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阿娜爾
摘要:目前,我國中小學課程結構與類型存在許多問題,對學生的學習、思想以及行為習慣等方面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影響并產生阻礙。因此,本文對我國中小學課程結構與類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初步分析,并對其改革內容和效果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中小學;課程結構;改革
在中小學課程中,課程類型與結構決定了學生素質與習慣的養成。因此,對中小學課程結構與類型的調整,不僅可以保證課程實施活動順利開展,也可以使中小學生的個人素質得到較大提高。
一、我國中小學課程結構與類型存在的問題
(一)課程結構與類型過于單一
從我國中小學課程結構的安排上來看,多數學校對于選修課、實踐課以及活動課的安排較少,重視程度較低。這在一定的程度上會對中小學生的學習產生一定的誤解,使他們習慣性的認為只有考試需要的東西才有學的必要,考試不需要的就可以不用學。因此,許多中小學生存在著較為嚴重的偏科現象,理論知識強、動手能力弱等問題,對學生未來的發展十分不利。因此,急需對現行的課程結構與類型進行改革,注重課程結構的多樣化,在豐富課程類型的情況下,加強各種課程要素之間的聯系,對其進行優化組合。與此同時,要充分注意到不同地區間存在的差異,加強各學科之間的聯系,促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實現全面發展。
(二)科目種類繁多
我國中小學課程安排中,過于繁雜的科目和教學內容,不僅耽誤了學生學習的時間,而且這種內容相似的課程安排,也導致教學課時出現緊張狀況。除此之外,課程內容劃分過于細致,也是中小學課程結構中的主要問題之一。為了使學生能夠更好的理解課本中關于知識點的相關介紹,部分課程在安排上劃分過于細致,割裂了前后知識點之間的聯系,使學生的學習缺乏整體性,前后所學知識點也無法進行充分結合。
(三)課程內容不利與學生個性發展
在中小學傳統的教學理念中,教師主要以灌輸式的教學方法為主,要求學生對相關知識點以及采分點進行死記硬背,以求在考試中獲得更高的分數。這種知識傳授模式極大程度上束縛了學生的思維,造成了學生思維模式的局限化,缺乏創造力與想象力,對于學生個性的發揮以及潛力的發展是極為不利的。
二、課程結構與類型改革后產生的變化
(一)綜合性
1.設置綜合性課程。在中小學的課程結構中,所謂的綜合性課程,就是采用科學、合理的方法,將相關的課程進行合并,將教學內容或目的相似的課程進行合并。綜合性課程的教學目的在于整合我國中小學課程現有的課程資源,調整教學內容,解決了傳統教學模式中授課時間不均勻的問題。
2.學科教學綜合化。學科教學綜合化,主要強調教學與學生經驗、社區生活之間的聯系。通常上來看,小學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比較強,好奇心也比較重,比較擅長于發現生活中的新鮮事物與新變化,產生的疑問相對較多。因此,小學階段的教學目標,便在于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中發現問題。
3.設置學科綜合性學習活動。開展學科綜合性學習活動,重視提高學生的學習實踐經驗,將學生的學習與社會生活緊密的結合在一起,促使學生使用課程中所學會的理論知識去發現生活、感悟生活、探索生活,可以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養成結合生活思考,走出生活探究的習慣。
(二)選擇性
我國中小學課程結構的調整,并不是一項簡單的工作。在調整的過程中,不僅要明確課程結構改革的方向,使其在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還要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釋放。由于我國國土面積廣大,南北方、東西方無論是在語言還是文化背景方面,都存在著一定不同和差異。所以,在中小學課程結構的調整中,各個地方學校,要根據學校自身的宗旨以及不同地方存在的差異,結合實際情況,對中小學課程結構與類型進行改革,改變傳統課程對我國中小學課程的壟斷現象。
(三)均衡性
課程結構的均衡性就是指通過科學、合理的調整,使學校課程體系中各類課程類型、具體科目以及課程內容能夠始終保持恰當合理的比重。在中小學課程的安排中,相應的科目與課程的安排,應該體現出一定的協調與人文性的色彩。但是,課程結構中強調的均衡,并不是要求我們沒有主次,而是要求我們在課程結構改革中,既要體現出兩點論的基本要求,又要強調重點論的重要性。既要體現出課程結構在分配時的均衡性,又要使各科之間可以保持適當的比例關系。與此同時,還要加強中小學課程結構中,各個科目之間的相互協調,引導學生自主的對每門科目的特性進行摸索,不僅使中小學生在課堂學習中充實了自己,還使學生的全方位功能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三、總結
綜上所述,綜合性、均衡性與選擇性,是我國中小學教育課程改革的基礎,也是未來發展的方向,而且三者之間始終保持著密切的聯系。為了實現中小學課程結構與類型的改革與創新,合理的調整課程結構與類型,實現課程的可持續性發展。
參考文獻:
[1] 張蓉.均衡性:世界基礎教育課程結構改革的趨勢[J].外國中小學教育,2011(01).
[2] 賴俊明.新課程改革背景下中小學教師專業化的現狀與發展研究[J].新課程研究:教師教育,2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