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騰王梅琳(.華東師范大學,上海004;.中共重慶市委黨校,重慶40004)
?
從儒家思想的傳播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
王騰1王梅琳2
(1.華東師范大學,上海200241;2.中共重慶市委黨校,重慶400041)
摘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是當前的熱點問題。儒家思想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共通性,它們本質上都是主流意識形態,承擔著引領社會思潮的重任,同時擁有塑造國家認同的功能。從共通性出發,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問題上,我們可以借鑒儒家思想傳播的經驗,采取自上而下的路徑——與政治權力結盟、與教育制度聯姻、與政治權威關聯,和自下而上的路徑——代際普及機制、情感滲透機制、基層擴展機制,以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關鍵詞:儒家思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國家認同;意識形態;社會思潮
歡迎按以下方式引用:王騰,王梅琳.從儒家思想的傳播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J].克拉瑪依學刊,2016 (1):60-64.
在全球化、市場化、網絡化背景下,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理論與現實問題。這一問題的解決,沒有既定的模式,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其策略的有效性直接影響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能否內化于人們的心靈、外化于人們的行動并固化為人們的習慣。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曾指出:“就中國人來說,幾千年來,比世界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幾億民眾,從政治文化上團結起來,他們顯示出這種在政治、文化上統一的本領,具有無與倫比的成功經驗。這種統一正是今天世界的絕對要求。”[1]283-284因此,借鑒我國傳統儒家思想的傳播經驗,探討當代中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塑造的思維、方法與路徑,可能是一種較為可行的策略。
(一)共同的本質:主流意識形態
主流意識形態是一定社會中所有成員共同具有的思想、信仰、價值等,是社會中占統治地位的社會意識形式。
儒家思想是傳統中國的主流意識形態,在社會精神領域發揮著主導性作用。它是確保封建社會系統得以運轉、社會秩序得以維護的基本精神依托,表達著被統治者對統治者心理上的認同。儒家思想成功地充當了主流意識形態的角色,這使它不僅成為封建王朝的指導思想,而且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浸潤到普通民眾的生活中,內化為人們的價值準則。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的主流意識形態。首先,“當代中國價值觀念,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價值觀念,代表了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2]7。因此,作為我國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精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奠定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和制度的道義基礎,表達了對社會主義國家政治生活的基本看法和價值界定,構成了國家合法性的依據。其次,作為我國社會經濟形態中人們利益的觀念表達,它凝聚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理論成果和實踐經驗,表達了對社會主義國家經濟生活的基本認知和利益界定。
(二)共同的任務:引領社會思潮
社會思潮作為一種流行的思想傾向,對人們的思想觀念和思維方式具有一定影響。任何社會如果放棄了對社會思潮的主流引領,那么很可能出現意識形態的“失語癥”。
在傳統中國,儒家思想雖享有“一元獨尊”的地位,但也經常面臨各種非主流思想流派的影響。例如,在儒家思想發展過程中,它曾面臨與道教和佛教爭鳴、整合社會思潮能力弱化的境況。儒家思想在此背景下,兼取諸學之長,引進道家和佛家思辨體系,發展出儒家思想的新體系——宋明理學,從而實現了對其他文化的引領和整合,成就了一元多樣的儒家思想體系。
當今中國正處于“多元信息交匯,多方位價值取向交叉,多意識形態并存,多元文化共生,傳媒多向發展”[3]34的時代,各種社會思潮在思想輿論陣地爭奪話語權,以影響社情、民情和輿情。習近平指出:“我國是一個有著13億多人口、56個民族的大國,確立反映全國各族人民共同認同的價值觀‘最大公約數’,使全體人民同心同德、團結奮進,關乎國家前途命運,關乎人民幸福安康。”[4]93因此,作為我國現階段凝聚共識的“最大公約數”,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能夠“在多元中立主導,在多樣中謀共識,在多變中定方向”[5]15,以引領社會思潮。
(三)共同的功能:塑造國家認同
國家建立在人們認同的基礎上,國家認同確立起了民眾對國家牢固的政治想象,確保了國家存在與發展的穩固心理基礎。那么如何塑造國家認同?實踐表明,主流意識形態在國家認同塑造上發揮著重要作用。
對儒家思想而言,一方面,它以“君權神授”為封建國家做辯護。封建國家被認為是受命而王,擔負著天下一統的重任。這種賦予國家超驗存在的做法,提高了民眾對國家的認同與崇尚。另一方面,它通過血緣認同將家、國、個人三者聯系在一起。儒家思想認為天下一家、同出一源。這種賦予國家現實存在的做法,確保了國家認同的個人與社會基礎。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塑造國家認同功能的途徑則包括:第一,它致力于增強我們制度的吸引力,提高民眾對國家制度的認同。社會主義制度代表了人民群眾最廣泛的利益,反映了人們達成的制度共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彰顯了我們制度的優越性,從而為制度的有效運作贏得了人們的認同和支持。第二,它致力于增強我們文化的吸引力,提高民眾對國家精神的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承載了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追求,表達了民族文化自信,增強了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從而增強了國家認同。
