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得亮

摘 要:初中數學教學中問題情境創設是課程改革的熱點之一。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創設適宜、恰當的問題情境,能夠有效地喚醒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保持持久的學習熱情;能夠幫助學生理解數學知識,具有積極的教學作用。本文對初中數學教學中問題情境創設進行簡要的分析,來談談個人粗淺的認識,為實踐教學提供一點參考。
關鍵詞:初中數學教學;有效問題情境;創設;策略;分析;案例
中圖分類號:G633.6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6)17-067-2
新課程背景下的初中數學教學應當體現普及型、基礎性和發展性,使數學教學面向全體學生,讓他們學有所成,學有所用,在學習中得到不同的收獲,共同的發展。這就要求數學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秉承以人為本的理念,尊重學生的教學主體地位,使學生真正地參與到數學學習中來。而問題作為數學的靈魂,教師在課堂上,通過問題情境、數學模式、解釋、應用及拓展的模式進行問題情境創設,來激勵學生探索、解決問題的動機,使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獲得心理上的滿足。
一、問題情境創設的含義
問題情境創設是教師通過對一定客觀條件的精心設計,例如提供給學生動手實踐、學習材料、解決問題辦法等,并有意識地設疑問、揭矛盾、設迷局,從而使他們對于數學知識的學習處在欲言不能,欲求不得的狀態,激發他們對于數學知識有求知欲,引導他們主動地進行探究,從而激發他們內驅力,喚醒其思維,促使他們主動地、探究地去學習。
二、問題情境創設的作用
1.問題情境創設恰當,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在《數學課程標準》的總體目標中,提出“情感與態度”的目標,強調了對“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屬于“情感與態度”的領域,在數學學習中,我們應當充分重視。在教學中,過去我們經常關注到興趣在學生學習活動,所起的動力系統的功能,因為它影響著認知活動的效率和方式,關系著學生主體地位的發揮,影響著教學的效果。興趣是學習的動力源泉,學生在恰當的問題情境中,培養了與人合作的精神和創新意識,通過學生多層次、多角度地參與問題的解決過程中,使原本枯燥的數學課堂逐漸被開放、富于創造性的互動式課堂氣氛所代替,成為激發學生潛力的最佳土壤。不同層次的問題情境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歸納能力,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體驗了成功,使他們愛學、樂學、學會。
2.問題情境創設恰當,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數學教學要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就既要注重基礎,又要把能力培養放在重要的位置,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是我們重要的教學目標,尤其是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要培養學生數學思維能力,就必須把學生的參與放在重要的位置,注重教學的落實。當前,廣大教師更加注重學生的參與,但是,這個參與需要真正得到落實,這就需要給學生參與的空間和時間,使參與的過程開花結果。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利用一些有意義、典型的教學內容,精心設計知識的形成過程的教學。我們要由只注重結論的教學轉變為注重過程的教學,讓學生通過這個過程,理解問題是怎樣提出來的,知識是怎樣形成的,怎樣應用和拓廣的。在這個過程中提高興趣,培養能力,把握數學的本質,形成應用意識和創新精神。
三、問題情境創設的策略
1.利用懸念設計實現問題情境的創設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懸念能夠給人一種緊張的心理和強烈的想念,而這種特殊的心理活動之下,恰恰能夠激發學生急切、強烈的思維欲望。利用懸念來實現問題情境創設的方法有很多,根據初中數學教學的實際需求來定。懸念設置于課前,能夠起到特殊的引導作用,使學生帶著問題進入到數學學習當中。也可以將懸念設置于課尾,使學生在課后有種意猶未盡之感,激發其繼續思考和不斷學習的熱情。學生在課后尋求方法的過程,對下節課的預習起到了關鍵的指導作用。這種利用懸念問題情境的創設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讓學生印象深刻,利于學生素質的提高和思維能力的培養,提升了學生數學知識學習中思維活動的效率。
例如:某購物廣場張貼了一條巨型廣告:“為答謝顧客厚愛,本購物廣場特舉行抽獎活動,本次活動共設獎金20萬元,最高獎1萬元,平均每份獎金達到200元。每位顧客消費滿500元就有機會獲得獎券一張,中獎率100%”。小紅在此購物得到獎券一張,撕開后發現獎金為10元,小紅感到很失望。于是她又詢問周圍其他顧客的開獎情況,發現一個也沒有超過50元的,小紅感到自己被廣告誤導了,于是氣憤地去找購物廣場經理討個說法,經理安慰她說購物廣場不存在欺騙行為,并向她出示了下面這張獎金分配表:
小紅通過計算,發現平均每份獎金確實是200元,雖然心里仍是想不通,但也無話可說。你能幫小紅分析分析,是誰誤導了顧客呢?
