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英
摘 要: 語文是其他所有學科的基礎,這就決定了語文教師要重視語文教學,善于在教學中根據新課標的要求不斷改進教學策略、完善教學方法,實現語文的有效教學,以此增強語文課堂教學效果。
關鍵詞: 小學語文 有效教學 教學方法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二十一世紀成為素質教育改革的關鍵期,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學理論有些已經不適應現代教育教學的發展。但是在教學實踐中,課堂教學效率低仍然是影響教學管理的一個重要因素,構建高效的小學語文課堂已經成為所有小學語文教師的工作重點。因此,筆者結合多年語文教學實踐經驗談談如何實現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一、巧設情境,提高學生的參與性
語文教學不僅是知識的教學,而且是文化教學,更是一種語言教學。語言的直觀性能夠直接凸顯小學語文的學科特點,語文課本中的各種情境需要靈活地運用語言進行描述,這樣學生在閱讀文章、理解文章內容的時候可以將自己帶入一個生動的畫面,在這個情境中感受文字所蘊含的思想感情,以此準確地領悟作者的寫作意圖。教師可以通過富有感情地對課文中的文章進行朗讀,在朗讀的時候還可以結合圖畫、問題等,為學生創設生動的情境,將學生帶進這個情境之中,使其產生身臨其境的感受。如我在講授第七冊中《去年的樹》這一課時,首先通過有感情地朗讀文章,為學生創設生動的情境,激發學生的朗讀欲望。在朗讀過程中,我設置了層層的設問,小鳥為了實現與大樹的約定,歷經千辛萬苦來到與大樹約定的地方,卻發現大樹消失了,此時它的心情是怎樣的?當它得知大樹被拉近工廠將被鋸成細條的時候,它在想些什么?當看到大樹被做成火柴,來到正在用大樹的生命點燃的煤油燈前時,它又在想些什么呢?通過問題的層層深入,可以使學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寫作思路及文章中所寄托的情感。然后我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教材中的配圖及與之有關的極富感染力的音樂烘托所創設的情境,讓學生帶有感情地思考如果自己是這只小鳥,那么在見到被做成火柴的大樹時會對大樹說些什么。在教學中學生沉浸在我的朗讀和課文的內容中,當提問的時候他們會通過深思積極回答問題,每個學生都真正實現暢所欲言,學生的參與性被最大限度地調動起來。
二、“玩”中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漢語有三難,其中漢字就是這三難中的最難。低年級的學生在剛剛接觸漢字的時候,往往會因為漢字數目多、筆畫多、字形相似等,對漢字的學習產生畏難心理,甚至有些小學生在學習漢字很久之后還是只會讀、不會寫,有些學生甚至連讀都會讀錯,他們在這種情況之下,常常對學漢字失去興趣。這時教師就需要抓住低年級學生的特點,有針對性地采取相應措施進行漢字教學。低年級學生天真活潑,自制力弱,很難老老實實地堅持45分鐘,他們通常會在課堂上與小朋友交頭接耳甚至是打鬧。根據這一特點,教師在教漢字的過程中,將一個個漢字形象地稱為“娃娃”,讓學生對此產生親切感,在學漢字的時候就如同在和小朋友玩耍一樣,親切的稱呼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如我在教授“一年級下冊識字7”的時候,常常會利用課文中的插圖,開展一些“猜一猜”、“比一比”之類的小活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學習漢字書寫的時候,我不僅讓學生自己動手寫,還讓他們動口說,即“對口令”。如在寫“于”的時候,我讓學生一邊寫一邊讀出這個字的筆畫:橫橫豎勾。學習詞組的時候,常常開展“找朋友”、“摘蘋果”等活動。讓學生在“玩”中進行的漢字的學習,不僅可以使他們將注意力全部集中在漢字上,對漢字充滿好奇心,還會激發他們學習漢字的興趣,在學習過程中可以自發地探尋漢字的特點,真正寓教于樂。
三、運用多媒體,化難為易
小學語文課本中的內容可謂是包羅萬象、古今中外、天文地理無所不有。課文的這些事物對于小學生,尤其是低年級的學生來說,是十分陌生、難以理解的。而且小學低年級的學生是以形象思維為主的,對詞句的理解程度是非常有限的。這就需要教師靈活地運用多媒體,將那些抽象的知識具體地呈現在學生面前,將靜態的知識動態化,將抽象的語言文字變成生動、具體、直觀的試聽信息。我在講授《小蝌蚪找媽媽》這一課的時候,學生對“小蝌蚪看見鯉魚媽媽迎上去;看見烏龜媽媽追上去;看見青蛙游過去”中的“迎上去、追上去、游過去”只知其意,不知其用法。我就利用多媒體,截取資料中所展現的三個片段,讓學生先領會畫面中的三個動作的不同之處,再對此進行講解,這樣他們不僅會清楚地知道這三個詞的區別還會靈活地對其進行運用,為以后的語言運用打下堅實的基礎。
教師需要在教學過程中將學到的理論知識與教學實際相結合,不斷發現新問題,探索新知識,不斷研究新方法,掌握新技術,以此真正增強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小學語文高效課堂構建淺談[EB/OL].http://www.baywatch.cn/jiaoyulunwen/xiaoxueyuwenlunwen/742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