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云飛+楊柳
摘要:高中語文高效課堂實現起來有困難是因為我們上了太多的廢課。搞清楚廢課的形式以及產生的根源,課堂上做到心中有教材,心中有學生,既不搞“大而全”,又避免“大鍋飯”,使學生“吃得了”“吃得飽”,才能真正實現高語教學的高效課堂。
關鍵詞:高效課堂;廢課;教材;學生
多年來,我們的高中語文教學一直在追求高效課堂,可總有一種徘徊在“高效”大門之外的感覺。為什么?廢課太多是主要原因之一。
一、語文廢課知多少
1.不知變通的廢課。高中閱讀教學有一種常見現象,無論哪一冊教材,教師總喜歡從文言文教起,覺得文言文是最可講的。文言文詞義與白話文不全相同,文言文的句式與白話文也有差異,這些都得講清楚學生才會明白。于是教師會根據所學、查閱工具書或是翻看《教師教學用書》和各種版本的“文言文翻譯書”,然后到教室里去當個“翻譯官”,把一篇文章串講完畢,任務也就完成了。至于白話文閱讀教學,在大多數教師看來,不外乎是“解題”“作者”“層次”“中心思想”,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學生總感覺從初中到高中閱讀教學模式基本一樣。
上述缺乏變數、死板僵化、手段單一的教學模式,使語文教學失去了新鮮感,扼殺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這樣的課就是廢課。
2.天馬行空的廢課。一個教師盡管學識淵博,若是課前不做精心設計,課上東拉西湊,即使講得天花亂墜,學生也不可能受到教益。語文課堂允許發揮,可是發揮不能游離在文章之外。如講到《廉頗藺相如列傳》時,由于看了《史記》的一些列傳,就從“郭開離間”講到“廉頗老矣,尚能飯否”。故事一個接一個,教師講得投入,學生聽得有味。但是,最后所教班級的教學成績和其他班級的相差無幾,可見此種教學方式并沒有獲得理想的教學效果。
這種腳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貌似熱鬧,實則低效的課堂同樣是廢課。
3.進度、容量失當的廢課。作為對學生進行語言和思維訓練的語文課堂教學,不僅要在粗細上巧安排,而且還要在快慢上下功夫,當慢則慢,當快則快。教師要根據教材的特點合理地安排進度,不能千篇一律。《禮記·學記》中說:“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這些現象在當今的語文教學中依然存在。有的課堂容量過多,教師在課堂上什么都想講,課文里出現什么就教什么。這樣,一節課下來,學生弄不清楚究竟要學什么,什么都沒掌握。有的課堂容量過少,一節課學生學不到多少新知識。課堂教學強調時效性,提倡“一課一得”,而要真正做到關鍵在一個“度”上,否則,容易走兩個極端。
這種在一節課中容量過多或容量過少、過難或過易的課都是廢課。
4.只動口不動手的廢課。一堂課的效果如何,要看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能否做到舉一反三,靈活運用。葉圣陶先生在《略讀指導舉隅》中說:“國文教學的目標,在養成閱讀書籍的習慣,培植欣賞文學的能力,訓練寫作文字的技能。”[1]簡言之,就是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根據教材的特點,每節課不可能面面俱到,可以有所偏重。但要明白,最終是提高學生對語言的運用能力,決不能忽視“寫”的能力的訓練。“寫”直接體現在學生的“參與度”上。有許多人把“參與度”只局限在“師生問答”的片面認識上,課堂上師生圍繞預設好的問題,你來我往,一問一答。可到后來,學生動筆做題或寫文章卻不免犯了難,怎么沒有“說”的那樣簡單?“教”與“寫”成了兩張皮。
這種既忽視語文教學的基本目的是提高學生對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又忽視當下語文教學評價最主要的手段仍是以書寫為主的現實的認識和做法,導致了學生“寫”的能力較弱。這種“君子動口不動手”的課亦可看作廢課。
當然,廢課的表現形式遠不止這些,其產生的原因也有很多,但總結出來不外乎以下兩個方面:一是“教”與“學”的脫離,二是“學”與“習”的脫離。歸根結底,廢課就是脫離了教材,脫離了學生的課。
二、減少廢課 提高效率
1.心中有教材,制定合理的教學目標。首先,心中有教材,才能制定立體的教學目標,才能使課堂教學靈活變通。否則,無論什么文章都采取相同的進度、模式,一學期下來,所有的閱讀教學都顯得四平八穩,缺乏課堂教學特點。教學內容不夠充實,滿足不了學生的求知欲,影響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心中有教材,把每個單元每節課的教學目標放在語文課程總目標與分年級目標中考慮;每節課的目標就是課程總目標、學年總目標、學期總目標以及單元目標在某一方面或某幾個方面的具體表現。這樣,每個階段的教學目標各有側重,不同的教學目標采取不同的教學模式,按照循序漸進的規律進行教學,就不會出現千篇一律的現象。另外,在尊重教材的基礎上,課堂教學目標的制定既要尊重課前預設,更要注重課堂生成,肯定會出現意想不到的效果。
其次,心中有教材,不搞“大而全”,才能制定出容量適宜的教學目標。最好是一節課制定一個教學目標,達到一課一得的效果。這就需要教師突出重點、確立難點,有時要化繁為簡,不能讓枝葉遮蔽了主干。心中有教材,不搞“大鍋飯”,避免課堂教學中出現“供不應求”的現象。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可適當加大課堂容量的廣度與深度。所謂廣度,不是漫無目的的聯系,而是要遵循知識規律及課文內容與形式統一的特點,從形式到內容,從內容到形式,適當反復,逐步加深,由表及里,加深認識,提高學生分析事理的能力,從而提高課堂效率。
2.心中有學生,培養學生自覺學習的習慣。首先,相信學生,教會學生“學”。高中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閱讀理解能力,若再逐詞逐句的講解教材,就違背了“為終身學習和有個性的發展奠定基礎”的課程理念。我們要在教學中培養學生自覺學習的習慣。對此,葉圣陶先生在《大力研究語文教學 盡快改進語文教學》一文中說:“教師教任何功課(不限于語文),‘講都是為了達到用不著‘講,換個說法,‘教都是為了達到用不著‘教。怎樣叫用不著‘講用不著‘教?學生入門了,上路了,他們能在繁復的事物之間自己探索,獨立實踐,解決問題了,豈不是就用不著給‘講給‘教了。”[2]所以,對待高中生的語文教學,要相信學生,大膽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學,教師做適當的引導、點撥即可。
其次,相信學生,在課堂上讓學生動口更要動手。《禮記·學記》中說:“雖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強調了學習實踐的重要性。教師若在課堂教學中剝奪了學生的實踐權利,不相信學生對語言文字的認知與理解能力,采取“滿堂灌”,使學生在課堂上變成了配角或看客,學生在這樣的課堂中只是動了眼睛和耳朵,或許象征性的動了口,卻很少動手甚至不動手。結果,學生眼高手低,成為失去自我的書呆子。怎樣才能讓學生動手?就是落實所學,落實的最佳手段就是訓練。這個訓練內容要做到有針對性,試題做到精選精編,難易適中。訓練形式做到多樣化,可用PPT的形式,也可用紙質形式。時間把握在一節課的三分之一最佳。當然也要有可操作性。當堂訓練,當堂出示答案,使優秀生有成就感,讓后進生有差距感和緊迫感!這樣一堂課中,學生既動了口,又動了手,教學效果一定低不了。
參考文獻:
[1][2]葉圣陶.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5.
作者簡介:孫云飛(1974— ),男,河南沁陽永威學校高中部高級教師,研究方向為語文課程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