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瑩+王靜+王淑賢+肖靜


摘 要:新疆少數民族科技骨干特殊培養是經國務院批準,針對新疆少數民族專業技術人員的特殊培養工作。對特培工作實際開展情況的把握,將對進一步完善特培工作具有指導意義。運用實地訪談和問卷調查的方式,通過對第四批特培工作的調研,剖析特培工作現狀,調研表明特培工作在多個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但同時存在經費支持、政策宣傳、溝通、評價監督、人才使用和激勵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提出完善特培工作相關對策建議。
關鍵詞:新疆 少數民族 特殊培養 現狀
中圖分類號:F2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6)10-169-03
新疆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少數民族自治區,少數民族人口占全疆人口的60%以上,截止2014年底,全區少數民族專業技術人員29.44萬人,占全區專業技術人員總數的58.37%。南疆四地州少數民族專業技術人員15.21萬人,占南疆專業技術人員總數的80.43%。做好培養選拔少數民族專業技術人員工作,對加快新疆經濟社會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維護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1992年,經國務院批準,人事部、科技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共同組織,從新疆選拔具有中高級專業技術職務的少數民族專業技術人才,安排到國務院有關部門和部分地區所屬教學、科研機構和企事業單位,進行長期和短期的特殊培養和工作鍛煉,即新疆少數民族科技骨干特殊培養項目(以下簡稱“特培”)。此項目是當時我國唯一一項專門針對少數民族地區的人才培養項目,突出反映了黨中央、國務院和自治區黨委政府對新疆少數民族人才隊伍建設的重視。開展少數民族科技骨干特殊培養工作,不僅是加強新疆少數民族人才隊伍建設的一項重要舉措,而且是提高新疆自主創新能力,實現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現實要求。
2011-2015年開展的第四批特培,全區共有1732名少數民族學員參加,男性學員占54%,女性學員占46%,這些學員來自科教文衛等多個行業,86%的學員具有本科及以上學歷,30%的學員來自南疆四地州,19%的學員來自縣及縣以下單位,具體情況見表1。第四批特培工作即將結束,本研究采取抽樣調查的方式對第四批特培工作的成效和存在問題進行實證分析,為進一步完善特培機制提出意見建議。
一、調研概況
截止2014年,全疆共派出第四批特培學員1378人,分別來自科教文衛等多個行業,本次調研,調研組深入烏魯木齊、昌吉以及阿克蘇地區,走訪了11個調研單位,組織了各種類型的訪談42次,收回有效調查問卷共計122份。本次調研,涉及行業覆蓋面近十種,以衛生、教育系統占多數,年齡主要集中分布在30-45歲之間,男女比例各占一半,受教育程度以本科為主。此次調研在充分了解和掌握第四批特培工作開展以來所取得的豐碩成果基礎上,又廣泛聽取和征求了州(地區)人事局、州(地)直各行業主管部門、各縣(市)人事局、學員單位人事部門、學員領導以及學員等各方面對特培工作的意見和建議。
二、特培工作取得的成效
