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秀美
摘要:在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除了讓學生掌握重要知識內容,同時要重視對學生素質的培養,其中德育教育便是重要組成部分。高中語文是學生高中學習階段最重要的學科。語文學科的特性,以及高中語文課程設置的特點,使得高中語文成了對學生進行德育教學的重要陣地,因此本文結合新課標中關于高中語文教學的新要求,對如何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進行了論述。
關鍵詞:高中語文;德育滲透;教學對策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6)11-0068-01
語文教學中,堅持文道結合的原則,讓學生獲得思想品德教育能更具體、形象。語文教學內容是言語作品,思想內容決定語文形式,語文形式表現思想內容,德育因素常寄寓于描述的故事情節、刻畫的人物形象、揭示的客觀事實等具體的藝術性、形象性的文學內容之中,很少直接顯露出來。所以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經常通過介紹寫作背景,指導朗讀,引導學生欣賞,歸納總結等方式,讓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文學作品中概括提煉中心論點,文章主旨等,既是對文學作品形式的解構,也是德育的直接落實。
1.正確把握德育教育與語文教學的關系
"文因道存,道以文顯",語文教學內容是言語作品,在言語作品中,思想內容決定語文形式,語文形式表現思想內容,文和道密不可分。德育因素在學科中很少是顯露的、直接的,往往借助于文學形式間接地表現出來。德育因素寄寓于描述的故事情節、刻畫的人物形象、揭示的客觀事實等具體的藝術性、形象性的文學內容之中。就教學內容文體而言,語文教材的三大常用文體中,記敘文、議論文及說明文都具有思想性,都能在德育方面發揮影響。并且語文作為表情達意的信息載體,它又是涉及到思想感情的一切領域的,負載著一定社會理想、政治信念、階級觀點、人生哲學、道德情操等等或多或少、或明或暗的德育成份,并且語文教學的聽、說、讀、寫訓練中也包含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歷史觀的教育。
2.情感教學法,激發學生興趣
情感法要求教師感情投入。前代教育家說:"情感者,文學之靈魂。"作者賦予作品的情感,這是基礎,然后才能以情動人。讓自己與作品中的情發生共鳴,然后將情物化,形成語言。關鍵在于教師準確地把握住作品中的情,將情的信息釋放,去感染學生,激起學生的感情投入,從而使學生的思想品格得到升華。在語文課堂上,教師要巧妙利用教學語言,激發興趣,陶治情感。法國作家巴比塞·昂利說過:"宣傳最崇高的理想,如若得不到通往這個理想的正確道路,也是無濟于事的。"要充分發揮語文課的德育功能,教師要巧妙利用好各種教學語言,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陶治情感的目的。這些教學語言包括導語、過渡語、點拔語、結束語、教師范讀等。現以導語和教師范讀為例,說說它們重要作用。在語文教學中,一個好的導語,特別是生動、形象、富有誘惑力的導語,能撥動學生的心弦,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興趣和探索熱情。別林斯基說過:"感性是先于知識的,誰沒有道德的感情,誰就不懂得道德。"語文教材向我們展示了豐富多彩的情感世界,只要我們的教學語言運用得當,必能使學生移位入情,達到教育的目的。
3.在課堂教學中有針對性地進行德育滲透
課堂教學是進行德育的主要場所,它以教材為本,教材中有極其豐富的德育內容,諸如愛國主義、艱苦奮斗、民族自豪感等。在課堂教學中應實施德育與智育的統一,不能離開語文訓練去進行德育,更不能讓語文訓練從屬于德育。同時,進行德育滲透要結合學生的具體特征。現在的學生在正確對待人生和刻苦自律、熱愛勞動、服務集體、勇于奉獻等方面,都比較欠缺,他們看問題往往偏重于表面而忽略了本質。例如講讀課文,應使學生學好語言文字,了解字、詞、句的含義,在領會文章思想內容的基礎上,受到思想教育,把德育滲透到語言文字的講析中,從而使學生獲得更真實深刻的體會。在講解《師說》這一課時,我讓學生反復理解"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者也",讓學生理解教師的含義,體會到自己作為一名中師學生應具備的專業素質和職業素質,為以后走上工作崗位打下思想基礎。這就是語文德育與智育統一在教學過程中,說明語文學科的德育要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來進行,要通過形象感染、感情陶冶和潛移默化的作用來培養高尚的情操,提高思想覺悟和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這種具有針對性的德育滲透,對學生思想素質的培養和提高遠遠超出了課文語言文字本身。
4.在高中德育教學中,使學生在表演中通過自己的活動受到教育
在高中語文教材中精選了歷代文學作品中的優秀作品,向學生們展現了一個豐富的人物長廊。因此在教學中,我通過創設情景,讓學生扮演作品中的主要角色,通過揣摩人物的性格特點和外貌特征,理解性格形成的時代背景,進而得到思想的啟迪和教育。例如在講解曹禺的《雷雨》一課時,我讓學生課下分組準備,節選課文內容,組織排練,上課時表演。表演時學生雖然多次笑場,但是因為事先的排練與理解,表演時基本都能把握人物的性格特點,并能通過分析時代背景來理解人物特殊性格產生的原因。而學生也能在這一分析中,更好的理解這一階級矛盾的本質,認清資本主義的冷酷無情,加強對社會主義的熱愛,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5.借助中學語文教材,對學生進行思想品質的教育、滲透
中學語文教材中有很多闡釋人生哲理或理性思考的文章,教師在進行語文教學時要借助這一教材優勢,引導學生正確地理解作品中所蘊含的事理、領悟作者對生活的理性思考,這樣不僅可以使學生們的靈魂得到升華,還可以使他們初步具有辨別美丑、分清是非的能力,從而培養正確的人生觀和科學的世界觀,達到德育教育的目的。如教師在教授北宋文學家蘇軾的《石鐘山記》這篇散文時,可讓學生明確:作者借"游石鐘山考察石鐘山得名的由來"一事,闡釋了"要真正地認識事物的真相,必須親自實踐、'目見耳聞'、切忌主觀臆造"的道理。再如學習當代作家劉亮程的《寒風吹徹》(見高中語文《現代散文選讀》)這篇作品時,可引導學生明確:本文通過寫一系列生命的個體被"寒風"吹徹的痛感,寫出了他們在自然災難面前的苦難、抗爭、希望等,抒寫了"人類對生命的苦難的體驗"的理性思考。所以說,對于中學語文教材中闡明事理、理性思考的文章,教師只要抓住契機、適時引導,一定能使學生和作者產生共鳴,從而達到德育參透的目的。
總之,德育教育于語文教學之中,既有利于促進語文教學,又有利于培養新時代的有用人才,更有利于教師自身素養的提高,是今后語文教學中的靈魂。
參考文獻:
[1]畢志祥.高中語文課堂有效教學模式的探究[J].學周刊B版,2010,(8)
[2]李艷玲.高中語文課堂有效教學策略初探[J].中華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2(18)
[3]龔小會.高中語文課堂有效教學策略[J].吉林畫報,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