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生態文明視角下苗族無蓋藏文化的生態價值

2016-12-19 19:32:54皇甫睿
原生態民族文化學刊 2016年1期
關鍵詞:生態文明

皇甫睿

摘要:生態文明是一種社會文化的總概念,是繼人類五種文明之后的一種全新的文明,它必然包括從觀念形態、社會建制到人與自然直接互動等必備內容。由于特殊的自然生態環境和特有歷史過程的影響,苗族是依靠糧食種類的多樣性和不斷變化獲取食物的方式來滿足其民族生存與發展的可延續性,形成了其特有的“無蓋藏”文化。然而,這種文化傳統已經逐漸消失,很多人甚至認為不值一提。但是,如果把苗族傳統的“無蓋藏”文化放在當今生態文明的視角下去解讀,它卻可以獲得新的生態價值廣闊的社會運用。

關鍵詞:生態文明;無蓋藏文化;生態價值

中圖分類號:X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621X(2016)01-0002-07

一、苗族的“無蓋藏”文化

任何一個民族都會采用不同的方式和手段以確保其民族文化能夠長期穩定的發展。一般而言,農耕文化是靠糧食規模性和長時段的貯備去實現社會文化的延續運行,其生態智慧主要體現為農田的固定、單位面積產量的提高以及糧食貯存規模的擴大和貯存效益的提高。這就是所謂的蓋藏文化。從字面上講是指把糧食儲備在大型的容器中,加上蓋子以利于超長時期的儲備,到必要時再取出食用。自從中國大地上建立了專制王朝,“蓋藏”就成了國家治理的基礎和依托,這便是農耕類型文化維系其延續性的典范。每個王朝都不惜耗費巨資修建大型的國家倉庫,各級地方政府也要分別建倉庫,小到每個村舍乃至每個家戶,無不如此。國家設置倉庫的目的是將通過稅收手段集中起來的糧食,匯集到倉庫中,作為支撐國家正常運行的物資保障。

但是,這樣的“蓋藏”在以游耕類型文化為基礎的苗族地區卻根本不存在。據《苗防備覽,風俗考》記載:“若村堡堅壁以待,野無所掠,(苗民)所攜米粑不過足供二三頓。食畢,不能久逗留矣。故諺曰:苗人離窠,不能逾百里;攻城,不能過三日。”“然苗寨本無‘蓋藏,如遇大兵扼要以守,時以偏師擾其耕種,糧糗既盡,自然坐困。”苗民的所有后勤保障僅是幾塊熟食而已,最多供兩三天食用,這一描述正好切中了苗族文化本無“蓋藏”這一實情。苗族傳統文化屬于典型的游耕生計,由此可見,苗族文化的游耕樣式確實呈現為“無蓋藏”這一特色。而究其原因筆者大致歸納如下。

苗族人民實施的是“亦種亦收,即收即用”,種植的作物種類繁多,因而整個苗疆內基本上都無需儲積。苗民家里也沒有專供儲備的器具和場所,但他們并沒有天天挨餓或者隨時面臨斷炊的危險。事實上他們吃得飽吃得好并不靠糧食儲備,而是靠不斷地變化食物種類,隨季節變化消費時令食品,來確保其食物的持續穩定供應。由于苗族實行的是無蓋藏的生計方式,他們沒有明確的主糧,其糧食來源包括了刀耕火種收割的十多種糧食食材、打漁、狩獵一采集、喂養牲畜等獲得的輔食;特別是由于苗族住區的流動性,苗民遷徙到異地后不一定靠種地,而是靠狩獵一采集為生。這樣獲取的食物數量和種類都比單靠種植獲得的食材種類都要多,他們也不靠儲備食物來度荒或救災,而靠遷徙去防災和減災,因而儲積食物對苗族的生活而言意義不大。苗族由于實行“無蓋藏”的生活方式,其食物種類必然豐富,但是,每種食物的收獲數量卻不大,而且不均衡、不穩定。這樣便給食物的儲藏提出了苛刻的技術要求,而當時苗族的社會發展水平無法解決這一技術難題,捕到的魚不及時吃光就得爛掉,捕到的野獸不及時吃掉也要腐爛,采集到的野生植物,需要的貯藏裝備千差萬別,如蕨根、葛根等都有其各自不同的儲存方法,無法達到這樣的技術水平,這也是苗家過著“無蓋藏”生計的原因之一。此外,苗族食物來源太多太廣,一個家族如果不及時消費食物,食物就會變質,因而在食物多的季節反而要召請其他家族成員一起分享,家族之間相互支持以確保食物供給的均衡性。