近20年來,烏魯木齊、昌吉、阿克蘇等多地州緊密結合經濟社會發展實際,有側重地在衛生、教育和農業等覆蓋面較廣以及人才匱乏較嚴重的行業選拔推薦少數民族科技骨干參加特培。特培不僅改善了當地的人才隊伍結構,而且提高了特培學員的整體素質,為地區的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特培”為新疆培養了一批用得上、留得住的人才。經過特殊培養,學員不僅學習和掌握了新思想、新知識、新技術,學術與技術水平大大提高,而且從指導老師、專家、學者身上,學到了不斷進取、忘我奮斗、刻苦敬業的精神,同時增進了各民族的團結和睦,對保持新疆長期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和深遠意義。根據調研數據反映,第四批特培學員整體滿意度達到了76%。具體的培訓成效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學員思想政治素質明顯提高,培養了一批維護民族團結的雙語人才
特培學員通過參加黨建活動和系統的理論學習,樹立了正確的馬克思主義民族觀、宗教觀,進一步堅定了旗幟鮮明地反對民族分裂主義和非法宗教活動并自覺維護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的信心。為少數民族科技骨干在維護祖國統一、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反對民族分裂主義和非法宗教活動方面做到旗幟更加鮮明、立場更加堅定打下了堅實的思想基礎。牢固樹立了新疆自古以來就是多民族聚居和多種宗教并存的,是偉大祖國不可分割一部分的觀念,進一步深刻認識到穩定是福、動亂是禍、發展是硬道理。
(二)特培學員開拓了視野,并接觸了行業前沿理念
特培學員通過一年的特培學習后,接觸和學習了行業內前沿的理論、知識、新技術和新方法,更新了落后的思想,提高了實踐能力。66.4%的學員認為在特培之后自己開拓了視野、轉變了觀念。尤其來自基層的科技骨干更是在思維方式、管理理念方面收獲很大。一些學員將在培訓中學到的新管理理念、服務理念帶到單位,使單位的科研項目申報、服務水平、管理水平、技術創新、實驗操作等方面的整體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促進了單位的發展。同時,特培學員深受導師嚴謹求實的工作作風和孜孜以求的敬業精神的熏陶,這種精神一直鼓舞著他們為單位發展和地區經濟建設積極貢獻力量。
(三)特培項目成果豐碩,學員的學科帶頭人作用逐步彰顯
在走訪的地區和單位中,特培學員在所在單位和當地產生了良好的示范帶頭作用。被調查的122名第四批特培學員學成后,共承擔課題44項,其中國家級9項、省部級15項、地廳級20項;發表論文234篇,其中核心期刊132篇,非核心期刊102篇;科研成果獲國家級獎項2人、省部級獎項4人、市縣級獎1人。學員結束培訓之后,帶回的新思想、新知識、新技術活躍了本單位的學術氛圍,在各自崗位上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業績。從掌握的情況看,大部分學員已成為本單位、本專業的學科帶頭人,有的成長為自治區科技戰線的領軍人物,承擔著重要的科研任務,取得了顯著的科研成果,不少人被評為自治區優秀專家或自治區優秀科技工作者,絕大多數承擔了本單位的青年科學基金項目,或作為項目主要技術力量。
特培學員帶動和提升了本行業的科技創新能力,形成了對區域經濟發展有推動作用的科研氛圍,取得了一批具有創新性的研究成果。
(四)特培工作推動了新疆與內地的學術交流,搭建了信息互通的橋梁
特培學員通過特培,與培養單位和導師建立了良好的交往關系與深厚友誼,學習期滿返回單位后,多數學員與培養單位和導師繼續保持密切聯系,及時了解信息,跟蹤學術前沿,積極爭取科研項目,同時還邀請導師及相關專家到新疆講學并實際指導工作,從而帶動了單位和地區技術水平以及科技創新能力的提升。
(五)特培產生了極大的輻射示范作用和良好的社會經濟效益
