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衛波
?
網絡環境對中國古代文學教學的沖擊及對策
○王衛波
摘 要:隨著移動互聯網絡的發展和移動終端的普及,中國古代文學課程的傳統教師角色功能、教學內容、教學模式、教學效果等方面正遭受來自網絡環境的強烈沖擊。面對網絡環境的教學語境,中國古代文學教學需要重塑教師角色、豐富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模式,以此完成適應網絡環境下古代文學教學的改革和轉型。
關鍵詞:網絡環境 古代文學教學 沖擊 對策
作為高校中文專業的傳統學科和基礎課程,中國古代文學由于其課程內容的相對固定一直處于較為穩定的狀態,并和當下劇烈的社會變化及文化保持一定的距離。然而近年來,隨著以網絡為核心的信息技術的發展,特別是隨著移動互聯網絡的發展和移動終端的普及,知識信息的豐裕、可得、易得、多得等特性日益凸顯,使得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沖擊與挑戰。這種沖擊和挑戰已經越來越被一線的教師所感受和體驗,如何積極應對日新月異的網絡信息技術對古代文學教學的滲透,在網絡環境的沖擊和挑戰中走出一條切實可行的教育教學改革創新之路,是每一位古代文學教師迫切需要解決的現實課題。
(一)傳統教師角色和功能受到沖擊
所謂傳統教師角色和功能指的是前網絡環境下知識信息主要靠學校教育、課堂傳授、書本載體等線性傳播下教師所形成的角色認知和功能定位。[1]在此教學背景和語境中,教師更多地把自己定位于知識的擁有者和傳播者,處于權威的地位,這幾乎是所有學科的教師在前網絡時代對自己的角色認知和功能定位。對于中國古代文學教師來講,擁有豐富的專業知識并進行講授,一直是其自我努力和不斷追求的學科目標和境界;然而,網絡技術的飛躍發展,使人類有史以來的所創造的知識信息都得以保存和傳播,更為重要的是,隨著知識信息的可得、易得、多得等特性的凸顯,使得傳統環境下定位于知識擁有者和傳播者的教師角色受到強烈的沖擊。我們必須看到,在當下的網絡環境中,中國古代文學學科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它的原始資料、已有的研究成果都已經或正在轉化為信息儲存在網絡系統的資源庫中,實現與其他學科、其他文化信息的資源共享。如《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四部叢刊電子版》《中國基本古籍庫》等原始資料數據庫的建立為古代文學研究提供更為便捷的數據采集、檢索;古代文學各種學術期刊微信公眾號對最新研究成果的傳播使獲取相關方面的信息成為點點手指就可以辦到的事情;還有國內各大名校、重點院校古代文學網上公開課的紛紛開設,更是直接構成對一線教師特別是普通院校教師的最大沖擊:如果網上的公開課程比你的課講得還要好,還要有趣,學生們為什么還要聽你講課?如果你講的內容網上都能很便捷地找到,學生們為什么還要聽你講課?可以說網絡資源與知識的共享性極大消弱了古代文學教師作為知識擁有者和傳播者的角色功能,這種沖擊和挑戰已經直接威脅到一線教師的專業自信和尊嚴。在網絡環境下,古代文學教師所曾經具備的知識和理論優勢不復存在,必須歷經走下知識傳授的權威講壇到走向與學生共同探討學習的轉變。更為重要的是,古代文學教師要深刻認識到網絡環境下的教育教學對教師的角色、功能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期望,古代文學教師的專業自信和尊嚴不再僅僅建立在淵博的知識儲備上,而是體現為是否具有創造這門學科的新的知識興趣與能力。
(二)相對固定不變的教學內容受到沖擊