此外,苗族地區的土地資源主要有水田、旱地、輪歇地、林地、草場、柴山等,其比例和結構在各地雖有所不同,但多數認為改性的生態系統多樣并存卻是整個苗族地區的通例,只有維持這樣的生態系統復合格局才能滿足多業態生計中不同生計項目的特殊需求,同時也正好迎合了生態文明的發展需求。然而,這種傳統文化由于各種原因已經逐漸消失,甚至已被遺忘,但是,當我們再次將它提起時,很多人都在懷疑它在當下的可行性與現實價值。在倡導生態文明的今天,筆者看到了它對新文明建設的重大意義,因而,本文將從生態文明的新視角對其現有生態價值進行全新解讀。

二、什么是生態文明

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關于十六屆中央委員會報告的決議》中首次將“建設生態文明”納入基本國策,其表述為:“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循環經濟形成較大規模,可再生資源比重明顯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態環境質量得到明顯改善,生態文明觀念在全社會牢固樹立。”基于這一概念的提出,國內外對生態文明的實質與社會定位展開了多視角、多學科的研究,國外逐漸接受了“生態文明”這一理念,而國內的相關研究內容已經走在了世界的前沿,涉及到了“生態文明”的提出背景、實質以及影響等方面。

首先,對于“生態文明”的理解,我們千萬不能混淆了“生態文明建設”與“生態文明”的界限。生態文明建設只是當前行動的指導綱領,是一個艱難的探索過程,也必將是一個相對漫長的歷史過程,其最終目標就是要實現生態文明。所以說,生態文明建設只是一個過程,而生態文明則是一種全新的社會形態。國內很多研究者從工業文明的視角和思維定式去看待生態文明,依然不能真正把握生態文明的實質。但也有學者提出全新的理念,比如楊庭碩教授認為,生態文明是繼“狩獵采集文明”“游耕文明”“游牧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五大文明之后的第六種文明。其中,工業文明對現代社會的影響極為深刻,人們在盡力實現生態文明的過程中很難走出工業文明的藩籬。因而,我們一定要認清工業文明的核心價值,即為提倡個體效應、追求利益最大化、以營利為目的運行方式去驅動社會的發展以及忽視整個自然界與社會的協調發展。然而,生態文明一定是以人為本,以生態屬性為轉移的社會運行方式,這種實質性的轉換必然帶有全局性、系統性和徹底性。因此,生態文明核心價值則在于注重群體效應,促進人與自然的協同進化,以生態安全為驅動社會發展的動力,盡量降低物質、能量的消耗。生態文明是一種社會文化的總概念,它必然包括從觀念形態、社會建制到人與自然直接互動等必備內容,一旦實現,不僅僅只是屬于中國的,它理所當然屬于全人類。

