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耀暉
【摘要】智慧課堂是時代的需求,中職課堂也不例外。如何有效的將智慧課堂納入中職教學,本文對其生成過程中的課堂目標的把握、教學內容的轉化、教學情境的創設,師生關系的掌控,學生差異的應對這幾個問題進行了回答。
【關鍵詞】中職教學;智慧課堂
自夸美鈕斯17世紀創設班級授課制以來,課堂教學這種集體授課形式便成為學校教育最重要和最基本的活動形式,中職教育亦是如此。但中職教育由于其生源的特殊性,存在著課堂教學各式各樣的問題。審視傳統的中職課堂,過于注重知識的傳授、技能的訓練依然是其主要的價值取向,從根本上失去了對學生生命存在及其智慧發展的整體關懷。教育要主動適應時代的發展,就必須從單純傳授知識的教育轉向培育智慧的教育。智慧課堂是開啟和豐富學生心智,培養學生靈性,完善學生人格,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理想課堂。在中職教學中開展智慧課堂的生成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以下是在課題研究中關于智慧課堂生成的幾個問題的回答:
一、課堂教學目標的把握
智慧課堂教學目標應以追求學生的智慧發展為指向。智慧課堂是促進學生思維能力和創造性發展的課堂,是培養知識豐富、思維敏捷、能力和個性突出的智慧學生的課堂。思維是智慧課堂的核心,沒有思維就沒有智慧。因此智慧課堂上所有的行為,都應該圍繞著思維開展和進行。教師的提問要具有思維價值,要善于抓住學生的心理,促發學生深度思維;學生的學習要具有思維價值,要敢于質疑,敢于突破常規,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因此,真正的智慧課堂應該是爭辯的課堂、疑問的課堂、探究的課堂。中等職業教育承載著為社會輸出初、中級技術人員或技工的重任,因此中職課堂更應該以發展學生智慧為己任,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除了知識的掌握、專業技能的操作更要注重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智慧的火花是否被點燃,心智是否被開啟,立足于學到的知識能否活學活用,掌握的技能能否不斷創新,社會適應是否良好等方面的培養,而摒棄多年來乏味、陳舊、低效的傳統知識課堂教學模式。
二、課堂教學內容的轉化
1、組織教學內容。中職課堂教學內容繁雜,三年中職時光,除去半年至一年的實習,需要在兩年時間內學習公修課及專業基礎課30多項,且教材本身還存在著“內容滯后就業需要,理論脫離學生實際”等一系列問題,學生本就學習興趣不高,又面對如此繁重而脫節的課程,自然是一招“以不變應萬變”,課堂敷衍了事,得過且過。
課題組認為教學內容的組織可以在把握教學大綱的前提下通過以下幾種途徑獲得:(1)篩選.首先選擇權威的,內容最新的教材,其次選擇教材中順應社會就業需求,適合學生實際的教學內容;(2)補充.職業教學中知識和技術更新比較快,對于這部分的內容要經常進修培訓,同時利用現代網絡技術查詢相關材料進行課堂上的補充;(3)回歸.使課堂教學場合回歸于原來的知識與技能習得的情境,使學生由聆聽者變為旁觀者或參與者,更好的學習和體驗;(4)重組.教師根據培養目標的要求,結合學生的實際開拓創新,重新設計和編制特定的教學內容。
2、運用教學方法。對于中職生來說,只有首先吸引注意力,才能引起對教學內容內在價值的關注。頭腦風暴法、探究式教學法、案例教學法、模擬表演、小組活動等方法的運用都是有效的教學方法,增加多媒體設備、仿真軟件的使用,也可以增強教學效果。這樣的課堂中,不僅可以讓學生動起來,使課堂生動活潑,還可以讓學生在活動中形成有效的知識、能力和專業素養。
三、課堂教學情境的創設
教學情境是動態的生成,需要高水平的預設。教學計劃的安排,教學進程的布置,教學情境的構想反映了教師預設的智慧性。但課堂不是情景的演出場,沒有固定的臺詞,老師也不是可以操縱人心的神靈,能夠預設所有學生的反應,想象出每一種反應的應對策略。智慧型的教師能夠根據學生的反應,及時、靈活、合理地調整教學預案,在教學過程中把握時機,主動捕捉問題,以機智的行動促使預設與生成的精彩結合,在動態生成中讓課堂朝著預設的方向發展。
四、課堂師生關系的掌控
智慧課堂是一種課堂形態,也是一種課堂理想。在智慧課堂中,教師和學生是一群為了共同的目標、觀念和信仰的人組成的學習共同體,教師智慧和學生智慧同構共生。教師是學生成長發展的同路人,學生在教師和同學的陪伴中,體驗到的是彼此間的接納、認同和支持。學習既是學生的一種人生體驗,也是教師的一種生活方式。這是一種全新的師生關系,他們互依、互惠、協同合作,他們批判性地探討各自的觀點,新的闡釋、新的意義層出不窮,每個成員思想的自由性得到發揮,成員之間相互信任、相互影響,相互競爭,智慧的火花在課堂中隨處可見。
五、課堂學生差異的應對
智慧課堂始終關注學生自身的生命和智慧的成長,始終以是否激發學生心智、開啟學生智慧作為衡量課堂優質的重要指標。中職教學面對學生個體差異高度分化的現狀,絕不能單純的以知識量的掌握,分數的高低來評價學生的學習程度,而是要考量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課題組以13級護理9班為實驗班,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模式等多方面進行干預,關注學生心理健康,挖掘學生潛能,從班主任到任課教師,均以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為己任,因材施教,給每一個學生提供發展自我的平臺。兩年后利用橫向比較法,發現該班成員在心理健康程度、學業成績、社會適應能力等方面均優于同期其他班成員;利用縱向比較法,發現該班41位成員的自我認同感均明顯高于干預前,41位成員有36位同學在集體榮譽之外均獲得一項甚至多項個人榮譽,有效的將學生差異轉化為他們自我認同的優勢所在。
參考文獻:
[1]吳永軍.關于智慧課堂的再思考[J].新課程研究,2008(4).
[2]張少明.轉識成智———智慧課堂及其生成策略研究[D]. 福建師范大學,2013.
[3]張衛衛.智慧課堂及其生成研究[D]. 陜西師范大學,2009.
[4]顧曉梅.智慧課堂的意義構建[J].江蘇教育研究,2010(2B).
基金項目:本文系河南省醫學教育教學改革與研究項目“轉識成智:智慧課堂在中職教學中的生成研究”,項目批準號:WJLX2014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