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琳
摘 要: 當前大學英語四級聽力題型改革背景下,大學英語聽力教學應作出相應調整。針對大學英語聽力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提出建議,教師應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培養學生良好的聽力習慣,幫助學生掌握一定的聽力答題技巧;學生應充分發揮主體能動性,克服負面因素的影響,提高聽力理解能力。
關鍵詞: 大學英語聽力教學 教學現狀 影響因素 聽力策略
一、引言
聽力是一項重要的語言技能,也是衡量學習者交際能力的重要尺度。聽力對大多數中國的英語學習者來說是重點中的難點。從歷年的全國大學英語四級考試可以看出,我國非英語專業學生的英語聽力理解水平普遍較低;而2016年的四級聽力取消了相對容易得分的短對話,改為短篇新聞聽力。新聞確實對于廣大非英語專業學生來說有特殊的難度,平時本來接觸的就少,再加上不熟悉新聞報道的敘事風格,更是容易讓人手足無措,無怪乎有學生直言要放棄該部分得分。大學英語四級連續幾年大刀闊斧的改革體現了教育部對大學生的聽說水平的重視,改革是為了適應新的形勢下社會對大學生英語聽力能力需求的變化。《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明確指出,“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要求學生能聽懂英語授課,能聽懂日常英語談話和一般性題材講座,能基本聽懂慢速英語節目,語速為每分鐘130詞左右,能掌握其中心大意、抓住要點,能運用基本的聽力技巧幫助理解。在此改革背景下,各大高校勢必要將聽力教學作為教學重點之一。但如何改變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的聽力能力,是讓英語教師苦惱的教學難點之一。
二、現狀和問題分析
當前大學英語聽力教學似乎跟不上考試改革的步伐,聽力課時量相對很少,就筆者所在的學校來說,兩周才有一次聽力課;班級規模過大,學生不感興趣,學習主動性差,師生間及學生間的互動少,教學設備落后。學生對單一的聽錄音回答教師提問的傳統聽力教學模式感到厭倦,普遍覺得收獲不大,這種反復聽而后回答問題的模式讓課堂氣氛沉悶,學生容易走神,心不在焉。有時聽力訓練題型單一,教師在聽力教學中過于強調語言本身和聽力題的完成,過度關注學生的聽力結果,學生只是被動地聽錄音,常常不能深層理解全文,容易覺得乏味和疲勞,甚至不知道該以一種集中緊張的狀態投入聽力訓練。學生的聽力時間少,沒有很好的語言學習環境。總之,目前大學英語聽力教學還是停留在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單純傳授語言知識和技能”的層面。如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學習主動性,轉變這一傳統模式,是廣大教師亟待解決的問題。
聽力教學是培養學生英語交際能力的重要途徑。聽力是語言學習者需掌握的一項重要技能,也是進行有效交流的基礎(鄧巧玲,2015:59)。聽力考試是對考生英語實際英語能力的測試,考查的項目除了基本的詞匯儲備量、語法、句型外,還包括邏輯分析判斷能力、一般人文知識,甚至包括速記等技能。聽力考試不同于其他語言考試項目,需要學生在極短的時間內集中精神全神貫注地完成聽—理解—解題這一復雜過程。聽力理解是一個將所聽材料與已有知識建立聯系、獲取新信息的復雜認知過程。以新題型中的新聞聽力為例,學生覺得最大的難點應該是對材料不熟悉,包括對新聞中常用的詞匯不熟悉。盡管語篇意義絕非其所包含詞匯意義的簡單相加,但多數情況下,關鍵詞匯的理解是聽力理解的重要基礎。學生對詞匯的陌生感會導致心態緊張,影響答題效果。學生在聽材料時因過度緊張而產生急焦慮的負面情緒。這勢必造成學生聽力反應能力下降,甚至導致本來能聽懂的內容也聽不懂,越聽不懂越著急,如此惡性循環,必然影響聽力效果。
三、應對策略
