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宏玉喻麗(宜賓職業技術學院,四川 宜賓 644000)
?
芻議焦點解決短期心理治療(SFBT)技術對高職學生管理的啟示
吳宏玉1喻麗2
(宜賓職業技術學院,四川 宜賓 644000)
摘要:作為積極心理學的核心內容,焦點解決短期心理治療(SFBT)技術因為療程短、應用廣、人性化、效果好等特點,廣受家長、心理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的歡迎。轉換問題思考的方向,引導學生善于通過一些偶然、意外事件轉換自我的思維方式,尋找到生活中的閃光點,鼓勵、引導其通過自我發現、自我努力和自我指導,著力于問題的解決,是焦點解決短期心理治療(SFBT)技術對于高職院校學生教育與管理的重要啟示。
關鍵詞:SFBT;高職院校;學生管理;輔導員
2016年1月16-18日,筆者有幸到云南省昆明市參加“焦點解決短期心理咨詢咨詢技術在學生工作(輔導員)中的運用培訓班”。昆明的櫻花早早地開了,盛極一時,如我們此行盼望著學到更多心理健康教育與學生管理教育知識的熱切心情一樣。
焦點解決短期心理治療(SFBT)是一種心理治療派別的轉移,是積極心理學的核心內容。強調以“正向為焦點的思考”、“例外帶來解決之道”、“改變永遠在發生”等治療信念,以及目標架構、例外架構、假設解決架構和豐富的問句技術,使SFBT成為后現代獨特且盛行的心理治療學派。
本次培訓由著名心理學家、浙江大學教授馬建青主講。焦點解決的實質是把心理咨詢的重點放在探索問題的解決,是從相信人們擁有解決自身問題的資源與潛力出發。強調如何解決問題,而非發現問題原因,協助案主找尋已經能做或正在做的有效事情,或換個方向做一些不同的事情,引導案主發揮自己的優點與能力。邀請案主展現其成就與自信,鼓勵并塑造案主積極的自我應驗預言,從而以正向的、朝向未來的、朝向目標的積極態度促使改變的發生。
(一)相信每個學生的潛質。
《人生不設限》里,主人公艾瑞克沒有四肢,仍然沒有阻止他成為最優秀的自己,成為千萬讀者心目中的勵志偶像。我們的學生雖然學業表現不是最優秀的,但獨有獨特的潛質:或組織能力強,協助輔導員管理好班級;或文娛體育特長突出,在校園活動中大放異彩;或團隊協作能力強,在各類比賽中成為團體核心;或具有豐富的社會實踐經驗,在各類社會實踐中游刃有余。因此,輔導員的主要職責就是幫助學生挖掘自己的潛能,并使之成為學生常態化發展的基石。
(二)相信學生的自我力量。
建構主義認為,個人的看法構建起個體對于世界的認知和認知的全部。SFBT同樣認為,學生在處理個體危機時,會通過一些偶然的“意外事件”獲得自我幫助。因此,輔導員在日常的教育管理中,應充分相信學生的自我力量,而非一味地“幫助”或代替學生思考,而是引導其正確使用自我力量,化解遇到的心理危機或其他生活事件。
(三)輔導員的工作在“引”不在“導”。
根據《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教育部令第24 號)、《教育部關于印發<高等學校輔導員職業能力標準(暫行)>的通知》(教思政〔2014〕2號)等相關文件要求,輔導員要遵循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規律,積極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創造性地開展工作;注重運用各種新的工作載體,特別是能較好地使用網絡技術和手段,努力拓展工作途徑,不斷豐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關學科知識儲備,提高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增強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新形勢下,SFBT的應用,在于啟迪輔導員的工作不再只是“救火員”,而是主動出擊,有效預見學生管理過程中的可能問題和有效對措,并提升“引領”和引導功能,而非單純的思想政治“導向”教育,以便于學生更易接受和內化。
(四)謹慎利用每一個“意外”事件。
曾有輔導員稱,輔導員平時兢兢業業做工作,勤勤勉勉搞教育,往往被一些“意外事件(偶然事件)”搞得前功盡棄,過大于功。其實,諸如學生心理危機事件、校園突發事件,如打架、斗毆、曠課等,反而是學生管理工作的有效突破口。SFBT認為,巧妙、謹慎運用一些“意外事件”,如平時不愛上課的學生一反常態,連續一個星期沒有曠課,就值得輔導員好好表揚,使之形成自我榮譽感,提升自我存在感。這樣,他便會將上課作為一項常態化動作,不再遠離集體。
(五)不做無謂的“抱怨”。
個體對于外界的評價會受到諸如自身家庭背景、性格愛好、個人能力等諸多因素影響,因此,抱怨便成為人們宣泄情緒的一種方式。殊不知,抱怨多了,問題不僅沒有得到解決,還加劇了個體對于問題原因的糾結,不利于問題的解決和正向走勢。
SFBT認為,與其糾結于問題發生的原因,不如靜下心來思考:問題如今的發展態勢,以及有效解決問題的思維和方式。唯有此,才能真正解決問題。縱觀現實工作,的確有一些客觀因素是我們無法避免或解決。何不懷著積極解決的心態,多看事件的正向面和利于事件解決的方向,集中精力于我們可以改變的事件和方向。
簡言之,焦點解決短期心理治療(SFBT)對于學生管理的理論和實踐是一項革命性的影響,為學生管理工作者提供了一種全新的理念和操作技術。教師應合理、充分運用這一技術,改善師生相處方式,提升師生關系協調度,更好地為學生的成長、成才服務。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4-0196-01
作者簡介:
吳宏玉(1990—),女,四川宜賓人,工程學士,宜賓職業技術學院教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與研究。
喻麗(1985—),女,四川安岳人,教育學碩士,宜賓職業技術學院專職輔導員,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與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