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宏飛
摘要:當今社會,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困擾著每一個教育工作者以及每一個學生的家庭。本文探討了當今社會中致使大學生就業困難的主要因素,并從社會、高校、家庭及學生等角度提出緩解大學生就業問題的對策。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對策建議
大學擴招以來,高校招收學生數明顯超出了市場需求量,加之,經濟環境的影響,企業效益不佳,以及學生擇業標準等原因,大學生的就業問題顯得越來越嚴峻,解決好大學生就業問題已成為亟待解決的社會問題。
一、當代大學生就業現狀分析
1.熱門就業崗位的競爭激烈。在各大宣講會、招聘會上,一、二線城市的就業崗位競爭異常激烈,但是一些小城市和縣城的崗位卻鮮有人問津,盡管在各方面的待遇和優惠政策與城市相比更為優厚,但大學生追尋大城市的心態讓急需引進人才的中小型企業、偏遠縣城的基層醫療單位、事業單位等招聘展臺前經常出現門可羅雀的情況。
2.“體制內”熱度不減。國家公務員考試報名人數在二零一五年再度創造歷史新高。盡管國家取消了公務員的各種福利待遇,但體制內的工作崗位在短時間內仍然讓人趨之若鶩。在對應屆畢業生的調查中顯示,但大部分高校畢業生首要追求的仍是體制內的工作崗位。
3.專業落差巨大。近日,“最賺錢的十大專業”、“就業前景最好的十大專業”、“薪資最低的十大專業”等榜單,引起了一場關于專業與就業之間的爭論。不同專業的畢業生在求職中所面對的境遇可謂冰火兩重天。有的專業的畢業生即使成績不夠突出卻仍然能夠得到多家單位的邀約,而有的專業的畢業生往往沒有和用人單位進一步交流的機會,在這之前就因其所學專業而被用人單位拒之門外。
4.“門檻”“歧視”依舊存在。近些年來即使國家明確要求降低或取消就業門檻,為畢業生營造公平的就業環境,但一些招聘單位在招聘時仍然堅持將畢業生是否“985”“211”院校畢業作為硬性條件。此外,一些單位也會根據不同性別來設置不同的門檻,與此同時,英語與國家計算機考試等級證書、工作經驗、是否黨員、是否參與過下鄉志愿服務等與求職崗位并不相關的因素也常常成為困擾著求職者的門檻。
二、就業困難的幾點主要原因分析
1.傳統觀念仍然占據主流地位。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就業形式也日趨多樣化,伴隨而來的就是許多發展前景巨大的新興產業的誕生。但絕大多數的家長觀念還停留在“鐵飯碗”時代,一方面,當今大學生往往在大事上缺乏獨立自主的意識,對自己工作上何去何從“沒想法”,而聽從父母的“安排”;另一方面,是當代大學生缺乏冒險精神和拼搏意識,安于平淡穩定,只將國企、事業單位或政府職能部門作為就業去處。
2.畢業生對崗位期望與自身能力不成正比。很多高校畢業生無法正確認清自身能力,求職過程中,多數畢業生往往無法向用人單位展現出令人信服的能力,卻在向往一線城市的同時一味地追尋著與自身能力不相符的工作崗位、工資待遇以及獎金福利。
3.多數應屆高校畢業生的能力無法完全滿足用人單位的要求。當今社會發展迅猛,各大用人單位需要求職者具有良好的溝通、交際能力,良好的團隊協作能力以及強大的抗壓能力等。但現階段高校大學生,在校期間往往只注重專業知識的學習而忽略對自身其他方面能力的培養。以致在步入工作崗位后仍然需要一段時間適應社會,無法在短時間內很好的融入到工作中,在入職的初期感覺困難重重,而達不到用人單位的要求。
4.大學生供需失衡。大學擴招以來,民辦大學,專升本大學增多,使得每年的畢業生在急劇增多,同時,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外資企業的大批涌入,促使企業間競爭加劇,優勝劣汰也勢必加快,造成部分企業倒閉,崗位流失。[2]另外,受經濟形勢的影響,一些企業效益差、經營困難,紛紛靠減員維持發展,人才需求不平衡是大學生就業難的一個重要原因。
5.大學生就業心態不端正。當今大學生多數是獨生子女,在家庭的保護傘下造就了其缺乏獨立性,心智不成熟,在面臨就業的過程中缺少主見,沒有目標;在面臨應聘競爭壓力時選擇逃避,寄希望于外力的幫助而缺少獨立走向社會的勇氣。
三、緩解大學生就業問題的對策建議
大學生是當前社會經濟發展的有生力量,解決好他們的就業問題是政府、社會和學校共同的一項重要工作。
1.加強就業指導服務工作。高校就業指導部門要在各方面加強并完善就業指導的相關工作。從大學初期就要引導學生針對自身專業認清當今就業形勢,客觀評價自己,端正心態,轉變其就業觀念。與此同時,就業服務部門要加強與企業的溝通協調,加大就業宣傳力度,并結合各學院專業實際,有針對性地為各個專業的學生提供就業信息與就業渠道。
2.糾正大學生的就業心態和傳統理念。一方面,大學畢業生要正確地認識當今就業市場的發展方向,互聯網+時代學生們應具有敏銳的判斷力去探索發展潛力巨大的求職崗位,并具有一定的魄力去投入到新興的職業之中,改變傳統的求職觀念。另一方面,要根據自身的能力來調整就業期望。對自身的能力以及條件應具有客觀的認識,并根據自身的能力條件做出相應的選擇和決策,獲得一個最適合自己的崗位。
3.全方位提升大學生綜合素質,增加就業競爭實力。高校在大學生學習專業課程知識的同時,還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個人綜合素質。經常舉辦思想政治理論的學習、社會實踐以及志愿服務等活動,提升學生的政治理論水平、提高修養,培養大學生的志愿服務精神,鼓勵大學生假期實習,使大學生提前接觸社會、適應社會。真實力才是硬道理,只有適應社會需求,大學生在就業中才能立于不敗之地。
4.高校應根據當今市場需求及發展趨勢而進行自我調整。現在大學生普遍就業困難,一是因為現階段大學畢業生從數量已近于飽和,就業市場容納不下,二是因為專業設置不盡合理,學生所學專業與企業的實際需要不對口。因此,一些高校不應在擴大規模的同時卻忽視一些專業已無法完全跟進當今社會的發展潮流,更應該在學生質量、專業設置、誠信教育以及所學文化知識的更新程度上下功夫,這樣才能有效地改變當前大學生就業形勢。
5.培養大學生就業方向需因人而異。在大學生面臨就業問題之前,有針對性地正確引導學生的就業意識是重要且必要的。當今高校各部門及家長應結合大學生的專業知識水平,人際交往能力、合作能力等等綜合素質,對大學生就就業方向做正確的引導,使他們在面臨就業之時能夠各盡其能、選擇到理想、適合的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