中國古代文學是中文專業課程中持續時間最長、內容涵蓋極為豐富的一門專業基礎課,正由其于時間跨度大、知識密集型高,這門課程一直是專業建設的重點與難點。為了便于省時、省力的教學活動的開展,傳統的古代文學教學一直以來采用文學史、文學作品選相結合的方式,以時段先后進行分段教學,有較為固定的作家生平、思想內容、藝術特色三段式講授程式,這些都造成古代文學的教學內容多年以來并沒有多大的變化。正如有學者指出“從先秦文學、秦漢文學、魏晉南北朝文學乃至唐宋元明清文學,這些文學歷史的脈絡基本不變,教學內容無非是文學史中重要的作家作品及文學流派等內容,即使這些內容發生變化,也只是新的材料和新的研究成果以及評價視角的轉化和改變。”[2]我們不得不承認,一方面古代文學的教學內容相對固定,另一方面在網絡環境下這些教學內容又可以輕而易舉地檢索到,甚至與之相關的學習資源更為豐富多彩,其本身所具有的吸引力和新鮮感已然不足。
(三)傳統的教學模式受到沖擊
所謂傳統教學模式,有學者指出其“一般是指在原有的教學理念指導下,采用傳統的教學手段和方法進行的教學活動,基本特點是教師采用粉筆加黑板等傳統教學方法,利用語氣、文字、表情、手勢與學生交流,方式較為單一”[3]。總的來說,傳統教學模式從本質上信奉知識講解和傳授的教育理念,維護教師在課堂上的主宰和權威地位,追求統一化、整體化的學習目標,較少關注學習者的個性化需求。盡管在轟轟烈烈的教學改革中,各種多媒體網絡技術被教育者應用到課堂中,但傳統教學模式的本質并沒有改變。目前,各大高校古代文學教師上課使用課件、幻燈片等多媒體技術已經成為常態,但其本質上還是傳統教學模式的延續,無非是把粉筆加黑板加教案變成了粉筆加幻燈片而已。在課堂上,教師依然是以教師對知識的講解和傳授為主。以講授唐宋文學中的李白為例,在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一般按照李白的人生經歷、復雜思想、經典作品分析解讀、文學史上地位、影響等順序進行講解。教師備課時所搜集的相關資料,學術界不同觀點,以及教師自我的個性化判斷均會滲透在講解內容和授課過程中。然而依然強調的是知識的傳遞和“喂養”,學生接受灌輸的被動地位并沒有有效改善。師生真正意義上的思考、討論、分享、交流的課堂生態并沒有建立,這直接導致學生學習主動性不強,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不足,與社會需求差距較大。
(四)教學效果受到沖擊
網絡環境下知識碎片化和淺閱讀的學習方式進一步影響古代文學課程的教學效果,使其教育教學效果大打折扣。網絡環境下有關古代文學的知識、信息資源前所未有的豐富,然而這些資源大多散布在互聯網的各個角落,結構松散、相對獨立,缺乏整體性和系統性。與其相關的學習活動也是碎片化的,對這些知識和信息的閱讀更是滑行式地淺閱讀。一方面,在豐富的網絡資源沖擊下,按照古代文學學科和專業結構構成的完整的知識體系對學習者顯然已經缺乏足夠的吸引力和魅力,而另一方面網絡資源的碎片化又使學習者難以掌握系統的知識,應對復雜的任務和挑戰。可以說,今天處于網絡環境中的古代文學教育教學就面臨著這雙重尷尬,其教學效果既難以達到在前網絡環境下那種掌握系統化、整體化的專業知識目標,也難以擺脫知識碎片化對思考力、學習力的影響和損害。這種雙重困境正是當下古代文學課程最為嚴峻和亟需解決的問題。
(一)古代文學教師角色重塑
如前所述,網絡信息技術帶來的知識信息的豐富性、共享性使古代文學教師的傳統角色面臨巨大沖擊和挑戰。應對沖擊和挑戰的有效途徑還在于古代文學教師自身角色的重塑。重塑的關鍵在于基于網絡環境的教育思想和理念的轉變。古代文學教師必須深刻思考網絡的本質以及其給教育教學帶來的變革,充分認識和理解互聯網的本質即在于“民主、開放、平等”,網絡環境給予教育教學的不僅僅是技術、手段的變革,更是教育理念、教育思想的變革。古代文學教師必須重新審視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向著“民主、開放、平等”的教育理念和思想無限貼近,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順應這個互聯網時代。當真正樹立起“民主、開放、平等”的教育理念和思想,那么在具體的教育教學實踐中,古代文學教師的角色功能也會自然地從知識的傳播者轉變為學習的引導者、探討者、研究者,而非傳統的掌控課堂話語霸權,一味地進行知識的灌輸。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古代文學教師因長期浸淫學科內容之經典,與傳承方式之正統的絕對理念中,對“師道尊嚴”的傳統教師角色和功能認知會更自覺,這種基于網絡環境和本質的新型教師角色重塑和轉型就顯得異常艱難和不易。對此,古代文學教師要有清醒而冷靜的認識,進行自我角色的重塑和轉型的愿望要更為強烈、行動要更為堅決,才能有所成效。
