的‘井蓋嗎?很多學生經由教師啟發,紛紛回憶,這時筆者又問:為什么井蓋一定要做成圓形的呢?做成其它形狀的會怎樣呢?接下來筆者利用信息技術,模擬路面上的“井蓋”,并將其替換成其它的形狀,會發現三角形也好、長方形也罷,一不留神,井蓋就會從同等大小的洞中掉下去,產生極大的安全隱患——當學生看到這樣的情景演示時,其所看到的并不是一則生活當中的“事故”,而是在興趣被激發的同時,更產生了一定的思考:為什么圓形的“井蓋”怎樣轉都不會掉下去呢?當學生內心深處能夠懷抱這樣的問題時,其對于圖形的認知就已經從現象升華到本質階段,其個人身心也全面地進入到學習狀態。
正所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生活是最好的教材——伴隨著新課標的改革,其所強調的不但是知識與技能,更注重培養學生對于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而在數學教學階段,所謂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更多的是培養學生對于新知識的渴求、對于未知事物的探索能力,因此教師可以在課堂中嘗試著利用信息技術、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情感因素,通過有效的語言、動感的畫面、充滿生活氣息的素材,向學生傳播大量的教學信息,讓課堂并不“局限于課堂”,讓學生不斷產生興趣。
二、利用信息技術將平面知識立體化
任何個體對于知識的接受和學習過程,大體都秉承著“感知-理解-積累-運用”的過程與節奏,而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可以將圖形與幾何部分的教學難點和以往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得較為困難的部分,制作成多媒體課件,將對問題的思考過程以具象化的方式進行呈現,讓學生感知教學重點、突破學習難點,化繁為簡、化難為易。
舉例來說,以往在信息技術上不發達的時期,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圓柱體的表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學習時,會讓學生自行利用紙板制作圓柱體,或者去生活當中尋找諸如“易拉罐”這樣的圓柱體模型,讓學生以手動的方式進行操作、感受圓柱體的表面積的組合成分。但利用多媒體課件,教師可以制作出全方位的立體圖,讓學生通過課件觀察到圓柱體的每一個角度,并動態演示圓柱體的側面展開是長方形,并且長方形的“長”就是圓柱體底部圓的周長這樣一個事實——大部分小學生在學習幾何時,本身就存在著感性思維和理性思維之間的矛盾,存在著形象化和抽象化之間的矛盾,但現代信息技術可以幫助學生由感性過渡理性,協調調動各種感官,將平面知識立體化、將靜態知識運動化,從而突破教學重點、感受教學難點,提高知識的接受和應用水平。
當然,在這一過程中,對于廣大小學數學教師而言,多媒體課件的制作、各種動態化教學素材的選擇都需要一個合理有效的選擇、汲取過程,一切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為最終目的,而不是為了活躍課堂,無限度、無目的地進行“漫無目的”的創造,讓學生思維無限“放飛”、脫離課堂。
三、利用信息技術豐富教學方式、促進教學過程多元化
信息技術廣泛應用于教學過程當中,必然會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實現教學過程的創新,比如將多媒體技術、多元化的教學軟件等作用于課堂、輔助教學過程,就會讓傳統課堂充滿更多的信息元素、促進教學過程多元化。“教學”二字顧名思義,包括教師“教”的過程和學生“學”的過程,但是相對而言,二者當中居于主體地位、或者說更為重要的是學生“學”的過程,如何保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教師如何利用多元化的教學措施輔助學生不斷發揮創造性因素、展開主動學習的過程,是一個十分值得思考的問題。筆者認為,在圖形與幾何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積分的方式,以小組討論或者互相競爭的形式來展開教學,或者利用多媒體進行情景模擬、將課堂置于完整的教學情境當中,激發學生的感悟能力,引導其不斷思考問題、探索問題、研究問題,改變學習知識的方式。
四、利用信息技術加強學生的探究精神和互動意識
數學知識學習的關鍵在于理解、其最終目的在于應用,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一切理論的生成過程、對于知識的運用過程都是動態的,所以教師可以嘗試著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公式的推導過程,圖形的組合或拆分,解題的思維運動過程等,這樣做可以讓學生真實、形象的感受到運動的數學、動態的幾何,讓抽象的知識躍然紙上。同時,學生也可以根據信息技術的演示,展開自我思考和探究,在與同學展開討論、在與教師展開交流的過程中不斷活躍自己的思維,使其得以更加活躍和靈動。
筆者在教學過程中曾經嘗試過這樣的一種教學方式,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探究梯形面積的推導公式,看哪一個小組能夠探索出不止一種的推導方式,并讓學生利用電腦或其它的信息技術類型將自己的想法進行展示。事實上不少學生可以在小組成員的幫助下,充分理解教材當中所呈現出的推導過程,同時,還能在共同研究和互助啟發下,不斷拓展思維,讓彼此都處在一種開發、活躍并且極具互助精神和交流的環境當中。在這樣一種情境下,每個學生都能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知識、破解問題的教學環境當中,并且讓自己地思維隨著教學情境不斷向外發散、向外蔓延,獲得良好的學習效果。
總而言之,信息技術支撐下的小學數學教學既可以提高學生對于數學知識的認知,促進其對于抽象知識的內化和感悟,同時也能提高課堂互動效果,提升教學效率,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就信息技術本身而言,其具有非常強烈的“雙刃性”,教師要想讓其在課堂上始終保持有益于推進課堂教學效果的形象,就需要對其進行合理選擇、有效規劃,而不是讓信息技術取代所有傳統教學中的手動過程,有擇有棄,方是理想的課堂。
參考文獻:
[1]朱愛芬.信息技術和小學數學“圖形與幾何”的有效融合[J].學周刊c版,2013(9):107.
[2]唐佳音.信息技術與幾何圖形教學的有效整合[J].上海教育,2015(27):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