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曉蕾
摘 要: 生活中到處有數學,到處存在數學思想,要讓學生認識到數學是生活的一部分,養成應用數學知識的習慣。從課堂教學開始生活化,定格課堂美好瞬間。
關鍵詞: 生活化教育 陶行知 小學數學 課堂教學
作為青年教師,經過短短幾年的數學教學生活,我深深地體會到:直白地提出問題,不如通過情境導入的問題更能吸引學生的眼球,且貼近學生日常生活或經驗的問題,更能引起學生的共鳴。愛因斯坦說:“教育應當使提供的東西讓學生作為一種寶貴的禮物領受,而不是作為一種艱苦的任務要他去負擔。”現在的教學生活中,“生活化”的數學問題就是學生樂于接受的“寶貴的禮物”。
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就是呈現給學生多種多樣的生活情境,拉近書本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距離,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借助學生的生活體驗,凸顯數學課堂教學的實踐性、現實性和開放性,使學生在課堂上學習的知識技能在生活中可以應用,并達到創造性運用這一高度。那么,如何鍛造生活化課堂,定格課堂瞬間的美呢?
一、提煉數學內容,使之生活化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關注教學內容的現實性和應用性。巧妙地從生活中選取那些與教學有關的、具體又形象的例子,并將其提煉為教學的素材。這樣的過程能使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達到熟能生巧、舉一反三的效果。
二、優化教學過程,使之生活化
(一)教學設計“生活化”
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習內容和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貼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越高。因此,將數學問題設計得生活化,可以讓學生聯想起已有的生活經驗,激發親自體驗的興趣,更有利于學生體會到生活中數學是無處不在的,從而進一步培養學生初步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例如教學蘇教版一年級下冊《認識人民幣》單元,《小小商店》這一內容時,創設小朋友到商店購物的情境,根據教材和班內具體情況,將學生分組后,組織學生模擬購物。如買1元筆記本時,可以用哪些方法付?有學生會用10個1角,有學生用1元,從而體會到10角就是1元,并在數出10角的過程中,抽象出1元=10角。
(二)課前預習“生活化”
陶行知先生認為:“生活化教育就是教學做合一。”“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課前預習應該是數學課堂教學做合一的開始。“行”是知識的來源,是數學知識探究這一“行”的根本。因此,可以在教學某個數學知識之前,讓學生學會“生活化”預習,喚起他們學習數學的需要。蘇教版二年級上冊《認識厘米》一課,學生的課前預習就要喚起對長度、對距離的感知,在預習過程中想到借助工具測量,從而認識較常見的長度單位厘米。蘇教版三年級下冊《簡單的小數加減法》一課,學生的課前預習就是去超市觀察物品的價牌,搜集一些家用的繳費清單,喚起對小數的記憶,領會計算需要。
(三)新授導入“生活化”
數學知識不是平白無故存在的,而是在一個個事例中產生的。稍一動腦就會發現,每個數學問題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它的原形。在數學課堂上就要創設一些貼近生活實際的情境,調動已有的生活經驗,激發他們思考,積極投入解題過程中。
如學習《相遇問題》時,教師邀請學生上臺表演“相遇”的內容,對話中有兩人行走的速度。學生畫圖整理的時候,會主動借鑒情景圖的樣子,把人物、道路、房屋的圖形改成簡單的符號。把小明和小芳各按自己的速度步行4分后相遇這些數學信息細致地表達在圖上。這道例題圖文呈現時,把數學信息都安排在最適當位置上,清楚顯示小明和小芳兩家之間的距離,包括小明家到學校的距離和小芳家到學校的距離,這兩段距離分別是兩人按自己的速度步行4分鐘的路程。學生很容易依據這樣的線索進行列表整理,得出結果。
(四)鞏固練習“生活化”
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曾說:“人們對數學產生枯燥無味、神秘難懂的印象,原因之一是數學教學脫離實際。”一直有這樣的感觸,教授新知識點后,對于那些套用公式、運用算理的習題,大部分學生表現出“一臉無趣、小case、毫無壓力”。其實,現在數學教材中的一些應用題,有的是創設的情境,有的數據已經老化,跟生活現實比較遠,對學生學習、鞏固等造成一定的影響,更有甚者對事物及數據的真實性產生錯誤的判斷。所以如何提高學生對鞏固練習的積極性,提高練習效率,是數學老師面臨的一個難點。
把練習題盡量與學生生活實際相結合,使學生感受到現在不僅是在做練習,而是在解決一些與生活密切相關的事情,這樣學生自然會興趣盎然、集中精力完成。
比如:蘇教版一年級下冊《認識人民幣》單元,想想做做練習中,出現2角的橡皮、1角的火柴、1元的書本、6元的籃球這些數據,與學生生活經驗產生沖突。教師應當對這種沖突及時引導。
(五)評價方式“生活化”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評價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學生的數學學習歷程,激勵學生的學習和改進教師的教學,應建立評價目標多元、評價方法多樣的評價體系……”如單一的“通過你的思考,回答真棒”遠遠不如“開動你的小腦筋,用觀察、比一比、分一分等方法,你的想法和做法值得大家學習”更能感染學生,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所以生活化的評價應該評出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評價出他們在數學活動中表現出來的興趣、意志等。
三、實現生活化、數學化的完美結合,定格美好瞬間
學生的數學活動是從日常現象的觀察、體會開始的,學生的數學學習實際上就是在他們的生活經驗與數學學科之間構建起一座橋梁。從生活經驗出發,學生通過不斷嘗試、探索和反思,達到“生活經驗”的“數學化”,使學生認識到數學知識源于普通的社會生活常識,數學是解決日常生活和生產過程中問題的主要工具。感受到生活美,體會到數學美。熟練運用數學知識,反過來生活才會充實。美的瞬間在數學課堂,也在生活大課堂。
以“生活”為課堂之眼,我們可以看到課堂上的各個美好瞬間,必然能將定格住的美好瞬間回歸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