其次,基于上述對“生態文明”的全新認識,要想真正實現“生態文明”,我們還得以國家宏觀調控為基礎,全面掌控和了解全國生態資源,分別實現生態報償機制、保證糧食安全、規避生態脆弱環節。要做好這些工作,顯然需要從歷史上已有的各種文明形態中吸取精華,其中,自然也要包括從苗族無蓋藏文化那樣的游耕類型生計中取其精華。對此,將在下文展開進一步說明。與此同時,對苗族的無蓋藏文化的不足也必須加以揚棄。執行“無蓋藏”文化的苗民所進行的生態維護本身就具有局限性,他們只能對有限地區實施符合對他們自身有需要的生態維護。而這一生計方式與在全國范圍內實現精準控制和全局性生態維護的要求相比,其間顯然存在著天壤之別。因而建設生態文明,簡單的仿效顯然是沒有意義的,更需要的則是實施全國性監管,以實現統籌性維護,以確保全國生態的總體性安全。在這個問題上,國家的宏觀調控必不可少,全國各族人民的廣泛參與必不可少。

最后,由于生態文明是針對工業文明的負效應而提出的全新概念,首當其沖就是需要盡可能消除工業文明核心價值派生的各種負效應。但是,這并不意味著要全盤否定工業文明的價值,而只是揚棄其糟粕而已。相反,工業文明的精華恰好是生態文明必須繼承和發揚光大的精神財富。比如,工業文明建立起來的現代科學體系、現代化的交通設施、現代化的制度保證等等,不僅需要繼承,還需要創新。上文所提及的,要對全國生態動向實施精準監管和有效調控,就這一意義上說,工業文明建立起來的的現代信息網絡體系,恰好是必備內容,沒有這些全國信息的協調與監控,生態文明是絕對做不到的。總之,生態文明建設需要辯證統一對待,并且在這樣的基礎上去實現人類全新的生態文明。

三、苗族傳統“無蓋藏”文化的生態價值

(一)提供生態報償的交易產品

工業文明背景下的工業生產與經濟開發是把自然環境隔離開來,在人造的環境里進行生產,把責任落實到個人和企業,爭取利益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它就是一個單一的生產單元,而在這個生產區域之外的事情他們一概不負責任,生態環境不僅沒人維護,甚至相應的法律和道德觀也處于缺位狀態。這種隔離自然的生產方式還會給生態環境帶來嚴重的破壞,導致人與自然的極度不和諧。然而,在過去農業文明背景下的農業生產,以社區、村寨或部落等為單元,它不僅是一個生產單元,同時還將生產、生活、娛樂、祭祀、消費、生態維護等融為一體的,所以,在生產的同時還兼顧了其他方面的利益,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很難出現人為的生態災變。這樣看來,工業文明明顯忽視了一個問題,那就是誰來進行生態維護。工業文明接管前的生態環境肯定比工業文明時代要強。那么,這個責任又由誰來承擔?正如我們不能在買谷子時只注意谷子的價格,而不注意到農民在種地時還要維護農田,維護生態。馬克思認為所有的商品都是價值和使用價值的結合。今天,我們進行生態文明建設需要全局性的生態維護,所以,我們需要把原來漏算的價值和使用價值重新加以計算,把生態維護的勞動投入和使用價值納入商品,納入國家大政,否則,生態文明無法實現。要解決這樣的問題,就必須實現生態報償市場化。中共中央國務院2015年5月5日正式頒發了《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該文件明確指出,必須加快“生態補償”的市場化運行。這就意味著“生態補償”的市場化運行已經正式啟動。就目前而言,要盡快實現生態報償的市場化運行就必須選定那些容易實現生態市場交易的項目,比如水土資源服務交易、生物多樣性服務交易和碳匯服務交易。這里,筆者僅僅就苗族傳統“無蓋藏”生計方式是如何提供三種交易產品進行簡要論述,而涉及三種交易的方式、手段、計算標準等實際操作性內容暫不討論。

1.穩固水土資源

水土資源維護的目的就是讓盡可能多的大氣降水,盡可能長期滯留在高海拔區段,以滿足陸上生態系統生命所需的水資源補給;對地表土壤而言,同樣希望將已有的土壤盡可能滯留于高海拔區段,滯留時間越長,越有利于山區生態系統的健康和優化。

