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文琴
摘 要:學生存在個體差異,反映在學生的性格、興趣、能力和認知風格等方面。我們的預習活動沒有考慮學生的差異性,預習環節的活動是低效的。而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預習要體現因人而異和因文而異的原則。在向學生提出預習要求時,既要制訂統一的要求,又要考慮學生的不同情況,靈活處理。做好課前預習,兼顧學生的差異性,不但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認知能力,培養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且使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得到了提高。
關鍵詞:差異;預習;有效課堂
課前預習是課堂教學的準備,是學生自己動腦,自己去思考問題,自己去解決問題的一個自學的過程,也是教學過程的一個重要準備策略。課前預習到位、充分,不但能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習慣,而且能較好地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對學習的主動參與性,從而使有效教學得到落實。新《語文課程標準》的“課程理念”部分內容告訴我們:“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學生存在個體差異,反映在學生的性格、興趣、能力和認知風格等方面。預習活動沒有考慮學生的差異性其表現如下:①操作性不強,一視同仁,導致預習活動形同虛設;②陳舊的預習方式不能跟上孩子個性成長和課程改革的步伐;③缺乏預習方法指導和評價激勵,影響孩子自主學習能力的形成和發展。筆者認為,如果課前預習工作考慮到學生的差異性,可為學生與教師攜手進入有效課堂教學提供一張有效的通行證。
一、分層布置任務,明確預習目的
有效教學的評價標準是學生的有效學習,其核心是學生的進步和發展,教學是否有效主要是看學生的學習效果,看學生在多大程度上實現了有效學習,是否在學習上取得了一定的發展和進步。所以,學生的有效學習可以從課堂教學中體現出來。如何使學生從一開始就進入有效學習的氛圍中呢?筆者認為,可從預習環節入手,以預習引起學生學習的意向,使學生樹立明確的預習目的,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打開學生“想學”“要學”和“自己主動去學”的心扉,在沒有進入教學課堂的學習前,自己去探索,為進入課堂學習架設興趣的橋梁,因為,學習任何事物都是從興趣開始的。學生草草預習沒有任何目的,即使進行了所謂的預習,也是無效的預習,這就需要教師幫助學生確立明確的預習任務。學生一旦明確了學習任務,做到了心中有數地去預習,對將要學習的課文知識就能事半功倍。而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預習要體現因人而異和因文而異的原則。在向學生提出預習要求時,既要制訂統一的要求,又要考慮學生的不同情況,靈活處理。學生智力、知識水平發展不同,預習要求的難易度也該有所不同。
將班上學生分為幾個層次,第一個層次的學生情況是家里沒有電腦,讀通課文、自學生字詞比較困難;第二個層次的學生情況是能主動預習課文和生字詞,但依賴于《課課通》;第三個層次的學生情況是能很好地完成老師布置的基本預習任務,并能查閱課外資料。根據孩子們的特點,制訂出不同的預習要求。對基礎較差、接受能力較弱的學生只提出這樣的要求:認真讀課文,畫出生字,查字典認生字,畫自然段,畫出不懂的詞句;對中等生,增加給課文分段,按照課后思考練習,在課文中尋找答案的要求;對學習較好的學生再增加思考課后問題,了解課文主要內容,看看能讀懂哪些內容的要求。這樣布置預習,要求使一類學生的求知欲望得到了滿足,保證了第二個層次學生的基本訓練,也照顧了第一個層次學生能力低的弱點,調動了每個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使各層次學生的智力都得到了發展。筆者還要求學生把預習所獲也寫在課本上,以便在課堂上交流。古語有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學生經過教師的引導,明確預習的目的,通過預習,對即將要學習的新課能夠做到心中有數,知道了哪些內容自己能夠弄懂,哪些需要在教師引導下去弄懂。這樣,學生在上課時,便可集中精力去聽,去思考解決自己難以弄懂的內容,和同學交流自己在預習時的收獲,這樣,聽課就變得更有針對性了,從而提高了學生的聽課效率。而預習的每個要求都是自己能做到的,提高了學生的預習效果,也促進了課堂的有效教學。
二、考慮差異性,合理地安排預習時間
中年級學生對所要學習的新課內容有了明確預習目標后,那如何安排預習時間呢?這也需要合理地調配,讓學生帶著愉悅的、自覺的心理去預習,使學生能在較少的時間里投入對新課內容的預習中,獲得盡可能好的學習收益。
學生對于當天所學的各學科知識,常常需要經過晚上一至兩個小時這樣一個較長的時間段來理解、消化、吸收,而學生要達到吸收的過程,不外乎是通過教師布置的課堂作業和家庭作業等這幾種途徑來實施。而對于中年級的學生來說,晚上的語數外三門功課的作業加在一起,還是挺多的,如果在此基礎上布置去預習將要學習的新課文,學生會產生厭煩心理,預習往往走馬觀花,敷衍了事,這樣的預習是無效的。所以,合理安排預習時間,也是提高有效預習效果的一個重要環節。對此,筆者采取了分時段的預習時間,從每天的早讀課時間里擠出十分鐘,讓學生初讀、深讀,整體感知將要學習的新課文。短短的十分鐘難以收到預習成效,所以下午再讓出十分鐘,讓學生整理他們對新課的疑問、困惑和收獲。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晚上再利用十五至二十分鐘的時間,根據自己不同的預習要求,完成預習任務,第一個層次的學生主要要識記生字的字音、字形;第二個層次的學生主要要翻閱工具書,查閱詞語的意思;第三個層次的學生借用參考資料、工具書來自行解決問題。這樣的時間安排看似支離破碎,但卻較好地緩解了學生的學習壓力和厭學情緒,使學生從心理上產生了主動愉悅的心理,從而主動地去預習,提高了預習的效率。