(二)整合網絡資源,開發課程資源,豐富教學內容
在網絡環境下,古代文學課程固定不變的教學內容的吸引力已然降低,而另一方面網絡上有關古代文學的知識、信息及資源又極其豐富易得,故整合網絡資源、開發課程資源不失為改善和豐富教學內容的有效途徑。在整合網絡資源時,教師要對網絡上的知識信息進行結構化處理,幫助學生將碎片化的知識、信息,按照某種體系重新整合、重構。那么如何進行結構化處理并重新整合和重構?筆者在實踐中發現以專題為導向的整合和重構被證明是可行和有效的。筆者在教授唐代文學李白章節時,便采用此法進行了課程資源的開發實踐活動。首先確定以“李白”為專題的導向目標,圍繞李白其人其作收集到大量相關的背景材料、作品材料及研究材料,這些材料原本散落在互聯網的各個角落,但通過專題導向被整合在一起。然后對這些材料重新進行改造重構,逐漸形成《李白人生經歷、年譜》《李白各類詩體代表作品解讀》(此類材料最為豐富又分門別類分為《李白五言絕句》《李白七言絕句》《李白五言律詩》《李白七言律詩》《李白樂府歌行體作品》)、李白研究相關論文等幾大類型資源,極力突破教材內容的限制,極大豐富了教學內容。更為重要的是,學生可根據個人興趣、愛好及需要通過QQ群、微信等進行下載、閱讀、學習,一定程度上比傳統教材內容更適合學習者的個性化學習需求。
(三)創新教學模式
在網絡環境下,以教師的教為中心、追求知識的傳遞和灌輸的傳統教學模式正在遭受強烈沖擊,亟需改變和創新。其改變和創新傳統教學模式的基本原則在于以教師的教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生學為中心,真正構建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生態。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研究性教學模式可以作為古代文學創新教學模式的路徑加以運用。在實際的操作中,研究性教學模式對師生二者都提出了較高的能力要求。從教師的角度來說,實施研究性教學需要教師根據教學目標的轉變重新調整教學環節,從教學內容的選取、課堂教學方法的采用,到課后作業的布置設計、課外閱讀內容的補充都要適應“研究性”而非“灌輸性”的教學理念;對學生來講,研究性教學更強調學生的配合和參與,學生要根據教師的安排開展研究性學習流程,要圍繞某一研究性內容或主題進行閱讀和學習,并保證一定的閱讀量、思考量和寫作量,才能在課堂上對某一問題進行深入交流探討,并逐步構建真正意義上的思考、討論、分享、交流的課堂生態。
在互聯網遍布世界各個角落的今天,傳統的中國古代文學學科的教育教學必然不能脫離這一教學語境而自說自話,更不能無視和逃避網絡環境對古代文學教學的各種沖擊和挑戰,最為明智和理性的選擇即是在自己的課堂探索出適應互聯網時代下古代文學教育教學的新方法及新模式,這或許是每一位古代文學教育教學者走出當下困境的有效路徑。
與實踐”[項目編號:2014JSJYYB32]階段性成果。)
注釋:
[1]王竹立:《碎片與重構:互聯網思維重塑大教育》,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5年版,第9-10頁。
[2]陳彥輝:《網絡環境下中國古代文學教學模式分析》,繼續教育研究,2011年,第3期,第115頁。
[3]尹楚兵:《試論多媒體手段在高校古代文學教學中的運用》,無錫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第3期,第39頁。
(王衛波 河南新鄉 河南科技學院文法學院 453003)
基金項目:(本文系河南科技學院2014年教改研究項目“網絡環境下中國古代文學教師教育教學能力提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