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云珍
摘 要:創新是時代精神的核心,人類進入工業化社會以來,創新不斷地被賦予新的高度。創新人才的培養成為高職院校的重要內容。本文從新常態出發,探討了當前高職院校進行創新人才培養的急迫性,創新型人才的主要特征以及如何培養創新型人才。
關鍵詞:創新人才;高職院校;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2095-9214(2016)11-0233-01
人才是第一資源,是國家發展的重要戰略資源。當前,人才不足,創新人才更少,而現有人才又得不到充分利用,這種情況折射出我們在人才培養特別是創新人才培養方面存在的問題。
一、培養創新人才是高等職業教育面臨的緊迫任務
科學知識在19世紀每50年增長一倍,20世紀中葉每10年增長一倍,20世紀70年代每5年增長一倍,而現在縮短為每3年增長一倍。[1]在我國,創新并未發揮出它本應的作用。據2005年中國人才報告提供的數據顯示:中國人才綜合指數為0.35,在選擇被調查的世界48個國家中名列第37位;我國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是50%,而發達國家是60%-80%。這跟我國人才素質不高有直接關系。
2014年9月10日夏季達沃斯論壇開幕式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提出“在960萬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大眾創業、‘草根創業的新浪潮,形成‘萬眾創新、‘人人創新的新態勢。”[2]推進“雙創”,落腳點在于人才,因此,“雙創”關鍵在于創新型人才的培養。
高等職業教育學校是培養高素質創造性人才的搖籃。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原有的教育思想觀念、教育體制、教育結構和人才培養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當前的需要。培養出富有創造性、具有綜合素質的人才是當前高職院校的迫切任務。
二、創新型人才主要特征
創新型人才應具備的基本特征包括如下幾點:第一,博、專結合的充分的知識準備。第二,高度發達的智力和能力。第三,自由發展的個性。第四,積極的人生價值取向和崇高的獻身精神。第五,國際視野、競爭意識和國際競爭力。第六,強健的體魄。[3]
高職院校是培養一線技能型創新人才的場所。根據高職培養技術應用型人才的需要,高職教育以培養學生的生產、經營和服務社會的技術技能為根本任務,在教育過程中育人和用人的結合,成人和成才的結合產學相結合。[4]“技能型創新人才”與傳統技能型人才的根本區別在于,在生產實踐中變被動為主動,從一線技能操作者變成技術應用創新者。
三、高職院校創新人才培養的模式
(一)構建創新教育體系
與傳統教育相比,創新教育的最突出特征是以學生為本位,以培養創新人才為目標。高等職業教育應推進教育體系改革,使其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因此,高等職業教育改革力度要大。首先,推進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機制和有利于開展創新教育的教學體系,以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為主要任務。其次,要推進教學方法改革,利用啟發式、研究式學習方式,改善學生傳統思維固化,并采取多種考核方式。最后,高職學生應加強實操訓練,工學結合。
(二)培育創新型師資隊伍
教師是教學的主要實施者,擔負著重要責任。我國著名的教育家梅貽倚先生曾經說過,“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反映了高等教育中師資力量的重要性。
加強高校教師隊伍建設,開展創新教育,關鍵在于教師。教師要扮演好“引導者”的角色,首先自身得擁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作為高職院校教師,決定了其工作必須與社會、與市場相結合。當前,高職院校應積極鼓勵教師走出課堂,建立專業教師實訓培訓制度,安排教師到企業進行頂崗鍛煉,提高教師專業實踐能力,以具備“雙師型”教師的素質。
除此之外,教師必須改革教學方法,探究培養創新型人才路徑。教學法包括傳授法、情景法、討論法、對比法、發現法、暗示法、啟發法、點播法等,教師不應局限于使用傳統的傳授法,應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讓學生由被動便主動,思維得到改善。
(三)建設有利于創新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
人的創新能力來源于創新思維,而創新思維是建立在合理的知識結構之上。郭朝紅在《創新人才培養評價》中認為要培養學生的個性,就應盡可能開設較多的課程,除了最基本的知識實行必修課外,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選修課程;除了最基本的知識實行模塊式課程,將選修科目分成幾個較大的模塊,每個模塊占一定的比例,這樣既保證學生形成比較系統、完整的知識結構,又可以滿足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
高職院校應增設創新人才訓練課程,增強學生創新意識,了解創新人才涵義,并學習具體的培養創新能力的具體途徑,培養創新型人格。
(四)優化職業教育評價體系
“雙重考核”評價體系是當前教師考核的主要方式。“雙重考核”就是專家質量考核與學生評教考核相結合。對教師的評價,不僅依靠學校管理部門,還重視教育的主體對象對教師的評價。
近年來,在優化評估體系上,出現了一種新的考核機制——實現企業、學校、社會的共同評價。在學生實訓環節,開始采用企業導師、授課教師、學生自評的聯合評價機制,讓社會、企業和學生都參與到教學結果的評價中。這無疑對教師考核更加公平、科學,更有利于提高高職院校的教學質量。
(作者單位:廣州涉外經濟職業技術學院)
本文是廣州涉外經濟職業技術學院校級課題項目——《新常態下高職院校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研究》結題成果。
參考文獻:
[1]轉韓學軍.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與職業類高等教育體系構建[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1.
[2]楊開新.解讀李克強“大眾創業 萬眾創新”:少不了一個“眾”字[N].經濟日報,2015-08-11.
[3]劉云.創新型人才培養與成長研究報告[M].科學出版社,2013:29.
[4]樓一峰.關于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和高職教育發展的深入思考[J].職教論壇,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