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莉芳
[摘要]培養小學生在個人生活經驗、個人知識基礎、個人成長經歷對比的基礎上,引導小學生深入到各種題材、各種體裁的文本中,在不同語感類型、語言現象、語用效果的感悟中,去學習和總結語言知識、語法知識與文本結構知識,使小學生能自由地開展學習,培養他們的語言興趣和文學興趣。教師應研究如何在課堂中引導學生追問,要結合教學的實際案例,從激發學生追問的興趣、追問的方法以及追問的技巧等策略入手,促進學生學習,更好地實現有效學習。
[關鍵詞]小學語文;文本學習;質疑能力
根據《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充分開發和培養小學生求知欲、好奇心的精神,引導小學生在關注自身發展和社會發展中,以學習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去開展更多的知識追問、現象追問、文學追問,使小學生深入到各類文本中開展學習活動。本文以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為例,研究培養小學生質疑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的文本追問教法。
一、紙上得來終覺淺——探索欲成長追問
如何提高學生的追問興趣,是培養學生探究能力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關鍵因素。運用小學語文文本與小學生成長現實之間的距離,以小學生的好奇心去激發他們追問的興趣,是引導他們關注文本和學習文本的關鍵。
1.推動文本與社會統一的探究追問
此類文本包括古文類,如古詩詞或古代人物故事的課文;外國文學類,如著名作家的國外學習經歷,或者外國著名人物的事跡記錄文本等為主。文本強化巨大的社會制度反差,進而給小學生帶來立足新時代的追問。如在學習《伯牙絕弦》時,小學生即使有著強大的想象力,也會對遙遠的古代產生很多的陌生感。關于俞伯牙和鐘子期之間的心靈相通、靈感共享,即使是正在開展音樂類興趣樂器學習的小學生,也會對伯牙所演奏的琴的種類、樂曲名稱、曲譜制作載體,以及伯牙向誰學習的演奏,伯牙和子期之間是通過什么方式產生真摯情感共鳴的等產生多種追問。這種追問的產生和按照邏輯順序的整合,會推動學生對古漢語知識學習與故事的了解進行整合,不斷總結和提煉文章的主題——“知音”。
當然,也有與國外社會制度差別的文本,學生需要立足現有的課文學習和知識拓展,以增強知識追問和文本學習之間的關聯性,確保知識學習、語用能力培養的高效。例如《月光曲》的學習,可以使小學生把資本主義社會下的普通人的生活、政治地位與各種現狀結合起來,從而產生更多的質疑和好奇。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發現和啟發學生與文本學習目標一致的追問點,巧妙地運用學生共同的興趣點,引導學生開展與主題密切相關的追問和思考,減少學生因為追問的零碎,導致偏題、跑題等無效學習的現象。
2.推動文本與生活統一的探究追問
由于小學課文作為作家在特定時代背景下對現實的提煉和總結,文本內容的年代距離是造成與小學生的生活相割裂的主要原因。如學習一年級古詩《所見》時,由于現代社會的快速發展,即使是農村的學生也難見到騎黃牛,更談不上有騎黃牛的經歷了。教師在教學時要注意從“騎黃牛”的文本經歷切入,引導小學生與現代化的社會生活結合起來,去產生各種疑問,如“歌聲”是誰唱的?唱的可能是什么內容?唱給誰聽?為什么要唱?以及為什么會產生“振林樾”的效果?以此引導小學生去深入大自然、關愛大自然,體驗自然中的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平衡給人類生活帶來的美好。
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利用小學語文文本作者、作品的年代及其造成的文本與小學生之間的距離,根據小學生現有的知識基礎和理解能力,抓住各種文本和現實的交錯點,按照文本自身的邏輯思路,去開展與文本結構、作者寫作思路一致的追問活動,使他們在興趣的引導下開展自由的知識學習和疑問探究活動。
二、云深不知處——知識和方法準確化追問
對小學生而言,隨著年齡和知識的增長,他們既可能對新知產生質疑,也會對舊知識的準確性和學習方法進行反思,從而開展更高效、精確的學習。
1.知識疑惑驗證追問