三、重視預習中出現的個體差異,教給學生預習方法
預習要體現因人而異和因文而異的原則。小學中年級學生的語文預習作業中常有“畫出不理解的詞語、句子”“理解自己不懂的地方”這一類要求。對于學生個體而言,所謂“不理解”是千差萬別的。因此,在預習時,幫助學生找到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培養質疑的能力,是個很重要的工作。開始指導這類預習時,工作要細致。如“畫出不理解的詞語”,讓學生知道先從生字新詞中想想有無不理解、不明白的,如果認為明白了,就要說說詞語意思,如果認為不明白就要將不明白的畫出來;其次可讀課后練習中要求掌握的詞語,從中找出不理解的詞語;還可以聽聽同學提出什么不理解的詞語,想想自己是否明白,用這樣的方法去找到不理解的詞語。對于句子和課文,也要邊讀邊用課后思考練習題來考考自己,逐步提高自己質疑的能力。
中年級學生面對不同的新課內容,所采用的預習方法也理應隨教材內容的不同而不同。以下三種方法正在嘗試中:
1.提示式預習
這種預習是在老師作必要的提示指點后,讓學生通過預習解決有一定難度的問題,實際上是在預習題中設置坡度,降低難度。比如,四年級上冊《李時珍夜宿古寺》主要的練習中有一項:要求學生先讀課文,然后根據提示給課文分段,寫出段意。這個單元我就帶著孩子們在課堂上預習,教會孩子如何分段以及概括段意。這樣學生讀課文時就有一個基本的思路,這樣的提示較明確,有助于促進學生增加完成任務的信心,從而較好地達到預期的目的。
2.解疑式預習
這種預習方法由教師提出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預習,并在預習課文的過程中試著解決。在這里,設計問題要注意到學生學習課文“嘗試了解”的特點,最好是學生大體了解課文內容后即可回答。比如,教學《維生素C的故事》《開天辟地》《普羅米修斯盜火》《一路花香》《九色鹿》這些故事型的課文時,學生僅局限了解故事內容,對人物特點、故事中所折射出來的道理或知識很難理解,于是可布置這樣的預習題:
(1)課文中寫了哪些人,寫了有關他的什么事呢?找出有關的語句。
(2)從作者描述的事情中你看出了他是一個怎樣的人呢?
這樣的預習照顧到了不同程度的學生,對他們的能力提高是切實可行的。
3.思考練習題式預習
學生情況不同,預習關注的內容不同,預習達到的目標也不同。蘇教版小語教材的課后練習設置具有一定的層次性,體現了字、詞、句、篇螺旋上升的語文能力提高的過程。基礎差的學生可以把課后字詞作為預習重點,認真預習課后練習第一題“用鋼筆描紅”即可。基礎尚可的學生,則按照課后練習進行思考,在課文中尋找答案。而學習較好的學生,就可以根據課后練習深入思考,并聯系學過的知識或生活實際,發表自己的意見。
不管是用什么方法,對于小學中年級學生來說,應是簡易實用的、愛用的;還應有利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激發其創新思維,提高學習的效率,減輕學習負擔;更應順應小學生愛動的天性,讓小學生的眼動起來,嘴動起來,手動起來……在“動”中求知,在“動”中求新……也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其創新意識,收到預習實效,真正達到葉圣陶先生說的“教是為了不教”之目的。
四、利用預習檢查,提高課堂的有效性
中年級學生對新課內容進行預習后,渴望得到教師的評價。如果教師及時地對學生的預習情況進行檢查、反饋并給予一定的肯定評價,給予學生激勵性的鼓勵,就會讓學生獲得心理上的滿足、情感的喜悅,無形中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一步促進學生的主動參與性,使課前預習任務得以較好完成,使課堂教學效果大大提高。
五、培養學生預習的興趣,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
1.善于發現學生的進步,及時表揚和鼓勵,誘發學生的預習興趣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檢查預習情況時,發現學生點滴的進步,特別是后進生的進步時,應及時予以表揚和鼓勵,肯定他們的成績,使他們感受到進步的喜悅,樹立自信心。
2.把競爭意識引入預習活動中,激發學生的預習興趣
小學生有爭強好勝的心理,中年級學生也不例外。教師要充分利用他們的這一心理特點,在預習中適當地運用競賽的形式,激發他們的預習興趣。
預習是一個尋疑的過程,也是一個解決問題的過程,在課堂教學中起著“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做好課前預習,兼顧學生的差異性,不但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認知能力,培養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且使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得到了提高。
參考文獻:
[1]宋秋前.有效教學的涵義和特征[J].教育發展研究,2007,(1).
[2]華國棟.差異教學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市金陵匯文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