分析:小紅遇到的問題也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的問題。購物廣場設立的獎金平均每份確實是200元,從這點上講,購物廣場沒有欺騙顧客。但從表格的數據我們看到:只有10%的獎券金額超過200元,90%的獎券金額不超過50元,所以平均數受到了極端數值的影響而不能代表中獎金額的一般水平,購物廣場通過在廣告里使用次要的統計數據,誤導了顧客。廣告中所宣傳的數據不能反映這組數據的全部特征,存在很大的片面性。
提問:你認為在這個問題里,顧客更關心哪些信息?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引出課題:這就是我們今天學習的內容——眾數。
通過一個生活問題,揭示學生認識上的矛盾,產生新的疑點,引起學生對“平均水平”的認知沖突,引導學生認識到在某些情形下平均數的局限性,體會引入眾數的必要性,從而引入眾數的概念。“奇”中探“趣”比較適合于引入階段的情境創設。眾所周知,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基礎,一堂好的數學課,一開始就要把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起來,激發他們探究的欲望。
2.利用故事情節實現問題情境的創設
數學教學中引入一些生動、有趣的故事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致,使學生獲得輕松、愉悅的情感體驗,在陶冶情操的同時,培養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數學學科本身蘊含著大量的典故,可以為教學提供豐富的素材。教師應對這些豐富的文化資源進行挖掘,選擇一些喜聞樂見、膾炙人口的數學典故適當地穿插在教學中。
3.利用生活事例實現問題情境的創設
我們知道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讓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真正地體會到“獲得必需的數學”的重要性。新課程改革強調進一步關注學生的經驗,就是要求我們的課堂教學要與學生的現實生活緊密聯系,數學情境越接近于學生的現實生活就越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效果就越顯著。例如,在“二次函數的應用”問題中,有一類是借助函數的圖象解決實際問題,這類問題能夠較好地培養學生的建模能力。恰當地建立平面直角坐標系,是解決這類問題的關鍵。首先我展示學生籃球比賽時我班學生一漂亮的遠投,利用動畫演示籃球入籃所經過的路線,把這道美麗的弧線作為本節課的研究對象:即如何求這條拋物線的解析式?采用這一學生親自經歷的實例,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問題的探究。緊接著給出條件,引導學生邊讀題邊在圖中標出相應的已知量,并且利用多媒體去掉與研究問題無關的圖形,這一細節實質是將實際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的一個過程。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分析如何求解析式?學生結合已有知識能夠想到建立平面直角坐標系,那么如何建立呢?請他們獨立思考并動手畫圖后嘗試求出拋物線的解析式。再以小組為單位,比較答案,可以發現答案并不相同,為什么會這樣呢?尋求根源,隨著坐標系位置的變化,每個點的坐標也隨之發生改變。通過比較可以得到:由于建立坐標系的方法不同,所以得到的答案也不相同。“那么,哪種建立坐標系的方法會使求解析式的過程比較簡單呢?”學生各抒己見后得到建立坐標系的原則:選擇特殊的點作為坐標原點,使所設解析式中的待定的系數越少越好!我在此基礎上啟發學生在課后以小組為單位繼續研究。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創設有效問題情境,能夠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造性思維。在實際教學中,不能片面追求生活化,追求華麗復雜,舍本求末,忽視了學生現實,違背學生認知規律,導致教學低效,我們應遵循問題情境創設的原則,利益懸念、實際問題及數學典故來進行有效情境的創設,使問題情境的教學作用得到應有的發揮,從而實現初中數學教學效率的提升。
[參考文獻]
[1]李云巍.初中數學教學中有效問題情境的創設[J].創新課堂,2010.
[2]付常清.小議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創設問題情境[J].教學研究,2010.
[3]張偉.在數學教學中如何有效創設問題情境的探索[J].教育模式研究,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