儒家思想作為傳統中國主流意識形態,在發展、傳承中形成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兩條傳播路徑,有效地引領了社會思潮,塑造了國家認同。從儒家思想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共通性出發,儒家思想的成功之處值得我們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和踐行中加以借鑒。當然,正如恩格斯指出的“人的思維的最本質的和最切近的基礎,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變化,而不僅僅是自然界本身”[6]392,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階級本質、制度架構和風情民俗等諸多方面,都與傳統中國不可同日而語,人們的價值觀念更是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因此,在借鑒傳統儒家思想經驗的過程中,我們必須對二者的差異加以甄別,不可對其盲目照搬。
(一)自上而下的傳播路徑
1.與政治權力結盟
在儒家思想的發展過程中,向權力靠攏是其傳播的有效策略。傳統中國一元化的政治結構決定了一元化的價值觀念成為統治者的必然訴求。為此,儒家思想以“獨尊儒術”為契機,在“建設一個擁有天然合理性的終極依據、涵蓋一切的理論框架、解釋現象的知識系統以及切合當時并可供操作的政治策略在內的龐大體系”[7]258之后,獲得了官方實踐,取得了權威地位,成為統一各種思想、衡量各種事物的標準,在傳播體制上實現了“一元獨尊”。
從儒家思想傳播的基本經驗來看,主流價值觀要獲得最廣泛的認同并保持穩定性與持續性,國家的支持和推廣是其中的關鍵因素。因此,一方面,作為包含民族稟賦及當代中國精神價值信息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本身應該加強對社會實踐的理論建構力和對當前社會問題的理論解釋力,并時時反思理論體系與社會發展二者的契合性;另一方面,國家的政策制度、法律法規和社會治理都必須很好地體現核心價值觀的要求,以確保核心價值觀的主流地位。需要指出的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存在的現實語境是多元化的社會價值觀念體系或群落,而多元文化存在的必然性意味著建構一元化價值觀企圖的破產。因此,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建構必須在尊重多元文化的基礎上區別對待異質價值觀,唯此主流價值觀的地位才能得到彰顯和維護。
2.與教育制度聯姻
儒家思想能夠成為傳統中國的主流意識形態,與其制度設計是分不開的。在儒家思想觀念和經典的傳播中,最核心的設計莫過于科舉制。科舉制以儒家思想經典作為考試的中心內容,以儒家思想理念作為選官用人的基本標準,搭建了儒家思想與教育、選官制度的橋梁。因此,科舉制極大地促進了人們對儒家思想的關注,使儒家思想從外在的強加轉化為內在的自覺,最終促進了儒家思想的傳播。
儒家思想與科舉制度聯姻的經驗啟示我們:“任何社會的核心價值觀都不可能自發地形成并發揮作用,它必須依托一定的制度基礎才能切實發揮道德教化、凝聚人心、穩定社會的效能。”[8]17因此,唯有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制度規范建設的全過程,即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和要求滲透和體現到制度設計、政策法規制定和社會管理之中,才能確保人們在理性自覺的基礎上發揮其價值判斷力和主觀能動性。在制度設計中,尤其要注重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國民教育當中,因為“教育,尤其是健全的教育,能夠為某種普遍價值理念和倫理規范的主體內化提供并建立較為廣泛具體而持續有效的傳播方式、解釋資源、知識和智力支持、接受機制”[9]124。
3.與政治權威關聯
在儒家思想看來,最理想的傳播方式是身教而非言傳,正所謂“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10]187-188可見,儒家思想推崇的是人們自然而然地接受并轉化為自發行為的傳播方式。而且,儒家思想首先強調統治者身體力行,因為“從道德認知發展來看,道德的內化……是由‘外’向‘內’的同化依賴外部規范的結構重組以及同化這些規范的自我的結構重組”[11]104。其實質是借助于政治權威的力量來傳播核心價值觀。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與踐行同樣需要借助政治權威的力量,發揮政府的示范作用。誠如霍爾巴赫所言:“再沒有什么東西能夠像政府那樣,對人民的風俗習慣產生如此直接的影響。”[12]330道格拉斯和瓦克斯勒也指出:“政府是一個感染力極強的以身示教的教師,不論教好教壞,它總是以自己的楷模行為教育整個民族。”[13]387-388在公權行使過程中,它自身的道德品質是社會道德建構的核心,所謂“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14]2461是也。政府核心價值觀的樹立和政府履行核心價值觀的德行具有廣泛的社會示范效應與影響力,對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無疑具有顯著意義。
(二)自下而上的傳播路徑
1.代際普及機制
社會層面的私學教育,尤其是童蒙教育是儒家思想實踐與養成的重要一環。童蒙教育重點在于道德規范的養成和行為習慣的訓練。它的特點是富于形象性,形式是生動的故事和易于吟誦的詩歌。童蒙教育的特點和形式使兒童初步形成了與儒家思想這一主流意識形態相適應的情感和價值取向,并在日后的生活中積淀為做人處世的價值內核,形成符合儒家禮儀的人格。可見,童蒙教育是儒家思想在民間廣泛傳播與代際普及的重要機制。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滲透到社會領域也需要學習儒家思想傳播的代際普及機制,使自身融入童蒙教育的過程中。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我力求做到使每一個孩子在其童年時代的思想意識之中,都能確立對我們的祖國、人民那種道德上神圣的東西的信仰,而且這種信仰是牢不可破的、毫不動搖的、堅定不移的。”[15]197可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和踐行唯有從娃娃抓起,才能抓住未來、管住長遠。我們要依據兒童的身心特點和成長規律,運用通俗易懂的卡通動畫、識字讀物等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嵌入兒童的心靈中,為其傳播打下基礎。
2.情感滲透機制
