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作為學生就業和高校教育的關鍵內容,直接關系著學生未來的就業情況,正確優秀的職業規劃有助于學生理性面對就業,并從優擇業。本文通過分析大學生職業規劃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關系,借助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以符合學生自身發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影響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職業生涯;職業生涯規劃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864X(2016)10-0 207 -01
一、思想政治教育與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關系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學生的思想素質。
大學期間,學習專業知識技能是關鍵,培養良好的思想素質也是不可或缺的。高校利用開展多樣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不僅完善了學生的知識結構,也逐步塑造了學生的思想道德,幫助學生提升與人交際的能力。就業單位不僅要求學生有過硬的專業理論和技能,良好的思想素質和人際交流能力也是衡量的重點,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正是適應這個要求通過引導學生的全面發展[1]。思想政治教育與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都是為了培養德智體兼備的復合型人才,幫助高校學生更好地解決就業難題。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務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增強社會競爭力。
高校職業生涯規劃的任務是開展各類職前培訓和實踐活動,綜合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大學生正處于思想趨于成熟的階段,極易接收各種外界信息,重塑自身價值觀和各方面能力,思想政治教育通過引導和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理想信念,并在今后的學習與生活中不斷按照目標完善自身,進而提高綜合競爭力,為今后的就業做好基礎。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務也是為社會培養德才兼備的復合型人才,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內容的一部分。
(三)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完全符合職業生涯規劃的需求。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世界觀教育、政治觀教育、人生觀教育、法治觀教育和道德觀教育等都是按照高校學生發展要求和社會需求制定的。這些教育不僅可以幫助大學生對于社會現狀的了解,也能引導他們按照社會需求來完善自身能力。這與職業生涯規劃的目的一致,都是以完善學生各方面素質使適應社會發展為出發點而展開的不同形式的教育。
二、以思想政治教育為手段構建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體系
(一)幫助學生實現自身價值。
在傳統的就業觀念中,高校學生只注重自身的利益與發展來擇業,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集體和國家的利益。因而也出現了人力資源市場上的不同領域和地域的供不應求和供過于求同時存在的現象,大多數學生鑒于自身因素會選擇相對較為繁榮的、有利于自身發展的地區和就業領域。思想政治教育通過引導學生的價值觀和世界觀,將自身利益與集體利益、國家利益的關系進行正確分析,讓學生在面對國家利益時能舍棄自身利益,以社會和國家的發展需求為主,逐漸轉變以往的擇業觀念,有助于學生在服務國家和社會的過程中逐漸實現自我價值。
(二)提高就業、創業的質量。
思想政治教育輔助大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可以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政治觀和道德觀,能讓學生樹立適應社會發展的擇業觀,建立高尚的職業目標。并且思想政治教育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環境,學習與人交往,學習如何樹立人生的目標、如何在工作中實現自身的價值。以職業生涯規劃為主導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注重差異化教育,可以幫助不同特點的學生按照自身的優勢劣勢正確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選擇合適自身的職業方向,進而提高就業、創業的質量。
(三)提高大學生創業、就業的主動性。
以思想政治教育為手段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包括就業、創業兩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在學生對于就業和創業的基本信息了解的基礎上,不斷提高自身的知識儲備和專業技能,同時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以此實現大學生的全面發展。樹立學生信心,激發大學生創業就業的積極主動性,引導他們關注就業、創業信息,通過對各類成功案例的分析與總結,增強就業信心,避免在進入社會后對于出現的突發情況手足無措,確保可以從容應對。
三、借助思想政治教育完善職業生涯規劃的措施
(一)加強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重要性的宣傳工作。
充分利用各種校園媒體,宣傳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各項內容和完善職業生涯規劃對于大學生的重要意義[2],并且通過宣傳校內外就業、創業的優秀案例,逐漸提高大學生參與就業和創業的積極主動性。學校要建立健全學生相關的評估體系,包括各種心理健康測評、思想素質測評和職業技能測評等,讓學生充分認識自身能力和心理、思想現狀,并針對性的進行改進,逐漸完善自我,為今后步入就業環境做好基礎。
(二)完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教育體系。
高校要重視大學生職業生涯的教育,通過設立公共課程對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進行教育與引導,確保大學生在健全的環境下培養職業觀,并且結合各類實踐活動,鼓勵學生多參與實習,結合自身經驗完善職業生涯規劃體系。加強師資力量的建設,對于職業生涯規劃的師資進行培訓,提高其綜合實力[3]。教育者要注意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政治性、目的性和先進性,還要注意教育內容的針對性和可接受性,運用系統論方法不斷優化職業生涯規劃的內容結構。
(三)建立健全高校與家庭、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
大學生的主要社會情境就是高校和家庭,因此確保高校與家庭信息渠道的通暢,不僅可以避免信息不對稱對教育效果帶來的負面影響,同時可以在溝通了解的基礎上制定適合學生發展需求的教育模式,家庭與高校相互配合,促進教育效率。師生之間是一對多的教學模式,會不可避免的出現一些信息無法獲取,因此應該通過各種課上課下的直接間接交流,確保師生關系的穩定與和諧。這樣不僅可以確保老師針對性的對學生進行教育與引導,及時解決學生就業過程中出現的各類問題,也可以給學生心理營造輕松的氛圍,確保教育的有效實施。
參考文獻:
[1]謝元錫.大學生職業素質修養與就業指導[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2]王海燕,黃明娣.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突破口[J].重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04)
[3]胡天生.以生涯輔導推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創新[J].思想理論教育.2010(17)
作者簡介:杜娟(1991-),女,漢族,陜西榆林人,研究生在讀,法學,西安郵電大學,研究方向: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