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倩(四川省巴中市職業中學,四川 巴中 636600)
?
學困生的教育轉化策略
張倩
(四川省巴中市職業中學,四川 巴中 636600)
摘要:學困生的厭學心理并不是個體自身單獨形成的,是包括自身、家庭、學校、社會環境四個方面不良因素影響的結果。學困生問題一直是學校教育教學的難題,因此,轉化學困生的策略也必須從學校、家庭、社會多方面著眼,提出相應的轉化策略。
關鍵詞:學困生;形成原因;教育轉化
俞國良認為“差生是智力發展正常的青少年,由于環境中各種消極因素的影響而形成個體不良‘配置’,從而導致學習、品德、行為等諸方面長期落后,且這些落后面又融合在一起交互作用,需要特殊教育的一類學生。”
由于學習成績落后,學困生往往會形成特有的心理問題,如自卑、叛逆、恐懼等。這些心理問題不僅制約了其心理健康水平,而且對其后繼的學習活動、健康人格的形成及師生關系等都有一定的不良影響。學困生教育轉化是擺在老師面前的一道難題。
(一)學生方面原因:對于絕大多數學困生而言,往往不是智力或能力上存在問題,而是由于身心不成熟、不穩定,使他們好沖動、自控能力容易受情緒控制、意志薄弱、缺乏強烈求知欲、依賴性較大、自控能力較低,久而久之就會形成不良行為習慣或產生思想偏差。
(二)家庭方面原因:家長的不良行為習慣的潛移默化。家長對待工作的態度,也能影響到 學生對待學習的態度。一位對工作認真負責的家長,他的孩子在一定氛圍下會認真對待學習;但如果是一位對工作沒有追求,自由散漫的人,他的孩子很可能很久也找不到努力的方向.如果家長信奉的是享樂主義,孩子就會很難適應艱苦的學習生活。經常可以看到,一個中學生出口成“臟”,追其根源,可以用“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母,必有其女”來解釋。所以家長自己要做好孩子的表率,讓孩子看到自己認真向上,勤奮樂觀的積極一面,同時盡量避免在兒童面前有不良行為習慣。
(三)學校環境方面:學困生由于長期學習成績不佳,在學校環境中,經常受到老師家長及同學的歧視,在班集體中失去應有的地位。在學校氛圍中找不到自己存在的價值和成就感。同時,由于同輩群體的壓力,許多從內心深處想認真學習的學困生也只好“隨大流”。
(四)社會方面: 受市場經濟利益誘因的影響,一些市場主體為追求經濟利益采用不法經營手段對未成年學生產生較大影響,學生沉迷網吧,迷戀電子游戲而無心向學。其次,隨著大學的不斷擴招,大學畢業生就業率低,使得一部分學生和家長看不到出路,因而對孩子的學習不抱希望,故而對其放任自流。
轉化學困生的策略也必須從學校、家庭、社會多方面著眼。社會要加強網絡建設,凈化網絡環境。為青少年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充分利用社區資源,廣泛開展各種形式的教育活動,加強社區環境管理建設,凈化社區文化風氣,充分利用社區資源,廣泛開展豐富多彩的社區文化教育活動;家庭要積極與學校相互配合,共同督促,家長應重視培養孩子健康的心理素質和人格,單親家庭要努力為孩子營造一個安全的心理環境。學校要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改革:
除了改革傳統評價考核中過分注重學習成績的傾向,構建能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的評價體系外;教師要責無旁貸地做好學困生的轉化工作:
一是及時與家長交流溝通。父母是孩子的監護者,也是最直接、最可信賴的教育力量。及時將孩子在學校的表現及老師對學生的教育方法與策略跟家長溝通。同時,了解學生在家中的表現,有針對性地工作,使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緊密結合,形成合力,才能保證孩子的健康成長。
二是樹立正確的學生觀念。長期以來有相當一部分教師形成了“只要成績差就是差生”的思維模式,以分數劃線,以成績取人,使學困生對學習失去信心和希望,造成自卑、自暴、自棄,有的甚至自暴自棄走上犯罪的道路。在學困生問題上,教師應該確立這樣的觀念:(1)學困生不是天生就差,有的是社會環境因素所造成的,如家庭關系、交友關系、師生關系;有的屬于學校教育因素,就是由于老師教育方法不當,引導不得法造成的。(2)學困生不是一切都差,在他們的身上往往專長突出,特長明顯,有的思想品德比成績優秀的學生都好。(3)今天差明天不一定差,現在差將來不一定差。因此,我們每個教師必須轉變觀念,克服偏見,消除成見,幫助學生樹立信心。
三是幫助學困生矯正其不良行為習慣。首先要培養學困生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念,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其次,應注意保護和利用學困生的自尊心,培養集體榮譽感。再次,教師要有意識、有控制地進行信任性考驗,以鍛煉學困生與不良誘因作斗爭的意志力,在改變不良行為的同時需要幫助他們建立新的良好的行為習慣。
四是激發學困生學習興趣,教會他們學習。激發學困生的學習興趣,首先要利用教師期望效應。其次,要利用學困生已有的興趣形成新的學習興趣。有關研究表明,在學生缺乏學習動力,沒有明確的學習目的和興趣的情況下,可以利用學生愛好游戲或其它方面的興趣,使已有的興趣和學習發生聯系,從而產生學習的需要。另外,教師要指導學困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結合學科知識教授一些有效的學習策略,促進學困生的學習。
五是引導學困生積極歸因,使其獲得較高的自我效能感。美國心理學家韋納認為,積極歸因對維持活動有重要意義。教師要引導學困生將學習失敗歸因于缺乏努力而不是缺乏能力,給學困生布置一些符合他們水平的學習任務,耐心輔導其完成,引導其通過努力體會成功的快樂,獲得較高的自我效能感。
學困生的厭學心理并不是短期內形成的,對他們的教育,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轉化學困生需要教育工作者要滿懷熱情,持之以恒,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進行反復、耐心、細致的教育。同時還需要家庭和社會的多方配合努力,才能獲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中圖分類號:G6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5-026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