由于小學生的知識基礎薄弱、人生閱歷少、理解能力有限,產生各種疑惑是學習過程中的必然現象,也是推動學生追問的根本動力。如在學習《山中訪友》《山雨》《草蟲的村落》《索溪谷的“野”》等景物類的文本時,小學生會因為對自然規律、自然科學知識掌握少,而對風、雨、雷、電等自然現象的成因產生疑惑,還會產生關于自然界各種生物及其相互關系的疑惑等。教師要善于抓住學生的這些疑惑點,引導學生開展更加深入的思考,尤其要深入到文本的擬人、比喻等修辭手法的廣泛運用中,去探索盡可能多的答案,既保障了文本自身的學習,也使學生在逐漸全面的學習中不斷化解疑惑。
在實施中,教師要緊扣文本教學目標要求,開展疑惑的追問和驗證工作,教師要注意調動學生結合文本現象,運用自己了解的知識和各種自然現象等,通過合理想象去獲得理想的答案,推動文本的學習。教師要利用不同的教學環節,通過小結或課堂總結等方式,引導學生梳理文本知識,實現“授之魚”和“授之漁”的統一。
2.錯誤感悟糾正追問
小學生認知能力的有限性與認知方法的狹隘性,導致他們在文本的學習中并不能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時常出現錯位甚至錯誤。這類文本以學生不感興趣的、與學生生活環境差別大的,以及一些具有相對深奧道理的為主,如《黃繼光》《邱少云》等。小學生往往把更多的追問聚焦在如何戰勝敵人上,甚至產生仇恨的情緒,自然會導致對英雄人物的事跡、時代背景與愛國主義的表現忽略的現象;而在學習《羅盛教》《誰是最可愛的人》等的時候,學生往往更多地關注事件本身的進展與結果,卻沒有發現作為革命軍人的使命的多樣性,可以是救人、救火、獻血等。
古今中外的寓言、童話類的小學課文,在看似簡單的故事中蘊含與折射著深刻的人生道理。從學習的角度,小學生依靠自己難以準確總結或提煉出來;從個人理解的層面,他們立足自己成長的現實,或根本不能理解,或似懂非懂。教師要根據學生追問的實際,適時介入其中,對他們出現的錯位或錯誤及時加以指導或啟發,為學生的自主學習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endprint
三、問渠哪得清如許——知識系統化追問
通過追問式的主動學習,讓學生在“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過程和結果統一中,建立與自己的年級和年齡相當的知識系統。
1.文本邏輯追問
小學語文文本作為文學作品的集萃,每一篇課文都有與體裁和題材相一致的文本邏輯,對小學生理解整篇課文和提煉主題具有決定性的影響。根據小學階段現有的總分結構、總分總結構、分總結構、并列結構等文本結構類型,讓小學生在文本整體結構邏輯追問、段落邏輯追問以及自然段邏輯之間的追問中,去學習作者行文布局的技巧以及巧妙選擇素材和融合素材的方法,以培養小學生個性化的寫作能力和文本分析能力。
在學習《鯨》時,根據課文對鯨的形體、種類、進化過程和生活習性的思路,去追問文章寫作的結構與知識展示的結構;或者深入到課文的第四到第七自然段,精細地追問鯨的生活習性,吃什么、怎么吃、吃的特點等,使小學生對文本整體邏輯與每個環節有著精準認知和判斷。此類追問現象多運用在說明文和議論文等體裁中,使小學生既能準確地追問文章結構,也能精細地追問文本題材中的知識,如鯨的種類等。
2.知識體系思考
文學作為形象思維的靈性結晶,運用各種知識按照文學的邏輯建立主題鮮明的知識體系。比如,通過《小英雄雨來》去追問晉冀的地理知識體系、抗戰知識體系、面對危險的智勇方法的知識體系,以支撐小學生的文本主題知識體系與愛國主義教育的架構;通過《四時田園雜興》去追問季節變化、植物花季變化,以及在田野中的美麗風景的“四時”不同;通過《畫楊桃》去追問楊桃的畫法知識,如觀察角度、觀察的季節,以及繪畫時的心理、態度與追求。
由于小學語文文本題材和體裁具有多樣性的特點,既有共性字詞知識、語言知識、語法知識與文學知識,也有每篇不同的主題性知識,例如文章中人物知識和事物知識等,以巨大的差別性去逐漸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包括自然科學、歷史學、天文地理以及民俗知識等,使小學生受到全面地知識熏陶和教育,為成長過程中的學習需要、生活需要不斷夯實各類學科知識基礎,這種知識體系的追問為小學生將來的學習做好知識體系的啟蒙。
在新課改的背景下,追問是小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表現之一。小學生按照自己的興趣點,深入到自己最擅長的文本段落中,以此作為追問的輻射點逐漸發散開來,從而詳細地分解文本。
參考文獻:
[1]韓磊.有效追問,讓語文教學精彩無限[J].語文教學與研究,2015(11).
[2]陳萍.新課改下多元化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探討[J].江西教育,2016(01).
(責任編輯 馮 璐)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