儒家思想以把個體消融于家國為設計理念,形成了家國同構的同心圓結構。因此,家庭在儒家思想的傳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中國古代非常重視家庭教育,認為家庭是孩子接受道德教化的第一個場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的作用不容小覷。“如果說,學校的教育是道德教育的主體,那么家庭教育則是學校道德教育的奠基者。”[16]282在少年兒童心性未定的時候,父母對其進行儒家倫理道德和立身處世規約的教育,無疑可以潛移默化地影響兒童,這就使儒家思想滲透到社會生活最基本的環節。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想達到理想的傳播效果,也必須重視家庭教育。唯有家長身體力行地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孩子才能對其產生情感認同。如果缺乏情感的內驅力,外在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無法進入孩子的世界的。雖然與傳統社會相比,當今社會家庭的重要性有所下降,但家庭教育的作用仍不容小覷。
3.基層擴展機制
在傳統中國,儒家思想十分注重對基層鄉里的滲透,其中鄉規民約是儒家思想的典型制度表現。作為社會成員制定的共同行為規范,鄉規民約得到了鄉民普遍遵守。通過鄉規民約,儒家思想逐步介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并且內化為所有社會成員的文化精神和民族心態,外化為人們的生活方式,基層鄉里由此成為儒家思想傳播與普及的重要場域。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也應重視基層傳播。一方面要加大對基層干部的教育培訓,使他們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播種機。須知“積極健康向上的思想和精神在人們心里播下種子,就能生根、開花、結果,就能轉化為崇德向善的實際行動”[17]21。另一方面要在鄉規民約中彰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鄉規民約相結合,使個體能夠在日常生活中受到反復教化,才能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由觀念性的事物轉變為慣常的文化現象,并進一步成為人們日常工作生活的內在需求。
“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更好地創新和發展。”[17]22儒家思想傳播的成功經驗,為我們培養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了不竭之源。從儒家思想傳播經驗中汲取營養,無疑會“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地生根、枝繁葉茂,像空氣一樣無所不在、無時不有”[18],最終“形成知而信、信而行、行而成的銜接遞進、互動共進的良好局面”[19]12。
參考文獻:
[1][日]池田大作,[英]阿·湯因比.展望21世紀——湯因比與池田大作對話錄[M].茍春生,等,譯,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85.
[2]習近平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十八大以來重要論述選編[J].黨建,2014(4).
[3]葉啟績.全球化背景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價值研究[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5.
[4]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北京:學習出版社,2014.
[5]戴木才.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4(2).
[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葛兆光.中國思想史(第1卷)[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8.
[8]羅會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制度之維[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2).
[9]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0]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0.
[11][美]L·科爾伯格.道德發展心理學:道德階段的本質與確證[M].郭本禹,等,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12][法]霍爾巴赫.自然政治論[M].陳太先,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4.
[13][美]杰克·道格拉斯,[美]賈西蘭斯·C·瓦格斯勒.越軌社會學概論[M].張寧,譯.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
[14]何宴集解,邢疏.論語注疏[A]//阮元.十三經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15]蔡汀,等,編.蘇霍姆林斯基選集(第2卷)[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16]李建華.和諧社會之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
[17]劉云山.著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J].黨建,2014(2).
[18]劉奇葆.在全社會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N].人民日報,2014-03-05(6).
[19]艾文禮.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做到“知、信、行、成”[J].紅旗文稿,2014(7).
作者簡介:王騰,華東師范大學碩士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王梅琳,中共重慶市委黨校碩士生,研究方向:政治學基礎理論與方法。
收稿日期:2015-09-21
中圖分類號:D616
文獻標識碼:A
DOI:10.13677/j.cnki.cn65-1285/c.2016.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