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麗娟
摘 要:在分析導學式教學法應用方式的基礎上了解其具體應用,旨在為實際的小學數學教學工作提供具有意義的理論參考。
關鍵詞:導學式;教學法;小學數學;應用
教師通過具有針對性的教學,讓全部學生都積極參與到學習過程中,這個過程不僅僅是導、學的過程,也是一個教的過程。以導為中心結合多種教學策略,實現的是一種動態、平衡的教學發展過程。教師在利用導學式教學法中,實施導學是教學法的前提,將教育學充分聯系與結合在一起是實施導學式教學法的重點。如何實現高效的導學,就需要遵循一定的應用方式。
一、導學式教學法的應用方式
1.創設情境
教師為了達到教學目標,在結合教學內容的基礎上利用各種方式,將具有濃郁生活場景的形式應用到教學過程中,通過對故事的導入、談話導入以及實驗導入等方式將其應用進導學式課堂教學模式中。
2.通過情境創設,學生自然被吸引到教學活動中
教師在發現問題的過程中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將問題與教學活動結合,讓學生充分結合已經掌握的知識點,解決發現的問題。
3.教師需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在能夠符合學生學習能力的基礎上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
教師可以在教學結束時選擇當堂測試的方式,讓學生結合新學知識以及同學之間的相互交流提升學生對新知識點的理解。
在此基礎上結合數學的特點以及教學內容提出相應的應用模式。將導學式教學法應用進小學數學教學中,符合新課標下的教學目標要求,符合了小學生的學習心理特點,是一種良好的教學途徑。
二、導學式教學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具體應用
1.導學式教學法在小學數學《數與代數》中的具體應用
使用導學式教學法應用進小學數學《數與代數》中,學生掌握了基本的整數、小數、分數、百分數的認識。除了這些基本的還需要培養學生在數學方面的一些感覺以及估算意識。在數的運算以及常見的量、方程、正比例、反比例、應用題方面都需要逐漸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例如,某教師在進行“千克與克的初步認識”教學中,利用多媒體將各種稱重儀器展示在學生面前,學生都積極發言。之后教師讓學生進行分小組稱重,在一系列的操作活動中,該教師說道:一個物體的重量不應該只看形狀、大小,要看實際重要。今天的學習同學們都收獲了什么?生:學習到了今天教材中提到的千克與克。生:我了解到對于質量比較輕的可以使用克作為計量單位,較重的使用千克作為單位。師:同學們回答的都非常對。現在教師提出一個問題,大家判斷一下,如果用千克或者克作為表示鯨魚的重量合適嗎?應該用什么單位比較合適呢?這個問題留給大家思考,下一節課我們再來解答。
2.導學式教學法在小學數學《圖形與幾何》中的具體應用
不同的學習內容,導學式教學法在其中的應用需要達到不同的學習效果。教師應該在培養學生空間觀念的基礎上讓學生能夠有效區分測量、測量單位、測量的量三個不同名詞的概念。另外,根據教學目標還需要掌握平移、旋轉、對稱等比較簡單的內容,在此基礎上幫助學生掌握基本的空間與圖形解決能力。
例如,該教師進行“周長與面積”的教學時,通過創設情境的方式問學生,一個農場主需要建一個籬笆,分別是三角形、圓形、長方形三種,哪一種能夠放入最多的羊呢?同學們積極思考,在計算了三角形、圓形、長方形三種形狀的面積之后發現圓形的面積最大……在這個案例中,教師先是利用創設情境的方式引發學生思考,在發現問題的過程中讓學生以幫助農場主的方式實現小組討論的進一步發生,在這樣的過程中有效促進學生的思考。
3.導學式教學法在小學數學綜合實踐中的具體應用
該部分教學內容目的在于加強學生數學知識與現實世界的聯系。學生發現問題后通過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開展調查、研究,在實踐活動中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到實踐過程中來,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解決問題,將學習成果充分展現出來。
例如,某教師讓學生在每天的不同時間去測量校園懸掛國旗的國旗桿的桿影長度,進行數據的記錄與分析。學生通過8項數據的對比分析發現,物體的影長與物體長度的比值是固定的,并且是正比例關系。這樣的一個過程,教師在創設情境中,走出課堂自己動手去測量,比傳統的教學方式能夠更好地吸引學生注意力。學生在發現問題、探究過程中通過自己的總結得到了答案,在這種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有效鍛煉了學生的數學動手能力。
總之,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將導學式教學法應用其中,通過一個完整的學習過程從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三個方面加強小學生數學能力的提高,從理論與實踐兩個方面加強學生的學習能力,最終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以及教學目標的完成。
參考文獻:
[1]邱小琴.論導學式教學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J].大眾科技,2013,17(4):156-158.
[2]王萍.導學式教學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北方文學(下半月),2012,19(3):174.
[3]王秀馨.試論導學式教學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課程教育研究,2015,17(6):179-180.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