以上提到的各類問題,有教師層面的,也有學生層面的。要提高聽力能力,自然要求教師和學生都做出相應的努力。對教師來說,單一枯燥的聽力教學材料難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所以教學材料應盡量多樣化,可以針對新的四級題型,訓練材料做到多樣化。另外,教師要根據每個學生的不同水平盡量做到因材施教,對不同聽力水平的學生可以提出不同的教學要求,設計不同難度的題目,減少學生的挫敗感,增強他們的自信心,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教師在課堂上要營造相對輕松的學習氣氛,可以在初期課程設計中減少提問的頻率。聽力教學是一個教師引導學生進行信息輸入、信息分析和加工,以及信息輸出的綜合性的復雜過程。和其他英語能力的培養相同,聽力教學也要求課堂互動活動,這能夠幫助學生不斷調整語言輸出、會話結構和信息內容,增加可理解性輸入,產出大量的可理解性的語言輸出,從而不斷提高其話語輸入與輸出的質量,促進語言的進一步理解,促使其更加流利和準確地使用語言,進而培養語言交際能力。教師在聽力過程中引導學生抓重點,不必糾結在每個詞尤其是不認識的詞上。聽完后結合材料對學生進行其他語言技能訓練,比如教師可以針對學生剛剛聽到的新的詞匯和表達方式,讓學生利用新詞匯新表達做一些對話練習,鍛煉他們使用語言的能力,加深理解和記憶、領悟。在聽力開始之前,聽前準備很重要。聽前準備主要涉及對聽力任務的了解與對聽力內容的預測,而詞匯猜測主要針對聽力過程中的詞匯理解。教師應鼓勵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學生可以在寬松、熟悉的學習環境中互幫互助,探討問題,這種相對輕松的環境有助于降低他們的焦慮情緒。
從學生層面來說,要提高聽力理解能力,相應的訓練是少不了的。針對大學英語四級新題型新聞聽力,首先要了解新聞聽力的特點。新聞聽力不同于其他聽力材料,重點信息集中在新聞的開頭,即第一句話,相當于文章的主題句。這第一句話非常重要,理解了第一句,有助于學生猜測并且快速掌握新聞的全部內容。新聞報道使用的詞匯量很大,但很多詞匯重復性高。因此,對于這些新聞中容易出現的高頻詞匯要注意收集積累。我們都會有這樣的體會:如果事先正好了解新聞的內容和背景知識,聽的時候就會感覺文章的難度大大降低,這是因為我們在聽的過程中可以很好地利用預先學過的內容對文章進行合理預構和推測,從而降低聽的壓力和困難。因此,學生應該平時多看新聞,多讀報紙,熟悉新聞的表達方式,多了解一些國際、國內多熱門話題和有爭議的問題,多多積累背景知識,這樣在做新聞聽力理解題時更容易聽懂新聞內容。
學生還要學會利用短時記憶和速記能力,聽力過程中要發揮眼手腦并用的能力。在英語聽力教學過程中,筆者發現很多學生中聽力過程中過于輕松,如果讓他們重復所聽的內容,那么很多都答不出來。這就要求學生學會調用短時記憶能力和速記能力,學會記錄關鍵信息。在聽力材料播放期間,應做到聽記兼顧,可以用自己看得懂的符號來記錄一些信息,但是要以聽為主,千萬不要因為記錄前面的信息而漏聽后面的信息。學生還應學會放棄,在聽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一些自己不熟悉不認識的詞匯或表達,切不可一味死摳不會的字眼,導致該聽的內容沒聽懂,一定要眼腦跟著聽力材料走,不要過于糾結個別詞匯。
四、結語
聽力理解能力不是一朝一夕能突飛猛進的,這是一個長期的、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學生和教師共同努力。在聽力教學中,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的難點,盡量排除影響學生聽力理解的負面因素,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應了解自己的薄弱點,有針對性地進行訓練,充分發揮能動性。長此以往,必能使聽力理解能力有極大的提高。
參考文獻:
[1]Borg S.Teacher Cognition and Language Education[M].London:Continuum,2006.
[2]鄧巧玲.中國非英語專業學生聽力元認知意識、聽力焦慮和聽力水平的相關性研究[J].外語教學,2015,(5):59-64.
[3]方嵐.近十年中外外語聽力研究比較[J].現代外語,2010,(3):305-313.
[4]王瑞昀.聽力理解的認知與聽力課教學[J].外語電化教學,2004(1):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