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分析當前高校貧困生認定的方法以及局限性,提出改善貧困生的認定方式,改進高校貧困生資助模式以達到教育幫扶。
【關鍵詞】精準扶貧 教育幫扶 高校貧困生 資助工作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10C-0008-03
我國高等教育實施擴招和收費制度以來,貧困生問題成為高校發(fā)展的一大難題。由于我國經濟發(fā)展不平衡,城鄉(xiāng)結構二元化差距突出,導致高校貧困生問題愈發(fā)凸顯。針對貧困生問題,我國高校構建多元化貧困生資助模式,在以“獎、補、助、貸、勤”為主的貧困生資助體系中,貧困生認定成為高校學生資助工作的首要環(huán)節(jié),其準確性與高校貧困生資助工作的效率與效益息息相關,直接影響到我國教育公平的有效實現(xiàn)。本文結合當前高校貧困生認定工作中的突出問題,基于社會支持系統(tǒng)理論,剖析當前高校貧困生認定的方法以及局限性,并依據(jù)精準扶貧的做法,改進貧困生認定方式,提出對高校貧困生認定與幫助的做法。
一、當今高校對貧困生認定的主要方法和存在的問題
對我國高校而言,貧困生的資助是人才培養(yǎng)工作的重要組成元素。高校中,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是指學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籌集到的資金,難以支付其在校學習期間的學習費用和生活基本費用的學生。然而,貧困生的認定歷來是一項政策性很強的工作,需要采取認真謹慎的工作態(tài)度和方式,否則就會出亂子。為了確保認定工作公平、公正、公開,學校必須在學生本人主動提出申請之后,實行民主評議和學校評定相結合的做法。我國現(xiàn)行的高校貧困生認定方式主要有生源地認定和高校自身認定兩種主要方式。
生源地認定需要學生本人如實填寫相關調查表,并持該表到其家庭所在的鄉(xiāng)、鎮(zhèn)或街道民政部門加蓋公章,以證明其家庭經濟狀況。同時,城鎮(zhèn)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需提供城區(qū)(或者縣級)民政部門頒發(fā)的低保證明復印件;農村特困群眾最低生活保障家庭需提供縣級民政部門的證明;遭遇重大突發(fā)事件而造成經濟困難的家庭需提供相關事件發(fā)生的證明材料。生源地認定方法可有效降低高校對貧困生的認定成本,提高認定效率,但是缺乏一定的信息真實性可靠性。因為在貧困地區(qū),子女上大學是群眾脫貧希望,但也是家庭的主要開銷,所以在貧困生認定過程中單一采取生源地認定法,如果僅僅需要縣鎮(zhèn)鄉(xiāng)等行政單位出具貧困證明,那么一些地方的審批部門可能會出于對本土人才保護的心理,往往存在審核程序不規(guī)范甚至違規(guī)操作的現(xiàn)象,將非貧困生子女上學作為評定“貧困戶”,從而導致“教育扶貧”有失“精準”。再者,一些縣鎮(zhèn)鄉(xiāng)三級政府并未認真對貧困生做詳細調查,甚至相關部門玩忽職守,導致高校貧困生認定最重要方法之一的貧困證明流于形式。另外,由于我國幅員遼闊,各地經濟發(fā)展存在差異,故對貧困線的劃定標準不同,從而造成對“貧困生”認定標準的不一致。這樣,對來自全國各地的大學生就難以采用一個統(tǒng)一的“貧困標準”來評定“貧困生”,如采用“統(tǒng)一尺度”,則會降低認定工作的可信性與可比性。比如,來自發(fā)達地區(qū)的學生和來自貧困縣的學生,他們的“貧困標準”是不同的。
