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潔
摘 要: 小學信息教學是小學生接觸并學習信息技術的開始,將信息技術教學生活化,有利于學生更好地了解和學習信息技術知識,為未來國家的發展培養滿足其需要的人才,適應當前社會發展的需要。本文將根據信息技術教學生活的內涵、實現途徑等進行簡要地分析。
關鍵詞: 小學信息技術 課堂教學 生活化
“沒有生活作為育是死教育。沒有生活做中心的學校就是死學校”。這是著名的教育學家陶行知說過的一句話。信息技術作為一門與生活聯系緊密的學科,在課堂教學中將其生活化既有助于學生理解課堂教學內容,使他們的個性得到更好地發展,又順應當前教育改革發展的潮流。
一、課堂教學生活化的內涵
1.關注小學生的成長發展
課堂教學生活化,顧名思義是將課堂教學當成學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變成學生生活的常態。小學信息技術教學的生活化指的是小學生的生活化,它與成人的生活有很大的區別,它所關注的重心是學生的健康成長發展,即小學信息技術教學的生活化是以兒童的發展為目標的。
2.課堂生活是改造的生活
“教育即生活”雖然要求將課堂教學當成學生生活的一部分,但是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教學生活化絕不是對日常生活的簡單重復,它是學校在已有的生活基礎之上,對生活進行再加工,改造了之后的生活,是適合教學發展需要的生活,它的重心是在課堂上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文化知識,提升學習能力。
二、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生活化實現的途徑
1.教學內容:從科學的世界到生活的世界
信息技術與生活息息相關,小學信息技術課堂學習的許多知識,雖然在成人看起來過于簡單,與一些能夠改變人們生活的科學技術相比,毫無科學性可言。但是小學生在課堂上學習到的許多知識,卻可以為生活帶來許多便利,可以促進小學生的成長和發展。
如在學生學習“制作課程表”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仿照課程表的制作方法,科學地制作一張業余興趣表,將自己的業余時間進行合理地規劃,豐富自己的業余生活,這樣小學生就不用擔心自己每天放學回家之后該做什么。通過這種學習方式,學生舉一反三地將課堂上學到的知識更多地用到生活中,使自己的生活更便捷。
2.教學過程:從教師傳授到學生體驗
在傳統教學觀中,一般會將教師當成課堂教學的主體,課堂上以教師的傳授為主,學生只需要配合教師默默地聽就好,這種教師方式便于教師管理課堂,卻有不少的弊端,學生處在這樣的學習環境里,容易養成被動接受知識的習慣,個人思維得不到有效發展,學生的個性得不到有效體現。這種知識的傳授方法,只是使學生接受知識、了解知識,但是具體如何運用知識,對于學生來說是十分陌生的。
課堂教學生活化,對于知識的傳授提出新要求,它不再像過去一樣只是教師簡單地傳授知識,而是逐漸演變為學生的自主體驗,在課堂上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而教師只是課堂教學的引導者。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它一方面要求教學內容與生活實際相聯系,另一方面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做好引導工作,讓學生學會體驗。
如學生學習了“編輯聲音”之后,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安排一個即興歌唱比賽,讓學生利用課堂上的設備將自己的聲音記錄下來,進行現場編輯,比一比誰編輯的聲音效果最好,這種與學生自身生活息息相關的體驗,可以有效地吸引學生參與,使他們在學習過程中體驗到學習的趣味。
3.師生關系:平等、民主、多元
小學教學課堂,由于學生的年齡較小,許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往往會習慣性地替小學生做決定,同時由于師生間的年齡差距大,教師有時候也不能準確地把握學生的心理發展,這些原因使得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一直與學生有較大的隔閡,學生對教師產生一種“敬畏”的心理,他們習慣于被動地聽從教師的安排,很少表達自己的想法。
在教學過程中,如果要將信息技術課堂生活化,就必須打破這種教學格局,建立一種新型的師生關系,使課堂教學氛圍變得平等、民主、多元。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學會走下權威領導的“神壇”,在平時的教學中多與學生溝通交流,了解學生需要的是什么,學會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尊重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發展差異,了解學生的需求。如果課堂教學長期處在這樣的環境之下,那么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生活化,就可以真正落實,而不是在教學中淪為一種形式主義教學。
總之,信息技術生活化,是當前教育發展的基本趨勢,學生學習知識并不只是為了在考試中獲得好的成績,更多的是為了使自己更好地發展,應對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各樣的問題,使學生更健康地成長,只有在教學中樹立生活化的教學理念,堅持以人為本,教育事業才可以得到長久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殷雅竹.例談信息技術教學向現實生活的回歸[J].中國電化教育,2005(04).
[2]章丹鳳.因學定教以教帶學——小學信息技術課教學探微[J].中國電化教育,2004(02).
[3]李華.與時俱進培養創新能力——論小學信息技術教育教學理念的轉變[J].中華少年,201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