特培學員學成回本單位后,單位都會組織召開座談會,請參加特培的學員談收獲、談感想,與全員進行學習交流,把在培養單位學習到的前沿知識以及新技術植入現有工作當中,為單位輸入一股新鮮的血液,活躍單位學術氛圍。并且單位還會組織一批參加過特培的學員進行學科傳幫帶工作,使他們能夠學有所用。單位對在工作中表現突出的優秀人才,各單位注重培養并優先提拔到相應的工作崗位,最大限度發揮他們的作用,他們也都在各自的崗位上為新疆各項事業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把先進的技術和理念帶入了學科工作,使得本單位的技術水平得到了很大提升。
(六)提升了學員綜合素質,為學員個人發展搭建了平臺
特培人員經過進修學習后,接觸了學術前沿,拓寬了知識領域,無論是政治素質還是業務素質均比以前有了較大提高,增強了學術研究水平和實際工作能力,在科研能力、論文寫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溝通能力等諸多方面都得到了鍛煉與提高。調查中,有87%的學員認為在特培之后,自己的專業技術水平得到提高,有73%的學員認為在特培之后業務能力得到提升。因此,特培結束后,不少學員成果顯著,得到了職務晉升、獲評職稱、獲得了各項獎勵榮譽,有些學員成功考取了博士,獲得了個人價值的體現,并成就了事業的新高度。
三、特培工作存在的問題
雖然特培工作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還是存在一些我們不容忽視的問題,根據此次調研組走訪的單位所反映的情況,我們將主要問題概括為以下四點。
(一)經費額度較小,難以保障學員日常開銷
目前,內地長期特培的經費標準為4.2萬元/人,其中包括一年培養過程中產生的所有費用,如培養經費、住宿費、伙食補助費、交通補貼等等。調查中,很多學員反映,每個月的生活補助只有600元,遠遠無法在物價飛漲的內地城市保障基本的生活所需。一些培養單位也反映,特培工作的政策文件對經費有明確規定,但是各項費用標準還是多年前的標準,在培養過程中這些經費已顯得捉襟見肘,一些培養活動因缺乏經費而難以開展。
(二)基層單位對特培政策宣傳不到位
通過調查了解到,特培前,部分基層單位對文件精神學習領會不到位,一些單位沒有組織學員學習特培相關政策,導致學員不了解特培目的,學習方法及學成的獎勵機制,使得學員在培養過程中產生種種困惑和問題,培訓效果大打折扣。另外,一部分優秀的技術人員因為不了解特培項目,沒有報名參與,降低了選拔質量。
(三)缺乏有效溝通機制,導致信息不對稱
通過調查發現,政府、培養單位、選送單位和學員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在申報特培項目之前,學員沒有合適的途徑了解有哪些可選擇的培養單位、各培養單位的專業優勢和學習生活條件等信息,使得一些學員在選擇培養單位過程中比較盲目。在為特培學員確定培養單位過程中,人社廳缺乏對學員選送單位和學員訴求的了解,導致部分學員的培養單位與專業不對口。在培養過程中,選送單位與培養單位之間缺乏溝通,導致培養計劃的制定中無法體現工作單位的實際需求。另外,在學習過程中,選送單位也很少與學員溝通,對學員的生活情況和學習進程缺少關心。
(四)評價監督機制有待完善
對于學員、選送單位和培養單位缺乏系統有效的評價監督機制。培養單位對學員的考核以導師評定為準,選送單位對學員的考核以軟指標居多,大多數只要求上交一份學習總結即可,可見對于學員的考核較為松散,使得部分學員放松了對自己的要求。對于培養單位的培養過程缺乏第三方監督,缺少針對導師培養成效的評價,導致部分導師在培養過程中的不作為。選送單位的工作同樣缺乏評價監督,一些單位不重視選拔過程,選送的學員不符合基本要求,浪費了國家資源。
(五)后續管理機制缺失,跟蹤服務不到位
調查顯示,74%的學員反映沒有針對他們的后續服務,主要表現在學員特培結束回到工作單位后,單位并沒有給與足夠的關心和重視。一是有些單位沒有為特培學員搭建施展學習成效的平臺,學員返回單位后工作事務纏身,難以集中精力做出成果;二是有些單位在職稱評定和承擔科研項目等方面沒有給學員適當的政策傾斜,特培結業證在評職稱時得不到承認,甚至有個別學員的特培結業證書還沒有發放。另外,因受崗位數量限制,職稱評定不占指標的政策很難落到實處,即使落實了,但因評聘分開,導致實際待遇不能兌現;三是特培學員回到工作崗位后,有關“特培”行政主管部門沒有與學員建立聯系機制,缺乏對學員的學習工作生活情況進行跟蹤考察,學員普遍存在失落感,這也打擊很多學員的積極性。
