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佩玲
【摘要】隨著自媒體時代到來,微博、微信等自媒體平臺已成為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堅實陣地。自媒體媒介給校園文化建設帶來良好機遇的同時也造成一定的障礙,對此各高校應該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導,構建成熟的交互式自媒體隊伍,建立健全網絡管理制度,加強校園特色品牌建設。
【關鍵詞】自媒體;校園文化建設;媒介;微博;微信
隨著手機網絡的迅速發展,自媒體因其操作便捷、自主交互、傳播及時的特點深受年輕人尤其是當代大學生青睞。高校已成為使用微信、微博等自媒體最活躍的場所之一,各大高校也紛紛創建了官方微博。自媒體在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的地位迅速上升,既提供了良好的機遇,同時也形成了一定的挑戰,對校園文化的建設有著不容小覷的影響力。
本文以自媒體時代為背景就如何正確利用自媒體建設校園文化進行思考和措施研究,旨在利用校園自媒體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形成特色的校園文化品牌和濃郁的學術氛圍。
一、自媒體為校園文化建設提供了良好的機遇
1.能拓展校園文化的建設空間,豐富校園文化的形式和內容。
隨著科技的發展和移動網絡的支持,微博、微信、QQ空間等形式豐富、入門低易操作的自媒體開始出現。這類自媒體媒介能夠突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打破傳統媒體的信息傳播方式,以一種“細胞裂變”般的模式迅速進行信息傳播,使多樣的信息更迅速的呈現在受眾的面前,為校園文化提供了更加豐富的信息資源和更加多彩的傳播載體。
一方面,校園文化的形式更加多樣。借助自媒體媒介校園文化得到了更迅速的傳播。同時自媒體信息形式豐富,除文字外還可附加圖片、視頻、音頻等,校園文化能夠得到更全面的詮釋、更精彩的展示。另一方面,由于自媒體信息的裂變傳播校園文化建設能夠突破校內的局限,與社會文化對接,校園文化的內容隨之不斷深化、與時俱進。
2.能提升師生的參與度,加強校園文化的覆蓋影響,營造積極的文化氛圍。
自媒體能夠充分滿足青年人追求個性、表達自我、宣泄情感、尋求發展的需求。依靠自媒體進行校園文化建設,能夠有效吸引大學生積極參與校園文化建設,提升大學生主人翁意識,為校園文化注入生機、活力。
同時如果教師能夠借助自媒體與學生進行積極平等的互動交流,接受學生的反饋信息,變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單向灌輸為雙向互動,能夠完善德育文化建設,促進校園文化建設深化,強化校園文化對師生精神、情感的正面投射,最終形成全校師生友好交流、積極向上、力爭上游的文化氛圍。
二、自媒體對校園文化建設形成了一定的挑戰
1.負面信息的傳播會對大學生的價值觀產生沖擊,不利于弘揚主旋律
在自媒體平臺中大學生瀏覽的信息來源多樣,容易魚龍混雜。例如信息中夾雜西方國家的文化滲透,把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初期的社會問題刻意放大等等,“使得大學生的價值取向容易產生偏移,出現價值目標模糊化、價值實現手段功利化、行為評價多元化等傾向”[1],動搖大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和社會主義制度的信心。
同時因為自媒體存在隱匿性,人生經歷淺薄、意志力不堅定的大學生容易受到消極有害的信息和腐朽的價值觀的沖擊,產生精神困惑、價值標準混亂,逐漸在虛擬網絡世界中擺脫倫理道德的束縛、忘記社會責任,最終造成道德失范,引發犯罪。
1.大學生使用自媒體重娛樂功能,不利于批判思維能力發展。
據統計,大學生使用微博、微信等自媒體主要出于情感交流、表達個性、休閑娛樂、增長見識等四大目的,其中增長見識處于最次要的位置。大學生在面對傳播速度快、信息量大的消息內容時容易受吸引人眼球的娛樂化信息影響,往往不辨別真假就盲目評價,所作的評價往往缺乏理性、偏向主觀;評價時缺乏一定的獨立思考,容易人云亦云,缺少自己的思維判斷,最終抑制批判思維能力的發展。
2.過度沉溺于自媒體不利于大學生在現實生活中進行人際交流、參加校園活動
生活中大學生沉溺于刷朋友圈、刷微博,對參加校園文體活動的熱情不高的現象屢見不鮮。自媒體給大學生帶來許多便利的同時也導致很多大學生逐步沉湎于自媒體的虛擬世界中,成為一個個“手機癮君子”。在此方面自媒體的發展一定程度抑制了校園文化的建設,不利于形成積極健康的校園文化。
三、自媒體視閾下校園文化建設的路徑思考
1.堅持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社會主流文化為指導方向
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文化建設必須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導,弘揚高尚的社會風氣和民族氣節,塑造崇高的個人品質和人文精神,在全社會凝聚起團結奮斗的共同意志。“當前社會是一個利益關系復雜,國內外經濟政治形勢多變的社會,堅持并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作用,是現階段我國校園文化建設的必然選擇與發展趨勢。”[2]