進入熱季,苗民開始了田間勞作,以補充糧食供給的不足。苗族地區的耕地山地比水田要多得多,因而適應于種水稻的農田很少,他們種植山地主要采用刀耕火種,先將植物砍到,然后放火焚燒,農作物就直接種植在山坡上,“居山,種雜糧食之”。耕地如果已經種植三四年后就需要停止實施輪歇,轉到其他地段去實施刀耕火種。耕地輪歇幾年后,地表的植被恢復得十分茂密后,這塊輪歇地又可以再次實行刀耕火種。一般而言,峰叢洼地的石山山脊地段土層薄,地勢高,地下水位低,無法支撐高大喬木的生長,只能孕育出疏樹草坡,這便是他們用來刀耕火種的場所。但是,苗民在耕作時并不使用牛耕,“耕者不用牛,用錢镈代犁,耰而不耘”。文中所提到的“錢镈”是一種類似于耒耜的小農具。這種農具根本不能翻土,其用途僅止于在地上鑿一個小洞,以利于下種而已;而文中的“不耘”是指簡單整地而不實施翻地中耕,種上以后不加管理,任其自然生長。憑借這種方式盡可能抑制了土壤流失,再輔以火焚,加快成土速度,緩解土壤的稀缺,改善土壤肥力,最大限度的減少了環境的壓力,人與環境相互適應,最終達到和諧共生的程度。植被的茂盛,加上苗民精心維護的藤蔓植物,都可以最大限度地將水資源儲存,用以防治水土流失帶來的巨大隱患。

2.充分儲存碳匯

碳匯(Carbon sink),主要是指森林吸收并儲存二氧化碳的多少,或者說是森林吸收并儲存二氧化碳的能力,一般包括森林碳匯、草地碳匯、耕地碳匯和海洋碳匯。碳匯交易是一項正待醞釀和試運行的虛擬交易。現在國際交往中,中國要支付高額的碳匯交易費,比如我國銷往歐洲的電子產品需要附帶繳納污染清除費。截至目前,全國已經確定了7個碳匯試點,其中國家林業局在浙江華東林業產權交易所正式啟動林業碳匯交易試點,阿里巴巴集團以18萬元購買了1萬噸林業碳匯指標,成為全國購買林業碳匯的第一筆交易。盡管,目前自愿接受碳匯交易者寥寥無幾,但大家接受這一交易,在中國境內普遍實施碳匯交易是遲早的事情。

森林資源一直以來,無論古今,都是人們所關注的。當然,不同地區,不同環境,森林資源存在很大的差異。苗族地區植被茂密,森林資源極為豐富,關于森林中林木的種植技術,林木資源的綜合利用,苗民們都有其獨特的技術和思路。一開始就種植有地下塊莖的藤蔓類和匍匐類植物,讓這樣的植物先將表土和基巖覆蓋起來,然后再引種蕨類和苔蘚類植物的孢子,等到地表基本覆蓋后,再引種合適的喬木。由于林地是鳥獸們首選的棲息地,鳥獸眾多,所以有時定植喬木選種完全是借助于鳥獸,鳥獸總喜歡在越冬時將各種草木種子藏于巖縫或荒草叢中,來年春暖時,鳥獸吃剩的種子便會及時萌芽。或者說未被鳥獸消化而直接排出體外的種子也可作為樹種培植。收集這樣的種子成活率高、成本低,所植樹木也容易適應環境。主要樹種有榕、楠、櫟、青崗等,苗民對林木的應用具有綜合性,有的林木可供糧食供給,有的林木則可用于柴薪燃料、建筑材料、家具材料而成為重要的外銷產品,從而獲取經濟利益來滿足日常生活所需。從今天看來,農民一旦獲得林木和林地的所有權,由于森林經營周期長,在短期內很難從中獲得經濟效益;但是,如果能使森林的生態服務功能價值化,實現森林碳匯交易,那么,苗民的林業經營便可以幫助實現大量碳匯積累,農民和企業達到雙贏,實現人與環境的和諧統一,從而盡快推動生態文明的實現。