四、完善特培機制的建議
為進一步開展好特培工作,提高特培質量,完善特培工作機制,加快培養造就一支高素質的少數民族科技骨干隊伍,為新疆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民族團結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結合學員及相關人員的訪談和問卷調查,針對以上幾個問題提出如下建議:
(一)加大經費支持力度,保障學員特培順利進行
經費的保障直接影響學員的生活質量、學習積極性以及最終的培養效果。建議政府根據物價水平上漲和培養內容所需的實際情況,適當提高現有經費標準,以保證第五批特培工作的順利開展,減少培養單位的經費壓力,消除學員的后顧之憂,提高培養單位和學員的積極性,保證特培工作取得理想效果。
(二)認真做好特培工作的政策宣傳,以及前期信息傳達工作
要求選送單位的相關領導認真學習掌握自治區關于少數民族科技骨干特殊培養的文件精神和政策,同時要組織相關工作人員學習了解特培工作的意義、目的、選拔標準、培養方式及針對特培學員的優惠政策、獎懲措施,確保特培工作得到較好的貫徹落實。這樣不但可以激勵學員報名以及工作的積極性,而且可以嚴格選拔條件,規范選拔程序,做到公開、公平、公正。
(三)搭建公共信息平臺,形成有效溝通機制
利用互聯網技術,搭建公共信息平臺,提供政策信息、培養單位介紹、問題解答、論壇等服務,成為特培工作的交流平臺。隨著公共信息平臺的完善,學員自助申請和評定審批等工作也可以在網上操作,簡化流程,提高效率。除此之外,政府、培養單位、選送單位和學員相互之間應建立正式的溝通機制,保證信息的完整有效傳遞。溝通應貫穿特培工作的準備階段、實施階段和后續跟蹤階段,人社廳在溝通中起到整體協調作用,培養單位和選送單位需有專人負責特培工作的聯絡協調,學員自身也要有積極溝通的主動性。通過會議、文件、座談、電話、電子郵件等多種渠道,及時溝通反饋。
(四)建立特培工作評價監督機制
定期對培養單位和指導老師進行評價,將特培工作的完成情況作為其工作考核的一個指標。定期對選送單位的特培管理工作進行評價,對工作突出的選送單位和個人進行嘉獎,并讓這些單位進行經驗分享。對于學員的考核,培養單位和選送單位雙方都要負起責任,根據與學員共同制定的培養計劃,嚴格考評。對表現優異和成果突出的學員進行表彰獎勵,提高單位和個人對少數民族特培工作的積極性,對于工作效果不佳的單位和個人給予批評或適量核減分配名額。
(五)做好學員返回工作崗位后的管理、使用、激勵保障工作
完善相關的激勵措施,提高學員培訓積極性做好學員返回工作崗位后的管理、使用、激勵保障工作。一是根據學員的實際工作能力和專長安排到合適的工作崗位上,提出嚴格要求的同時提供良好的平臺和氛圍,使其學以致用,創新進取,真正起到學科帶頭人的作用;二是組織“特培”學員進行定期的交流、溝通,做好跟蹤服務,并督促學員進行工作總結,不斷改進工作方法,完善工作體系,提高工作效率;三是“特培”回來的學員評職稱時給予政策傾斜;四是回到工作崗位后匹配相應的科研啟動經費,以便開展相關工作。
參考文獻:
[1] 李慧,李儒忠,盧佳.新疆少數民族科技專業技術人才“特殊培養”研究[J].伊犁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4)
[2] 陳磊,新疆少數民族人才開發研究[D].石河子:石河子大學,2008
[3] 葛豐交,劉彤.新疆少數民族人才隊伍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建議[J].新疆社科論壇,2010(4)
(作者單位:新疆農業大學管理學院 新疆烏魯木齊 830052)
(責編:賈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