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業俠
摘 要:在小學作文教學中,教師能積極正面引導,拓展學生語文外延,教會學生借鑒寫作方法,在訓練中提高寫作能力,可以多鼓勵,多表揚,激發學生寫作愿望,寫學生想表達的思想,學生的習作水平自然會提高。
關鍵詞:激發興趣;豐富語言;積累素材;寫作方法;寫作技巧
學生怕寫作文,老師抱怨作文不好批改。作文成了老師最棘手的作業。其實,在語文教學中,學生的習作占有相當的分值,不可忽視。學生最害怕的作業是習作。但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只要我們積極引導,積累素材,尋求方法指導,一點一滴地做好孩子的習作鋪墊工作,還怕孩子不會習作嗎?
一、運用激勵評語,激發習作興趣
習作評語是師生進行心靈交流的一扇窗口,其實就是換一種方式和學生交流,評語也是學生寫作道路上的指向標,可以給學生寫作增加動力,指明方向。教師的評語里帶有鼓勵、期待,能激勵學生想寫作文,喜歡寫作文,但是老師不能對學生的作文要求太高,以免打擊學生寫作文的積極性。應根據學生不同的興趣、愛好,采取開放的形式,題目自擬,體裁自定,素材自選,對寫作文基礎好的學生可以適當提高要求,例如,寫作方法、寫作技巧、素材的選取、構思的精巧等。
二、模仿訓練,借鑒寫作技巧
1.模仿課文中的經典段落,把握課文整體結構
小學語文課本中的課文是精心篩選出來的,語言樸實、優美、規范,對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有很大幫助。如《美麗的南沙群島》用形象生動的語言,具體介紹南沙迷人的景觀。在進行第三自然段教學時,我先讓學生對這一自然段進行充分的朗讀,然后請學生相互交流為什么南沙是一個迷人的世界,在交流的基礎上理解第三小節。在最后,我從最后一句入手引導學生朗讀第三小節,讓學生體會“總—分—總”的結構。學生因此有了一個完整的體驗。
2.模仿文本體裁,借鑒表達方式
例如,蘇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的一篇課文《去打開大自然綠色的課本》,這是一首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興趣且清新明快的現代詩。詩的最后一小節與開頭一節完全一樣,既呼應了開頭,又總結了全文。讓人們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神奇,召喚人們去熱愛大自然、探索大自然。將詩的內在旋律由舒緩推向激昂,再回歸為舒緩,充分拓展了學生的想象空間。
三、嘗試改寫,獲取寫作方法
學習了課文中的名家名篇,讓學生也去嘗試改造原文,可以激起學生“欲與名家試比高”的寫作熱情。
1.體裁變換練改寫
教材中所選的關于人的課文,大多敘事嚴謹、語句優美。教師指導學生對這類課文內容進行“改寫”,目的是進一步深化和學習運用課文中的好詞佳句,提高學生的讀寫能力。如學完《泉城》后,教師可引導學生根據課文內容用第一人稱來改寫成導游詞;如學完古詩《游園不值》,就可以結合詩意,想象情景,練寫簡短的記敘文。
2.長篇課文練縮寫
有些課文,內容復雜,篇幅較長,給學生的理解帶來難度。教學中,教師適當指導學生按一定要求將篇幅長的課文簡要概述,也就是縮寫。既抓住了課文的重點,又了解了課文的內容,從整體上把握了課文的主題思想。
四、豐富語言,積累素材
如何豐富學生的語言,讓學生在表達上更進一步呢?魯迅先生說過:“閱讀必須如蜜蜂一樣,采過許多花,這才能釀出蜜來,倘若叮在一處,所得就非常有限”。
1.在閱讀中積累,在寫作中提升
語文知識素養重在積累,一個學生參加活動多,缺少閱讀這塊基石,在這樣的情況下,也會出現下筆無語的現象,即使寫出來,語言也是干巴巴的,毫無文采。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在平時的課前課后,我引導學生每天都讀課外書,如《夏洛的網》《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青銅葵花》《西游記》等等。讓這些書成為學生的“營養餐”,要求學生每天都要寫讀書筆記,寫讀書感悟,并指導學生學以致用,在寫作文的時候能把平時積累的好詞運用到習作中去。長期堅持下去,寫作方法、寫作技巧一定會有所提高,運用的語言也會樸實、優美。如今,學生不僅有萬卷書可讀,而且有互聯網瀏覽,閱讀資源非常豐富。
2.重視文本,陶冶心靈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要“重視文本”,語文課本中的文章大多是精挑細選進來的。文字優美,構思精巧,不僅從情感上能陶冶孩子的心靈,而且對學生寫作也具有借鑒作用。如葉圣陶先生寫的《荷花》和陳荒煤寫的《廣玉蘭》,他們在描寫花開的幾種形態時,都有異曲同工之妙。于是我讓學生在比較中閱讀背誦,還讓他們模仿書中的描寫,描寫自己喜歡的花開形態,這樣學生以后在寫花這類習作中就容易下筆了。
總之,作文教學只有從運用激勵評語,激發習作興趣;模仿訓練,借鑒寫作技巧;嘗試改寫,獲取寫作方法;豐富語言,積累素材等幾個方面著手,才能有效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提高作文教學。
參考文獻:
[1]陳業.淺談作文教學的有效辦法[J].課外語文,2015(6).
[2]張俊.探究構建小學高年級作文教學的有效策略[J].新課程導學,201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