3.維護生物多樣性

首先,地球生命體系著生的地球表面無機世界本身具有非均衡性,如果想要充分利用不同形態和種類的無機物質和無機能就必須依靠生物物種的多樣性并存;其次,地球表面的無機物質和無機能又具有可變動性,而且變動頻率和幅度缺乏規律性,很不利于地球生命體系的正常延續。然而,生物物種的多樣性并存便可以順利度過難關,只要是在眾多生物物種中有一部分能夠存活下來,都可以使生態系統保持活力;再次,生物物種多樣并存可以刺激地球生命體系自身的發展,提高其抗干擾能力。可見,從整體上來講,維護生物物種的多樣性是生態系統能夠穩定延續的關鍵,也是實現生態文明的必要手段。而在維護生物多樣性問題上,苗族傳統的“無蓋藏”生計方式當中最突出的內容和表現,他們所處的自然環境和由此而形成的文化氛圍注定他們選擇的是生物多樣性的維護。

苗族的旱地作物包括各種燕麥、養子、紅稗等,由于水田少并未大規模種植水稻,據康熙《貴州通志》載:“(苗族)所食多麥稗雜野蔬。間有稻皆儲以待正供,或享賓。”而且,一般旱地作物并不像農業生產那樣,一塊地只種植一兩種作物,這種旱地往往是將燕麥、養子、紅稗和天星米等多種作物混合種植。眾多作物中,小米和紅稗的種植最能代表游耕特點。他們在秋季百草結實前砍掉雜草,目的在于減少雜草在來年的萌發率,然后在春季將砍下的已曬干枯萎的雜草燒掉,經過火燒的土地變得松軟,不翻地,利用地表草木灰作肥料。

此外,苗民對林木的種植其實都屬于混合種植,絕不是單一樹種的種植,甚至還可以套種很多其他糧食作物,真正做到了以短養長,滿足苗民日常所需,隨時要用,隨時可取,以野生活態的儲備方式存在,兼顧了生態環境的維護,實現了耕地與林地的兼容;林地又可以用來放牧,滿足牲畜的飼料來源,又是苗民們狩獵的集中地,從而實現了林地、牧地、狩獵場地的兼容。林木的種植為苗族鄉民們提供了巨大而豐富的資源寶庫。

而在工業文明時代,為了高產,不顧屬性、環境而實行單一種植;為了煉鋼煉鐵等以經濟利益為目的的活動而不惜將森林砍伐殆盡,不僅造成了城市環境的惡化,而且給整個生態系統造成了致命的破壞。顯然,這對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是相矛盾的,而且造成的是毀滅性的后果。而上述苗族林木利用方式,恰好相反,兼顧了農林牧的同時,更重要的是保護了森林資源,降低了物質能量的消耗,而且,又沒有違背動植物的自然生長規律,在結合利用當地自然生態環境的基礎上最大限度地發揮了各種生物的優勢,維護了生物物種的多樣性,保護了當地的生態環境與生態環境的完整性,正好迎合了生態文明所要達到的人與自然協同進化的目的,其效果可以真正實現以生態為驅動的生態文明下的人類社會的發展。

(二)保證糧食安全

在工業文明背景下,人們總是為了實現個體利益最大化,成本最小化,通常進行現代化的批量生產,使得產品單一化,而且在這一過程中往往不惜犧牲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利益。而生態文明它所關注的并不是某個個體的具體利益,而是從整體上兼顧全人類全社會的的利益。有人預測,到2050年,全世界人口將達到90億,這就意味著人們對食品的需求是現在的2倍,人們會面臨食物的嚴重缺乏。面臨如此的糧食安全問題,人類應該改變思路。其實,可以作為糧食的食物有很多種,并不僅限于小麥、稻米、玉米、土豆等。如今有專家提出建議:森林就是一個巨大的糧食寶庫,可以幫助人們度過饑荒,提供糧食保證。