高校自身認定主要根據(jù)學生提交的各項證明,在班級評議小組的組織下結合申請學生的日常消費行為、學費繳納情況及影響家庭經濟狀況的有關情況,進行認真進行評議,然后將評議結果交與輔導員審批。輔導員根據(jù)相關規(guī)定和工作步驟,將評議小組的評議結果交給班、學院、校,通過這些層次的審核與把關后,申報并公示評定結果,待公示期滿無異議后便進入下一工作環(huán)節(jié)。高校自我認定方式將學生實際生活消費進行比較再作民主評議的做法要比生源地的認定更具準確性和比較性。由于高校自我認定做法通常以生源地開具的證明以及所提供的材料為依據(jù),因此,生源地證明的可靠性與準確性非常重要,高校自身認定的精準性起到基礎保健的作用。
概言之,當今高校對貧困生的認定做法仍存在不少值得探究的地方,原因是尚缺乏權威性和精準性,形式性比重較大。由于在高校貧困生的認定工作是對貧困生資助工作的起點,起點正確與否對后面的培養(yǎng)工作會帶來實質性的影響。主要是,高校的貧困生資助與當今的農村的扶貧密切相關,因此,從目前國家層面自上而下的“精準扶貧”入戶識別認定工作的角度看,高校在認定貧困生過程中不妨參照“精準扶貧”的一些做法。
二、基于社會支持系統(tǒng)理論的“精準扶貧”與高校貧困生資助
社會支持系統(tǒng)理論是指一定的社會網絡系統(tǒng),運用一定的物質和精神手段,對社會弱者給予無償幫助的一種選擇性社會機制。通過社會系統(tǒng)資源,解決社會弱者日常生活中的困難并渡過危機,維持日常生活的正常進行。社會支持系統(tǒng)分為非正式社會支持系統(tǒng)和正式社會支持系統(tǒng)。非正式社會支持系統(tǒng)是通過初級關系—— 血緣、地緣等所建立起來的支持網,主要特征是以行為主體間的強關系為主,即通過家庭、親友、同鄉(xiāng)等血緣或地緣關系開展支持活動。正式社會支持系統(tǒng)是通過次級關系—— 由國家的政府機關、用人單位、群眾組織、地域性組織以及其他性質的專業(yè)組織所建立的支持網絡。目前這兩種支持方式都廣泛用在扶貧上,但在貧困生資助方面尚有待進一步強化,尤其是非正式社會支持。
首先是高校貧困生資助與當今開展的“精準扶貧”的內在聯(lián)系。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頒布實施后,國家陸續(xù)密集出臺了一系列高校學生資助政策和措施,在制度上保障了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順利入學并完成學業(yè)。2015年4月教育部發(fā)布《關于做好2015年重點高校招收農村學生工作的通知》,重點高校面向農村貧困地區(qū)招生人數(shù)為5萬名,繼續(xù)加大對農村貧困地區(qū)學生的招生傾斜力度。同時提出“扶貧先扶智”,有效開展“教育扶貧”的戰(zhàn)略方法,將加大扶持貧困家庭子女上學就業(yè)的力度,斬斷“窮根”作為阻止貧困現(xiàn)象代際傳遞的基礎性工程。2015年10月12日,廣西區(qū)黨委、政府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關于扶貧開發(fā)的戰(zhàn)略思想,全力以赴打贏精準扶貧攻堅戰(zhàn),決定用三個月時間自下而上集中開展精準識別工作,將全區(qū)538萬貧困人口精準識別到村、到戶、到人,其中100萬扶貧移民搬遷人口精準識別到屯、到戶,并且認真遵循“一進二看三算四比五議”的方法精準識別貧困戶,嚴格按照“兩入戶、兩評議、兩審核、兩公示、一公告”程序進行識別。
