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英杰+張軍瑞+姬水英+牛菲+周玉麗
摘 要: 為了探索適合中醫高職教學方劑學教學新方法,本研究運用方劑學標本教學法,對學生進行方藥辨識能力、綜合素質能力評估,并量化考核師生滿意度調查問卷,在解表劑、清熱劑及補益劑方藥辨識分數、出勤率、課前引導完成情況、理論課期末考試成績、綜合素質分數、師生互評情況方面,方劑學標本教學法優于傳統教學方法(P<0.05);而在作業檢查及溫里劑辨識分數方面,兩組無統計學差異(P>0.05)。方劑學標本教學法可提高學生方藥辨識應用能力、綜合素質能力及師生滿意度。
關鍵詞: 中醫高職方劑學 高職教育 教學改革
《方劑學》是中醫基礎與臨床之間的橋梁課程,是中醫臨證處方的基礎,也是中醫高職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一般院校方劑學課程放置在第二學期開設,其中部分同學學習學習方法不當、學習效率低下,課后綜合運用能力偏差,而課堂教學效果不顯著,加之目前高職教學中《方劑學》實訓課時低于總課時40%、學校配置的教學資源綜合使用率不高,且課堂教學形式單一,故急于探求一套適合當下教學的方法。目前有學者在中醫方藥教育領域開展行動導向教學方法,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1][2]。本教研室在多年中醫高職教學過程中嘗試探索出方劑學標本教學法,通過課堂講授過的《中藥學》及《方劑學》理論知識作為基礎,結合我校中醫藥標本館、中藥植物園等教學資源及相應實訓內容完成教學任務,能夠較好地將“教學做”教育理念融入職業技能培訓中,現總結如下。
1.方劑標本教學法的探索
1.1課前引導,感性認識方劑學標本,夯實中藥學基礎。
課前引導環節分為《方歌導讀》學習階段、課前標本館參觀及學生自我預習三部分,教學目的主要是積極引導學生復習好《中藥學》知識,打牢學習《方劑學》的基礎,同時感性認識組成方劑的各種中藥。《方劑學》和《中藥學》一樣,知識點較多、較繁瑣,學生學習一般采用明辨方藥差別,綜合施用多種抗遺忘,強化記憶,這種方法缺少形象性思維,短期內較好,但是容易遺忘。隨著課程優化改革開展,近年來本教研室嘗試在新生中第一學期學習《中藥學》階段,增加18學時的《方歌導讀》課程內容,同時該課程都是在中醫藥標本館實訓講授,主要目的是便于學生將“藥物”與“方劑”有機結合,更好用藥、記藥。該課程主要是圍繞中藥學知識延伸展開相關方劑內容闡述,每周開設2學時,隔周一次,以出勤率作為考核標準,期末不參加卷考。雖然增加課時,起初不被學生及老師接受,但長期實施來看,學生學習興趣濃厚,強化了中藥學記憶能力,逐漸提高了學習效率,同時有效完成了第二學期《方劑學》教學任務,一定程度上彌補了《中藥學》實訓課時不足的缺點。
1.2課堂啟發,結合方劑學標本,授議結合,提升職教水平。
課堂教學階段,教師應圍繞常用方劑的基礎知識展開闡述,要求學生明確學習方劑學方法,養成勤動手、勤讀勤背的習慣。教師充分利用多媒體視頻教學錄像、動物藥理實驗教學等方法,盡可能地引入方劑臨床應用最新研究成果,采用案例式探索開放問題,以培養學生分析疾病特點,臨證運用方劑的能力。標本教學案例教學,是指當學生初步掌握方劑學的基本知識與學習方法之后,則采用邊講邊議,誘導啟發的方法。臨證案例式教學方法,搜集患者所述癥狀,四診資料綜合分析,明確病機、確定治法,結合幻燈片中展示組成方劑的中藥圖片或者文字表述性味功效,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單獨處方。然后講授古代醫家創立此方的初衷及配伍要領,在比較之中找差距,繼而提高學生實踐動手能力。
1.3課后答疑,運用方劑學標本,強化記憶。
當學生具備了一般自學能力,方劑學標本教學法能擴大學生知識面,豐富課外生活,提高獨立思考能力,增加臨證處方經驗。近年來,我校相繼投入中醫藥標本館、中藥植物園等中醫實訓基地,并成立學生自我管理體系。這不但增強了中醫高職學生自我意識,更鍛煉了專業規劃管理及自主學習能力。我校中醫藥標本館陳列國內及本地臨床常用中藥飲片、中成藥800余種,尤其是以藥物組成分類展出了六味地黃丸、地黃飲子、八珍湯、金鎖固精丸、四神丸等100多種常用方劑,這為方劑學標本教學法的開展及學生日常課外活動、參觀學習提供了實踐基地。
職業高等教育目標是培養高技能應用型人才,教學內容改革是提高教學質量的中心環節[3]。方劑學標本教學法實踐階段,是以每章作業以開放性問題為主,沒有固定的解題模式與答案,側重考查學生在標本館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發散性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最后由老師針對普遍學生存在的問題,做出總結,精講解決方法,闡明科學見解。教師講解的時間約占1/4,3/4為學生自學時間,使學生掌握大綱規定的不同章節的重點方劑的重點、難點內容,對大綱規定的100首一級方劑全面掌握其組成、用法、功用、配伍、主治及其加減變化,主要使學生懂得如何用、怎么用。