其實,曾經靠狩獵采集為生的苗族早已過上了這種靠森林度日的生活方式。苗民由于無蓋藏,必然盡力擴充食物來源種類和獲取食物的方式以確保食物供給的充裕與穩定。我們知道,苗族傳統歷法將一年分為冷、熱兩季,冷季大致從秋分以后至來年春分,熱季則為春分到秋分的時間。而在古代,苗族一般在冷季分散狩獵一采集,熱季時則按家族團聚,從事刀耕火種。《百苗圖校釋》有云:“每春獵于山,所獲禽鳥必薦祖。”這里所指為東苗冷季主要從事的生產活動就是狩獵采集。如果遇到災害之曰,便跑上山去采集籌措食物,甚至是直接呆在山上一段時間以度過災荒。據《苗防備覽,風俗考》記載:“歲歉,入山采蕨、葛根,漉粉充食。比春作,復還其家焉。”每到天災農作物歉收的年份,山民們入山挖掘蕨根和葛根等一類植物,通過用水沖洗過濾的辦法提取淀粉充饑,直到來年春天才返還家中,可見,山上充足的食物足夠他們采集取食,即使遇到了荒年也衣食無憂。然而,我們并不是說要求現代人都跑去森林,像原始人那樣捕捉野獸,或是跑到山上呆上幾個月不復還,而是,這種生計方式可以給現代人很多借鑒,從森林直接獲取糧食不僅可以解決人類的燃眉之急,更重要的是協調了糧食補給兼顧了整個人類的切身利益。

這里以葛根為例加以說明,其實,中國西南各少數民族對葛藤的利用是長久不衰的,直到現代很多民族還在種植和利用葛藤。《苗防備覽,風俗考》在描寫苗地生態環境時有寫到:“溪旁石驥多小白毛竹叢生,膠葛倍形深險。”膠葛生長得如此茂盛,難測其深淺,以致于行軍時需倍加防范。對于苗族而言,葛這種植物渾身是寶。花可以用來養蜂,葛藤開的花可作為重要的蜜源植物加以利用。葛藤的葉子可以喂養牲畜,特別是作為山羊飼料去加以利用。葛藤可以提取纖維,用作衣服和造紙的原材料,苗民歷來就有織布和穿葛布的傳統:“今亦男耕女織。女工紡織,其布精細,入市,人爭購之。”“女子善紡織棉、葛二布,其葛布頗精細,多售于市”。最重要的是,葛藤的地下根塊含有豐富的淀粉成分,是實行半野化種植和采集的特種糧食作物,因而苗民不僅要有計劃地補種移栽還需要精心維護,使其廣為滋蔓,以備隨時采集之用。楊庭碩教授在《中國西南少數民族本土知識在當代糧食安全戰略決策中的利用價值例舉》一文中有提及“葛根也像桄榔木那樣可以活態儲存在地下,而且葛根不會過熟,種活了一株葛藤后它可以年年生長,甚至長到10-20年也沒有關系,只不過它的葛根長得越來越大,產量越來越多而已。這樣的葛根可以年年發芽、開花、結果,但是葛根的重量不會減少,只會增加”。可見,葛藤易存活,具有很強的隱蔽性,無需另建倉庫儲存,節省了巨額存儲投資,種植、管理、維護費用低,產量很高,又不與其他糧食作物爭地,可以避免任何形式的人為干擾和破壞。“更神奇之處還在于,對葛根而言可以做到部分取食,將葛根的下部食用以后,只需要對葛根的切口用生石灰或者草木灰消毒,重新埋入地下葛根還能繼續生長,這更是其他糧食儲備手段無法替代的優勢”。