由于“精準扶貧”包括“種養(yǎng)幫扶”、“產業(yè)幫扶”、“創(chuàng)業(yè)幫扶”和“教育幫扶”等幫扶項目,而“教育幫扶”是從源頭上“拔窮根”的有力抓手,因此建立科學有效的貧困生資助工作體系,對貧困生在物質和精神上都可達到有效的社會支持,并能引導其建立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因此,從本質上看,國家主持的“精準扶貧”識別工作與高校貧困生資助工作同屬于正式社會支持系統(tǒng),具有相同的社會意義,它在大方向上具有自上而下的權威性。從這個意義層面上看,良好的正式社會支持系統(tǒng)對我國高校貧困生資助工作同樣起到很好的啟迪作用。因為我們通過政府組織的對貧困戶進行精準識別入戶調查活動,建立貧困戶檔案信息系統(tǒng)并對其信息錄入管理的同時,能自上而下地為高校對貧困生認定工作提供可靠而精準的信息支撐,從而減輕高校認定貧困生的工作成本投入和時間投入,提高高校資助工作效率。其次,“精準扶貧”行動有效地解決以往由于生源地認定存在的因經濟發(fā)展不均衡、貧困標準差異大、消費水平不一致以及各種證明的“困難”情況懸殊等因素所產生的問題,因為精準識別貧困戶的做法可因地制宜地根據(jù)各地貧困村生活水平、收入消費水平劃分貧困線,甄別貧困戶,此做法能有效地提高信息的可靠性、真實性和事實性,從而解決高校生源地分布廣、人數(shù)多以及取證難等難題。重要的是,“精準扶貧”過程中的貧困戶精準識別、鑒定,是各地縣(市、區(qū))公安、國土、房產、工商等有關單位進行農戶財產客觀全面檢索的聯(lián)合行動,它是核查農戶一切財產關系的一次“大搜索”,有效地保證貧困戶甄別的信息權威性與有效性,從源頭上有效消除“假證明”、“假貧困”等現(xiàn)象,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保護學生隱私。高??梢砸赃@些信息建立查詢方便的信息數(shù)據(jù)庫,為貧困生的認定提供可靠的信息,避免通過班級“闡述困難”的方式認定貧困生身份的片面做法。這樣,既可有效地保護學生不必泄露的隱私和自尊心,減輕學生心理壓力,也可客觀準確地認定真正的貧困生。
實踐證明,高校一是可以“借‘精準扶貧的東風”,認定、建立在讀生的“經濟檔案”;二是可以采取相同做法深入到申請貧困資助學生的所在地,進行實地認定。上面兩種做法均能有力地保證教育扶貧資金的精準到戶,精準到人,進而提高教育扶貧的實效性。
三、高校貧困生資助模式實施建議
(一)建立動態(tài)貧困生數(shù)據(jù)庫。生源地的有關部門和高校應為貧困生建立數(shù)據(jù)庫,并對數(shù)據(jù)庫的信息管理做到常態(tài)化,依據(jù)貧困生的經濟變化及時調整與增減。高校數(shù)據(jù)庫的信息除官方認定、提供的外,還要依據(jù)學生在校的消費表現(xiàn)以及其他師生的反映建立貧困生動態(tài)檔案,完善管理制度,時刻對貧困生進行全方位的動態(tài)跟蹤管理,并與貧困生所在地的相關部門保持聯(lián)系,依據(jù)實際確保貧困生“有進有出”,逐步形成一個科學化、精準化、規(guī)范化的數(shù)據(jù)管理系統(tǒng),為教育的精準扶貧,提高高校學生資助工作實效性提供可靠的依據(jù)。應該指出,高校與貧困生所在地相關部門建立常態(tài)性聯(lián)系的關鍵在于對貧困生資助具有“扶貧”與“育人”的高度認識,這是個觀念問題。同時,扶貧也好,貧困生資助也罷,都不是某一部門單一的行為,都必須依靠社會多方的支持與幫助,高校應利用這個數(shù)據(jù)平臺,獲得政府、社會各界的有力幫助,最終形成一股合力,促使資助有效、幫扶到位,讓真正的貧困生能順利脫貧,成功增智。對已經實現(xiàn)脫貧的貧困生,經民主評議及與其所在地相關部門聯(lián)系后,可停止對其相關資助。相反,對于返貧的貧困生或新出現(xiàn)的貧困生,要按相關程序吸納其為扶貧對象并進行相關資助管理,確保其能順利完成學業(yè)。
