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曉穎(新鄉學院,河南 新鄉 453000)
?
高校藝術類非陶藝專業陶藝課程實踐教學探索
郭曉穎
(新鄉學院,河南 新鄉 453000)
摘要:陶瓷藝術在我國的發展方興未艾,陶藝教育也開始逐漸的發展和普及起來,許多高校設立藝術類非陶藝專業課程,走產學研相結合的發展之路,培養應用型藝術創新人才。制訂出一套適合藝術類非陶藝專業的完善的教學體系,以及相應的教學模式是十分必要的。本論文通過剖析當前藝術類非陶藝專業陶藝課程教學中的問題,探索出適合藝術類非陶藝專業陶藝課程的教學模式。
關鍵詞:藝術類;非陶藝專業;陶藝課程;實踐教學
陶瓷藝術是我國民族文化的瑰寶,具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輝煌的地位,值得后人自豪的作品更是不勝枚舉。現如今,陶瓷藝術在我國的發展方興未艾,有著一大批技藝精湛的陶瓷藝術家和進行創作生產的專業化產區。陶藝教育也開始逐漸的發展和普及起來,許多高校不僅有專門的陶瓷藝術專業,還有很多高校的藝術專業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設立藝術類非陶藝專業課程,走產學研相結合的發展之路,培養應用型藝術創新人才,以此來滿足地方高校學科建設的發展要求。我校新鄉學院也是其中之一。
為了順應社會發展的需求,目前我國許多高校都是以培養應用性、實用性人才為目標。依據高校藝術類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以及陶藝課程的教學目標,制訂出一套適合藝術類非陶藝專業的完善的教學體系,以及相應的教學模式是十分必要的。
(一)教育“單向化”顯著,學生創新能力缺失。培養陶藝方面的應用型創新人才,不僅要教授學生一定的專業技法,同時也應該加強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然而,在以往陶藝課程教學過程中,仍然保留著教師單一的傳授式的學習方法,教師根據已經制定好的教學大綱進行教學,學生根據老師的要求完成課程學習任務,大多數學生對學習缺乏主動性,“教”與“學”的過程中缺少創造性思維,在陶藝的設計與制作課程中缺乏創新能力。
(二)教學體系不完善,缺乏相應的教學模式。陶瓷的制作工藝相對比較復雜,需要先讓學生了解陶瓷的文化歷史以及陶瓷的材料特質和制作工藝。在對陶藝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礎上進行陶藝作品的設計。在以上工作完成的基礎上才能夠進行陶藝作品的成型、燒制。由此可見,陶藝作品的制作要經歷一個復雜而漫長的過程。像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陶瓷系、景德鎮陶瓷學院等一些專業類院校,在陶瓷課程的設置上從理論課到實踐課的環節都非常全面完善,單單是陶藝制作技法教學可能都需要一到兩年的時間。然而,與專業藝術院校的陶藝專業相比較,高校藝術類非陶藝專業“陶藝”課程的設置時間很短,學生不可能花如此多的時間來學習。這就造成了當前我們的陶藝課程,大多時候都是顧頭顧不了尾,很多工序例如上釉、燒窯等在規定的教學時間里無法完成。
(三)專業設備簡單陳舊。大多數非專業藝術院校在陶藝的教學設備上大多比較簡單,例如一些拉坯機,手動轉盤,電窯等。像練泥機、泥片機、吹釉機等都無法達到專業院校的硬件水平。
基于這種情況,高校藝術類非陶藝專業開設陶藝課程,無論從教學受眾群體還是教學主體上,與專業藝術院校陶藝專業都存在著很大的差別。另外,藝術類非陶藝專業的學生,他們的課程時間安排有限,陶藝基礎課程較少,較難完成具有扎實的專業基礎的創新性陶藝作品。因此,如何立足學校的條件,結合地域特點和專業方向特點發揮陶藝課程的優勢?怎樣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和教學條件下充分挖掘陶藝課程的潛力?可以說是當下高校藝術類非陶藝專業陶藝課程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針對上述問題,我認為應該從陶藝的實踐教學環節入手,開展教學改革,進行探索與實踐。
(一)發揮高校教學條件的優勢。陶藝教學雖然屬于應用性的學科,具有比較強的實踐性和技藝性。但是,理論方面的支持和創新對其也是尤為重要的。因此,校內的圖書館應該多引進優秀的陶瓷專業書籍,加強理論知識教學,提高學生的陶瓷文化和審美水平。另外,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應該利用多媒體等綜合媒體手段開展課堂教學,通過文字、圖像、視頻等對陶瓷藝術的發展歷史、藝術流派、陶瓷的成型和裝飾技法等陶藝知識做直觀的講授和賞析。也可以組織學生以小組討論的形式,三五成群的圍坐在一起翻看作品畫冊,一邊看一邊談論,暢談感想,通過一系列的鑒賞評析,激發學生對陶藝創作的興趣。第三,建立陶藝興趣小組。作為課堂教學的補充和延伸,陶藝小組更加具有靈活性和可塑性。充分利用陶藝工作室現已配備的陶藝教學設備,發揮校內陶藝工作室的作用,讓學生熟悉泥土特性,掌握陶藝制作的基本成型工藝和裝飾技法,為陶藝的實踐教學鋪墊起良好的基礎。除此之外,還可以通過講座、參觀、舉辦作品展等形式多樣的活動,放手讓學生去實踐、去探究、去體驗,讓他們樂于學、學中樂,使陶藝小組的學生產生創作陶藝作品的內驅力。
(二)建立校外陶藝教學實踐基地。陶藝課程與市場的聯系十分緊密。這就要求學生不但要有嫻熟的設計技巧和靈活的應變能力,而且要隨著市場的需求和變化做出造型美觀、使用功能更多的人性化設計。因此,陶藝的實踐教學就顯得尤為重要,它是課堂教學的重要補充,與課堂教學是相輔相成的關系。通過讓學生們接觸到實際的操作和流程,讓他們把課堂上學到的知識技能靈活運用到陶藝創作中。在開展校外實踐基地教學活動的具體實施中,需要找準地方陶瓷產業資源與陶藝教學的契合點,加強實踐教學過程的檢查督導。
(三)與地區傳統民間文化相融合。富有地方特色的傳統文化為高校藝術教育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契機,對陶藝創作來說也是非常寶貴的資源,陶瓷設計如何體現本地區的文化藝術特色,在當下陶藝教育中是極為重要的。因此,在陶藝的實踐教學中應該深入挖掘地方傳統文化的優勢,開展地域性傳統文化的課程,到當地的民族文化中去尋找創作資源,從各種民間美術與陶藝的融合等多方面入手開展陶藝教學。豐富學生陶藝創作的思路,努力拓展教學空間,引導學生創作出既有當代文化意識同時又具備醇厚的民族韻味的陶藝作品。
當下,陶藝課程在許多高校的藝術類專業中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這門課程不僅可以使學生們全面地了解中國優秀的陶瓷文化,也可以使學生通過“眼手腦心”的配合訓練拓展學生的創造力和動手能力。高校陶藝課程的改革還在不斷探索當中,我們需要從以知識傳授為目標轉到開發學生的思維能力、豐富陶藝教學方法、增強教學活動的實踐性等方面上來,探索出適合藝術類非陶藝專業陶藝課程的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5-0170-01
作者簡介:郭曉穎(1984.08-),女,本科畢業于中國美術學院,研究生畢業于上海師范大學,現任教于新鄉學院,從事美術學方面的課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