林木資源一直以來,無論古今,都是人們所關注的。苗族地區的很多林木資源比如桄榔木,也可以作為一種重要糧食而加以利用。晉嵇含《南方草木狀》云:“桄榔,樹似拼櫚實。其皮可做綆,得水則柔韌,胡人以此聯木為舟。皮中有屑如面,多者至數斛,食之與常面無異。木性如竹,紫黑色,有文理。”桄榔木從種植后的第五年開始,樹干的髓部就開始儲備大量的淀粉,到第十年時,髓部儲藏的淀粉可以達到100-150公斤。這種植物在不打亂其他糧食作物的條件下,以活態的方式儲備大量的食物,無論是按產量計算,還是按投資成本計算,均超過水稻,如果普遍種植則可以防范糧食短缺。而且,當地居民可以隨時隨地取用,這就免除了長途運輸、長期儲存的麻煩。所以說,桄榔木作為糧食安全的備用物種比起一般糧食作物來毫不遜色,不與其他糧食作物爭地、爭勞動力,為苗民們提供了很好的天然糧食儲備。當然,苗民對桄榔木的利用也是綜合性的。其樹干極為堅韌,挖掉髓部的淀粉后所形成的筒狀樹管既可以做為珍貴的木料使用,又可以作為渡槽、容器、武器使用;葉柄的纖維甚至可以作為紡織原料使用;最難能可貴的是,桄榔木嫩芽可以當做蔬菜食用,而其髓部不用加工就可以直接喂養牲畜等等,這里就不做一一細說。

(三)規避生態脆弱環節

所謂生態系統的脆弱環節是指在一個能夠長期穩態延續的生態系統中,受到人類活動的干預和沖擊后,最容易蛻變的那些生態構成要素,隨著這些構成要素的蛻變,還必然引發其他要素的牽連性蛻變。這樣的構成要素,對相關的民族文化而言,就屬于該生態系統的脆弱環節。人類的社會活動必然具有能動性、針對性和適應性,在這一過程中生態脆弱環節往往受到忽視,不易被人發現,人們只能不斷地去適應、去調整、去總結經驗教訓。因此,在長期的經驗積累下,必然總結出一套與所處自然和生態環境相融合的農業耕作方式。實現生態文明,必然要求解決不斷出現的生態災變,而發現生態脆弱環節和規避生態脆弱環節也就必然成為治理生態災變的關鍵環節。在這一個環節上,苗民的“無蓋藏”生計方式的眾多內容都提供了重要參考。

苗民一直關注和維護藤蔓植物的穩定存在,其實是對該地區生態系統的脆弱環節做到了有效規避。苗族山區生態環境的一個重要脆弱環節就是地表若沒有藤蔓植物覆蓋,基巖上發育出來的苔蘚層必然因為陽光直射而枯萎,進而導致基巖的大面積裸露。隨著超常高溫的出現,就會導致地表溫度升高和水資源無效蒸發浪費,即使原先已經長大的喬木也會因為高溫輻射和脫水而枯萎,甚至造成嚴重的石漠化現象,使得整個生態系統的穩態延續無法持續。楊庭碩教授在《中國西南各少數民族本土知識在當代糧食安全戰略決策中的利用價值例舉》一文中曾經提到在喀斯特山區和干熱河谷地表的無序增溫以及派生出來的地表脫水,都是由于缺乏藤蔓植物庇蔭所造成,因而,在石縫中種上葛藤等藤蔓類糧食植物,便能迅速在地表蔓延形成保護層,可避免基巖被太陽直接照射從而達到降溫的目的。苗民精心維護的葛藤就是一種典型的藤蔓植物,如果我們現在不斷擴大葛藤以及其他藤蔓植物種植面積,就可快速覆蓋基巖表面,規避該地區的生態脆弱環節,從根本上治理石漠化災變,而且不會改變原有生態系統,以本地生態系統為基礎,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同時又可兼顧人類自身利益,對于實現目前所倡導的生態文明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四、小結

