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紅羽(重慶市璧山區青杠實驗小學校,重慶 402760)
?
小學數學高效率教學行為特征研究
曾紅羽
(重慶市璧山區青杠實驗小學校,重慶 402760)
摘要:小學數學是學生構建對數學認識的開端并培養學生抽象思維能力的一門學科。教學效率則是指在一堂課內的教學效果,其中教師和學生是參與主體。新課程改革倡導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這就要求數學教師在課堂中要關注教學效果,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本文從教學行為角度著手研究小學數學高效率教學問題,探究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效率的高效方法,并從數學教學準備、數學教學實施、數學教學評價角度等提出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效率。
關鍵詞:小學數學;高效率;教學行為;特征
筆者認為,所謂的教學效率指的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教學能夠促進并提高學生對學習活動的參與程度,具體表現在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積極認識參與教學內容,在認知、情感和行為角度都有效參與。所以,教師教學好并不意味著學生都能夠學習好,因為正如摘要中所說,對于學生來說,學習的主體是自己,教學效率高的教師必然會提高學生對學習活動參與程度。
因此,小學數學老師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除了傳授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數學思想,還要注重調動學生對數學知識思想的認知和情感參與,提高學生的參與度。而研究小學數學高效率教學行為特征,則有利于促進小學數學老師對學生數學學習特點的認識,啟發教師對“高效率小學數學教學”進行思考,進而深化新課程改革。同時,還有助于促進小學教師對于數學知識和數學本質的認識,這也是提高數學教學效率的重要前提。對于小學數學教師以及其他教學管理者而言,此次研究也有助于教師和管理者客觀評價教學行為,并且在研究結果的基礎上推而廣之,全面提高我國的小學數學教學水平。
數學學科不同于其他學科,它是由基礎概念和描述概念之間的抽象關系所構建的。小學數學作為構建數學大廈的地基,關系著學生日后對數學的理解和認識,那么高效率的小學數學教學行為都是怎樣的?它們存在哪些特征?如何利用這些特征來提高教學效率,這是本文要探討和研究的問題。
(一)鼓勵學生利用已有的數學知識和生活經驗。
由于年齡和心智的原因,小學生認知新的數學知識一般是利用已有的數學知識和生活經驗,通常情況下,當小學們發現自己原有的數學知識以及生活中所獲得的經驗無法幫助其了解和解讀問題時,他們會產生強烈的好奇心理和求知欲望,希望通過老師的指導和自己的探索,在原有的知識結構上進一步拓展或者重建自己的數學乃至知識結構。例如,在筆者觀摩一位教學經驗豐富的數學老師關于“相遇問題”教學課堂時,他沒有直接講述這一概念,而是先出了兩道題目,讓學生們進行生動的表演,然后再引出概念。對于學生沒有理解的部分,他也是沒有直接解釋,而是讓大家進一步進行實踐表演理解,通過自身的表演和實踐,學生們對“相遇”問題有了更深的認識。
(二)課堂練習注重基礎性和趣味性。
作為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重要部分之一,課堂練習不僅有著復習新知識、反饋接受程度信息,還有著提高學生知識掌握程度、拓展智力的功能。通過筆者對高效率教學行為的觀察和研究,筆者發現,這些課堂的課堂練習一般具有注重基礎性、趣味性和層次性的特征。例如,正如上文中“相遇”問題,該老師設計的是“求折紙鶴數”的題目,引導學生利用剛剛學到的知識,認識所學知識與例題的關系,主動讓學生學習并且學會知識遷移,最終完成對知識的最終理解。這些具備基礎性又有趣味性的課堂練習,極其有利于學生在積極狀態下鞏固所學知識,拓展創造性思維。
(三)重視數學課堂教學中的學生評價。
在課堂教學中,老師和學生都是主體。老師在教學中給予學生的評價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情感、學習態度,積極的贊賞和肯定會極大的增強小學生們的自信心,有助于他們更有信心去學習和思考所學到的知識,也會充分的發現他們身上的潛力。而消極的打擊和否定則會讓學生們對所學知識和教師教學行為本身產生強烈的抵抗心理,進而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效果和教師的教學效果。所以,也如筆者在“相遇問題”課堂教學中所看到的,該老師通過教學前表演、鼓勵大家猜問題結果等方式,在整體上創造了和諧的小學數學課堂氛圍。對于學生的問題反饋,積極回答并且進一步感染和激勵學生去思考,重視學生對評價和反饋,及時調整教學內容。
(一)全局性進行教學準備。
教學準備是實施高效率教學的前提條件,我們知道,凡事預則立,只有做了充分的準備才能確保教學過程的順利進行。所以,小學數學教學在準備過程中要對教學教材、教學目標、教學環節等進行分析和預估,為小學數學高效率教學提供鋪墊。一般對于小學數學教學來說,首先有效的教學策略必然是對每節課進行充分的備課,深入地了解該堂課的內容并進行梳理,分析其中的重難點。其中,尤為要注意的是要盡可能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對課堂教學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的問題進行預測,盡可能對小學數學教學課堂進行全局性的教學準備。只有對教學內容進行全局性的設計和準備,才能有好的效果生成,這對于教師備課和教學來說才是有效的。
(二)整體上創造和諧的數學課堂氛圍。
在小學教學課堂中,作為主體之一的老師除了對知識進行傳輸,與學生產生知識對流之外,還要與學生產生情感對流??紤]到小學生的理解程度,小學數學教學在課程中要創造和諧的數學課堂氛圍,并用這些氛圍去感染和激勵學生,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這也正是小學數學教學教師能為課堂創作的最佳學習環境。
例如,教師在教授口算算法時,可以試著以實際參加實踐的方式讓學生來領悟出除法的奧妙。將50根火柴棍每捆10根共5捆,每捆5根則是10捆,用不同的除數可以得到不同的結果,這樣的方式適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進而也有助于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同時,在這一過程中,要鼓勵每一位孩子都參與進去,給每一個孩子回答和詢問的機會,尤其是反應慢的學生。因為鼓勵和鼓舞始終是教學成功的真諦之一。只有創立了和諧的教學環境,讓學生身處其中而感到身心愉悅、安全自由,這樣才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在小學數學課堂中,不同的教師有著不同的方法。但是高效率的教學行為仍然有著一些共性。因此,小學數學教學需要吸取這些共性的有用之處,并且因地制宜地將其發展到自己的課堂教學中,勇于探索,善于總結,只有這樣,才能切實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5-01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