高校文化建設只有堅持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以健康向上的主流文化對大學生的價值觀進行積極投射,使大學生在潛移默化中不自覺的認同和接受,形成始終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自覺性,才能在復雜多變的社會環境下維護大學生的意識形態安全,幫助大學生抵制負面信息的誘導,把握住實現自我全面發展的正確方向。就具體措施而言,高校可以在官方微博、微信中專設紅色版塊,不斷推送有關的新聞資訊和正能量故事,在情感中引發共鳴,在道德上實現升華。
2.構建層次豐富、相互協作的交互式自媒體隊伍
如今許多高校都開設了大大小小不同層次的微博、微信平臺,以江蘇大學微博開設情況為例,江蘇大學除了開設了官方微博外,同時開設了江蘇大學團委、江蘇大學學生會、江蘇大學圖書館、江蘇大學校友會、江大那些事兒等二級平臺,同時許多院系、班級團支部也都開設了相應的微博平臺。然而,從關注學生的反饋來看,盡管學校設立了許多微博、微信公眾平臺,但各個平臺內容和功能建設并不完善,彼此之間相對獨立,仍缺乏專門的人力、物力支撐運行。
因此,首先學校各層次自媒體平臺應配備專業教師的技術指導和專門的學生負責人團隊來支持運行,以此提高平臺推送內容的質量,吸引更多師生的關注。其次各層次平臺應正確定位,各司其職。學校官方自媒體平臺應統籌宣傳工作、政治思想工作、教務管理工作等幾大版塊,對外建立一個綜合的信息發布和交流服務平臺;學生部門和學生社團應在各自自媒體平臺上宣傳特色活動吸引師生參與,展示工作成果和取得的成績,接收校內外廣大師生的評價和建議;學院和班級團支部自媒體平臺建設應緊密圍繞本院動態、學術成果、學生生活等與學生學習、生活相關聯的內容,給學生更多人文關懷。
最后,各層次自媒體平臺應統一標識,相互協作,形成合力,建立一條主線鮮明、層次豐富、落點眾多的交互式自媒體隊伍。
3.建立完善的網絡管理機制,實現有效引導、規范、過濾和控制
為減少自媒體平臺中來源多樣、內容紛雜的信息對大學生帶來的負面影響,學校應建立有效的網絡輿情應對和管理機制。
①建立健全網絡輿情監控、收集和反應機制
首先,運行自媒體平臺要對內容進行適當篩選,有效抑制不良信息、負面信息的傳播,保留對大學生有意義的內容。其次,要對網絡輿情進行合理監控,對信息流通的各個環節有所把握,了解信息傳播的動態。再次,在虛假信息或負面信息傳播等“脫軌”情況出現時應反應迅速,快速定位,掐斷不良信息的源頭,維護網絡環境的穩定。最后,可以組建一支自媒體技術過硬的德育教師隊伍,改變德育工作者給學生的刻板印象,在各大自媒體平臺與學生積極互動,不斷進行信息采集,為嚴肅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增添一絲親和力。
②培養意見領袖,引導正確輿論方向
為了防止部分大學生偏激看法的產生,學校應該培養一批思想覺悟高、理論功底強、表達能力好的學生意見領袖充當“把關人”的角色,幫助廣大學生形成積極健康的價值觀。所謂學生意見領袖,“在傳播學中是指在人際傳播網絡中經常為他人提供信息,同時對他人施加影響的活躍分子。”[3]這些學生意見領袖在面對新聞資訊的負面內容時應做到及時分析和正面疏導,在面對敏感話題時應做到有效引導和正確規避,最終在他們的帶領下提升學生對不良文化的鑒別力和免疫力。
③推進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
媒介素養是指“指導學生正確理解、建設性的享用大眾傳播資源的教育,通過這些教育,培養學生健康的媒介批評能力,使其能夠充分利用媒介資源完善自我,參與社會發展。”[4]利用自媒體進行校園文化建設的必要前提是學生的積極參與,因此高校在完善自媒體建設的同時也應引導學生合理使用自媒體媒介,提升學生的媒介素養。
4.加強校園自媒體特色品牌建設
校園自媒體建設首先要以本校特色為基調,挖掘本校的文化內涵和精神內核,將自媒體平臺建設成為校園文化特色的展示窗。其次要加強自媒體的特色版塊建設,除了常規資訊外,可以增設“熱點大家談”、“知乎”式問答專欄、校友專欄、師生創作專欄等等,積極吸引廣大師生的參與,在點滴中實現文化浸潤。此外,要努力實現自媒體建設和校園活動相結合,在線上對校園活動進行宣傳和號召,借助網絡鼓勵學生做出宿舍、走出網絡來參與多彩校園生活。最后,自媒體平臺的信息推送要保持質量和活躍度,要積極和學生進行互動,同時要不斷提升信息的感染力,運用廣受大學生喜愛的文字風格并利用圖片、視頻等多種媒體形式,不斷提升校園自媒體的魅力和活力。
參考文獻:
[1]楊曉婷,楊麗英.自媒體環境下高校網絡文化建設的缺失與應對[J].前沿,2014,Z9:170-172.
[2]崔楠.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校園文化建設的路徑思考[J].人民論壇,2012,14:112-113.
[3]李瑩瑩.自媒體環境下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路徑研究[J].法制與社會,2013,19:211-212.
[4]江奇艷.“微”元素在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的運用[J].長春工業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13,02:125-126+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