生態文明的實質是要在人類已有的狩獵采集文明、游耕文明、游牧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的歷史積淀基礎上,通過對工業文明負效應的反思,對人類已有的文明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去創建全新的第六種文明,也就是“生態文明”。就目前發展而言,生態文明的基本要求就是實行對生態的市場化交易,保證糧食的充足供給,規避生態脆弱環節。如果努力恢復或借鑒苗族的“無蓋藏”文化,不僅可以確保苗族的糧食供給,從而保證苗族的生存與繁衍,而且這是苗民高度適應環境和保護環境的能力體現,可以使苗民能在生態服務市場化交易中獲得重要地位,從而促進生態文明的實現。所以,生態文明并不是獨立存在的,它也需要其他文明形態的支持,不斷取長補短,才能謀求全人類的福祉。

[責任編輯:羅康智]

猜你喜歡
生態文明
讀《有機馬克思主義》
論周秦生態倫理文化及其當代價值
道德與文明(2016年4期)2016-12-06 00:11:27
淺議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和落實策略
智富時代(2016年12期)2016-12-01 15:43:03
我國生態文明法制建設問題研究
發揮檢察職能助推生態文明建設
高校生態文明教育現狀研究
商(2016年33期)2016-11-24 22:06:27
美麗鄉村之景觀改造實踐
生態文明建設融入高職校園文化發展的思考
職教論壇(2016年23期)2016-11-19 09:40:22
生態文明城市建設中花卉旅游發展策略研究
中國市場(2016年38期)2016-11-15 00:47:19
適應生態文明建設要求的增長方式和消費模式研究
主站蜘蛛池模板: 精品免费在线视频| 婷婷综合在线观看丁香| 国产噜噜噜| 亚洲午夜天堂| 亚洲欧洲日本在线| 波多野结衣久久高清免费| 91午夜福利在线观看| 538国产在线| 中文字幕调教一区二区视频| 国产福利一区在线| 亚洲h视频在线| 亚洲天堂免费在线视频| 萌白酱国产一区二区| 欧美在线中文字幕| 亚洲精品欧美日本中文字幕| 亚洲香蕉久久| 久久精品这里只有精99品| 亚洲精品无码成人片在线观看| 九九线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综合丝袜长腿丝袜| 永久在线播放| 精品人妻系列无码专区久久| 久久综合伊人 六十路| 久久综合色播五月男人的天堂| 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 久久亚洲黄色视频| 久久一本日韩精品中文字幕屁孩| 亚洲欧美日本国产综合在线| 欧美一级高清片久久99| 日本免费新一区视频| 国产精品欧美在线观看| 国产特级毛片| 无码久看视频|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亚洲片| 在线视频亚洲欧美| 亚洲精品第1页| 性视频久久| 久久青草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成人久久综合777777麻豆 | 欧美精品影院| 99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午夜| 高清免费毛片| 欧美成a人片在线观看| 欧美午夜一区|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影院| 无码国产伊人| 亚洲中文字幕国产av| 欧美精品一区在线看| 欧美色视频在线| 国产在线一区二区视频| 欧美激情,国产精品| 亚洲欧美日韩成人在线| 国产精品理论片| 国产免费怡红院视频| 国产精品一老牛影视频| 国产中文在线亚洲精品官网| 亚洲免费人成影院| 日本黄网在线观看| 国产熟女一级毛片| 欧美a在线视频|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熟女影院| 呦视频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成AV人手机在线观看网站| 在线免费观看a视频| 毛片一区二区在线看| 天堂成人av| 国产精品久线在线观看| 国产日韩欧美中文| a级毛片网| www亚洲精品|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在线播放| 成人福利在线免费观看| 欧美区国产区| 亚洲黄色视频在线观看一区|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精品网站| 91尤物国产尤物福利在线|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性色| 中国国产高清免费AV片| 色哟哟色院91精品网站| 高潮爽到爆的喷水女主播视频| 色偷偷综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