(二)扶貧先扶“志”,資助先“增智”。治人先治愚,扶貧先扶志。對貧困學生而言,扶志就是幫助他們樹立正確認識,培養(yǎng)通過努力學習來脫掉貧困帽子的精神,以隔斷貧困代際傳遞。當今高校的貧困生有父輩身上的傳承,也有新時代大學生的特點。一般來講,他們思想覺悟高,有較高的文化素養(yǎng),他們有較高的自我自主能力,敢于擔當,勇于接受新生事物。但由于他們身背貧困的“包袱”,故很容易產生自卑心理,甚至對自己的學習、前途缺乏自信。為此,高??赏ㄟ^多種途徑,如班級、學院活動等,對貧困生開展針對性的工作。首先,讓他們正確認知貧困,幫助他們正確面對家庭經濟貧困現(xiàn)實;其次,改變他們的精神面貌,振奮他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樹立“人窮志不窮”的信念,激發(fā)脫貧的向往和動力;最后,使他們認識到他們是貧困地區(qū)群眾脫貧的希望,是促使他們家庭走向富裕的希望。同時,高校輔導員要發(fā)揮其思想政治教育和育人作用,經常組織學生,尤其是貧困學生開展團體活動,用集體方式向貧困生傳遞積極向上的、自強自立的正能量。輔導員要發(fā)揮個人作用,對問題突出的貧困生及時進行個體心理輔導,培養(yǎng)他們敢于正視困難,樹立正確的貧困觀,樹立自信心,戰(zhàn)勝困難,善于合理調節(jié)情緒,建立和諧人際關系。
關于幫助貧困生“增智”問題,可采取“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做法,幫助他們盡快提高學習效果,因為學習上的成功往往會有助于他們克服因貧困而產生的消極心理。當前我國高校對貧困生的資助模式主要集中在“獎、貸、助、補、減、勤”六大方面,這六大助學方式主要集中在物質資助,方式和作用都有很大的局限性。實際上,“解困,助學,促成才”是高校貧困生資助工作的主要目標,其中“解困、助學”主要是物質上的幫助,但這通常起到最低層次、臨時的作用,無助于徹底解決問題。只有采取物質資助和智力“資助”相結合的方式,才能較好應對貧困這一難題?;诖耍咝R鶕?jù)貧困生專業(yè)情況以及個人興趣愛好,開展以提高貧困生個人能力為核心的第二課堂,采用第二課堂與第一課堂緊密結合的辦法,為他們提供免費職業(yè)技能培訓與實踐課程學習的機會,讓他們通過主動參與提高各種就業(yè)能力的項目訓練活動來提升自己的綜合能力素質。如條件允許的話,可采取加強校企合作方式,開發(fā)優(yōu)質就業(yè)崗位,力爭讓所有畢業(yè)的貧困生都能實現(xiàn)就業(yè)。
(三)采取“輸血”與“造血”并進的做法。我國高校現(xiàn)行的“獎、貸、助、補、減、勤”資助模式大多屬于無償資助,無需承擔義務。當今,我們應對貧困生問題時大多采用“輸血”的做法,這是傳統(tǒng)的“輸血”資助模式,很容易讓貧困生養(yǎng)成“等、靠、要”等懶漢心理,最終因無法做到精神上脫貧而長期背負著經濟貧困的包袱。
高校貧困生資助要改變過去的傳統(tǒng)觀念,在現(xiàn)有資助金額不變的情況下,轉變資助觀念,轉變資助模式,采取“輸血”與“造血”并進的做法,變“他助”為“自助”,鼓勵貧困生通過自身努力改變命運,積極脫貧。國外高校對貧困生資助由無償形式漸漸傾向于有償形式。例如,英國高校為了保證貧困生能夠順利完成學業(yè),政府采取“先上學,后付費”的政策,即讓貧困生先上學,等學生參加工獲得一定收入后再償還學費貸款。此外,英國政府還針對貧困生設置多種勤工助學崗位,幫助其解決生活費用問題。美國政府采取“有償合作教育”模式對貧困生進行資助,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償合作”教育是“產、學、研”相結合模式。該模式讓貧困生通過參與有報酬的工作,掌握實際知識和技能,獲得相應的、幫助學生解決生活和學習上的費用問題的報酬。
