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巖
摘 要:語文學科不但具有工具性,還具有人文性,高中語文教學要加強對學生人文素養的重視。在教學中,教師要更新教育觀念,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尊重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在閱讀文本和情境體驗中提升自身的人文素養。
關鍵詞:高中語文;人文素養;主體地位
21世紀對人才的要求是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人文素養不但包括思維能力、邏輯能力、表達能力,還包括做人的基本品質,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個性、心理素質、正確的價值觀等綜合性內容。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就要關注學生的個體發展,關愛學生的情感,重視學生的德育教育和與人相處的能力,使學生成為一個有理想,有責任心,有堅強意志,思維敏捷,有見解,會學習,心胸寬廣的人。高中是學生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階段,語文作為一門人文性學科,承擔著提高學生人文素養和文化素質的重要任務,因此高中語文教學中應注重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筆者認為,提高高中生人文素養的途徑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教師關注人文素養
首先,教師作為課堂的組織者和學習的引導者,自身對人文素養的意識和態度關系到學生人文素養的高低。教師應當提高思想認識,明確人文素養的含義及其對學生發展的重要性,并注意在教學過程中滲透人文教育。其次,教師要保持良好的心態,面臨新課程改革下的教學任務,不但要重視學生能力的提高,還要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用積極向上的健康心態影響學生,而不是懼怕新課改壓力和新問題應付了事。此外,教師要與時俱進,根據時代的發展要求,將高中語文教學內容和社會發展聯系起來,轉變思想,更新知識,創新使用各種教學手段,在挖掘教材內容的基礎上靈活運用各種教學策略豐富學生的語文課堂體驗,增加學生實踐的機會,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新課程改革下的高中語文教材更具開放性,并且注重學生情感、審美等人文品質的提高,教師應當深挖教材中的人文內涵,在語文教學中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
二、注重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
首先,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對語文的態度、興趣和對課堂活動的參與直接關系到學習效果,關系到人文素養的培養。學習興趣濃厚,學生就會想學,也樂學,帶著這樣積極求知的欲望投入到課堂中,必然更愉快地學習,更快地領悟教材,積極地接受思想情感的熏陶。其次,教師在組織課堂教學時要重視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參與學習過程,并將自己形成的獨特感受表達出來。這樣學生的思維能力、表達能力都能夠得到鍛煉,這體現了人文素養中對學生個體發展和能力提升的關注,同時學生在參與活動中人文素養也會得到提升。
三、重視經典文學作品閱讀
新課程改革下的高中語文教材看似變薄了,但涵蓋面很廣,尤其是其中精選了不少經典文學作品。作為高中語文教師,要重視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產,通過引導學生認真學習體悟經典文本中的燦爛文化和悠久歷史,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陶冶學生的情操,并使學生形成深厚的文化積淀,從而將人文素養內化為學生具體的精神品格。教材為語文教學提供了最主要的內容和線索,教師在教學中不但要充分利用教材,還要善于拓展延伸教材,引進課外文學作品,增加學生對中華文化的了解和積累,并讓學生在閱讀中提高理解能力、表達能力,開闊眼界,受到心靈的凈化,提升自身的文化素養。
四、在情境體驗中提升人文素養
新的高中語文教材選文蘊涵了豐富的情感,但其在文本中隱藏較深,需要學生深入體悟,教師也要適時給予組織和引導。語文教學實踐證明:為學生創設情境,讓學生通過觀察或者親身參與到其中,能夠幫助學生理解含義深刻的文本。如,教師在教學中通過多媒體播放影片等方式,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各個感官與文本產生共鳴。我在講授《荷塘月色》時,發現學生對課文中表現出的情感不太理解,于是借助多媒體,通過配樂朗讀和展示畫面,讓學生進入本文描繪的情境里,學生從朗讀的配樂和聲調中體會到作者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悅。此外,當學習小說或者其他歷史故事等記敘類文章時,還可以利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讓學生參與到其中。這樣,學生能夠作為故事中的一分子,通過對文本的理解,用自己的話將產生的獨特體會和情感表現出來。在角色扮演過程中,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判斷能力得到提升,并且學會與人合作。因此,語文活動是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重要途徑之一。
總而言之,語文學科是基礎的工具性、人文性學科,語言文字是思想和情感的載體,是中華文明的一部分,能夠體現民族精神和民族歷史。高中語文教學要重視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并通過豐富的教學形式,將教材中的資源充分挖掘并合理利用,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使學生養成良好的精神品格,能夠適應社會。
參考文獻:
[1]楊樂.淺論高中語文教學的人文精神滲透問題[D].陜西師范大學,2013.
[2]李麗娜.淺談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人文素養的培養[J].才智,2010(23).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