1.4見習演練,實踐方劑學標本,培養臨證組方能力,提高職教素質。
方劑學標本教學法是“強化臨床,拓寬視野”的主要方法。近年來,我校實行青年教師導師制取得了一定成果,在此基礎上的臨床教學開展過程中,部分教師開始嘗試“師帶徒”教學模式,這無疑為方劑學教學改革起到指導作用。學生學完方劑學理論,掌握了方劑學的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基本技能,在此情況之下,方劑學標本教學法應用于《方劑臨證模擬實戰課》、《怎樣開好中藥處方》等課程的學習過程中,無疑是鞏固方劑學理論知識,使抽象理論具體化、臨證化,并為臨床各科奠定基礎的必要途徑。在此階段,給學生布置典型病案,同學辯證分析,辨識藥物,立刻處方。同時,在老師指導下煎煮,保證安全的前提下,感同身受,體驗方劑臨床功效,提高職業素質。
2.方劑學標本教學法教學實踐研究
2.1研究對象
我校2013級、2014級三年制高職中醫學專業各2個班學生,共計168名,性別不限,年齡為18~21歲。
2.2研究方法
采用整群隨機抽樣法,將其中2013級83人納入教改組,2014級85人納入對照組。教改組采用方劑標本教學方法,對照組施用傳統教學法,教師進行全程跟蹤指導,兩組學生之間不能互相交流,為期1年。
2.3觀察指標
觀察并分析兩組學生方藥辨識應用能力、綜合素質能力及師生滿意度情況。①選擇高職教學方劑教材中解表劑、清熱劑、溫里劑及補益劑常用方劑作為評價內容,在第二學期末考查其在規定時間內完成藥物選擇、動手組方能力的熟練程度及準群率,將其作以分數形式記錄,作為方藥辨認應用能力量化考核標準;②按照出勤率(10%)、課前引導完成情況(30%)、作業檢查分數(10%)、理論課期末考試成績(20%)、方藥辨識應用能力(30%),權重后作為學生綜合素質能力考評結果;③設計量表,調查師生分別對于教學考核滿意度。
2.4統計方法
采用SPSS18.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P<0.05認為存在統計學差異,P<0.01提示有顯著性統計學意義。
2.5結果及其分析
2.5.1兩組基線比較
分別從年齡、性別方面進行比較,結果表明,兩組之間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2.5.2兩組方藥辨識應用能力比較
2.5.3兩組綜合素質能力比較
2.5.4兩組師生滿意度互評比較
3.討論
由上述研究結果提示,與傳統方劑學學習方法相比,我校推行的方劑學標本教學法,可有效提高中醫高職學生在《方劑學》學習過程中的方藥辨識應用能力、綜合素質能力及師生滿意程度,可以強化學生對于大部分章節方劑的藥物組方記識及運用能力,同時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調動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本教學法符合中醫“理—法—方—藥”辨證思維,也使學生深刻領悟到“方從法出”、“法隨證立”、“以法統方”的基本中醫組方思維方式。
與此同時,本研究中溫里劑方藥的辨識能力、作業檢查考核環節,方劑學標本教學方法與傳統方法差異不大,這可能與溫里劑章節藥物偏多,容易混淆,學生記憶方面存在一定的難度,教師課堂教育布置作業難易程度不當、教學方法未綜合嫻熟運用,或者評價時間過長,應該采用中間節點及時評估、正向反饋有一定的關系。這提示下一階段在《方劑學》教學改革過程中,更應該積極加強師生交流,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為全國中醫高職方劑學課程教學改革增添無限活力,起到示范作用。
參考文獻:
[1]趙愛威,溫寶陽,宋慧斌.行動導向教學法實施探究[J].教學與管理(理論版),2009,24(8):121-122.
[2]李洪,張靜,高玉梅,等.高職院校中藥鑒定技術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J].安徽農業科學,2011,14:8777-8778+8780.
[3]段瓊輝,李永,于生蘭,等.高職高專“中藥學”課程教學改革探索[J].職教通訊,2013,12: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