在我國,目前高校可結合學校實際,搭建資助網絡平臺,建立勤工助學崗位需求信息網,為貧困生提供勤工助學崗位;高校應充分挖掘社會資源,與企事業(yè)單位達成校企合作,為貧困生提供工作實踐機會,幫助貧困生通過自身努力得到經濟回報,同時為未來職業(yè)生涯做好準備。感恩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高校應對貧困生進行感恩教育,讓貧困生對社會有所感激,懂得以后回饋社會。貧困生獲得高校與社會的幫助同時要提高誠信意識,戒除依賴心理,通過自身努力早日回報社會。此外,高校應對資助的貧困生進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資金使用情況調查,以便確保資助資金的使用效能。如發(fā)現(xiàn)貧困生存在不合理的消費使用情況,輔導員要及時采取思想教育和勸說方式對其行為進行糾正和制止,對勸說后仍無良好轉變的,要采取取消資助措施并記入貧困生動態(tài)管理信息庫。
總之,在貧困生認定工作中,要從政府、高校、學生三方面進行有效的調查與認真的自查,確保其精準性和實效性。此外,除了正式社會支持外,還要建立非正式社會支持。將社會支持的正式支持與非正式支持有機結合。例如,親屬圈和朋友圈的正能量更能給貧困生建立積極向上的樂觀心態(tài),幫助其樹立脫貧的目標,給予其應有的資助與精神上的鼓舞。同時,非正式支持對貧困生的鼓舞更容易切入,更容易以情育人,以情動人。只要正式與非正式這兩種支持都能很好發(fā)揮作用,高校貧困生問題就會得到緩解,甚至得以解決。
【參考文獻】
[1]丁一芩.英國高校貧困生資助特點[J].環(huán)球焦點,2015(2)
[2]廣西吹響精準扶貧攻堅沖鋒號確保2020年實現(xiàn)全面小康[EB/OL].(2015-10-13)[2016-05-01].http://news.gxnews.com.cn/staticpages/20151013/newgx561c3400-13717958.shtml.
[3]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扶貧開發(fā)辦公室.精準識別貧困戶貧困村實施方案[Z]. 2015-10
[4]教育部:2015年高招增加農村學生上重點高校人數(shù)[EB/OL].(2015-02-26)[2016-05-01].http://www.gaokao.com/e/20150226/54ee76cc7b330.shtml
[5]廣西馬山違規(guī)認定3000名扶貧對象多人有車有房[EB/OL].(2015-10-14)[2016-05-01].http://gb.cri.cn/42071/2015/10/14/3245s5131459_4.htm?auto=2
[6]何丹,孟祥龍,董偉英.國外高校貧困生資助模式及啟示[J].遼寧教育研究,2007(6)
[7]季楓.高校貧困生資助模式創(chuàng)新探析[J].江蘇經貿職業(yè)技術學院報,2010(1)
[8]教育數(shù)據(jù):貧困資助讓每個孩子都成才[EB/OL].(2015-12-10)[2016-05-01].http://edu.people.com.cn/n/2015/1210/c1053-27911026.html
[9]趙炳起.高校貧困生認定機制——優(yōu)化與重構[J].教育財會研究,2006(4)
【作者簡介】植子倫(1986— ),女,廣西賀州人,碩士,廣西師范學院輔導員。
(責編 王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