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振峰
【關鍵詞】 數學教學;基本活動經驗;培養
【中圖分類號】 G633.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22—0067—01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大家都意識到僅僅關注知識技能是不夠的,還必須關注人的因素,發展學生的數學素養,增加學生的活動經驗。2011年修訂的《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在課程目標中明確提出了“四基”,即學生“獲得適應社會生活和進一步發展所必需的數學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可見,積累數學基本活動經驗非常重要。
一、數學基本活動經驗的內涵
數學活動經驗是指學生參與數學活動的經歷,以及在數學活動過程中所形成的感性認識和情感體驗。數學活動經驗屬于學生的主觀性數學知識的范疇,它形成于學生參與數學活動的過程之中,伴隨著學生的數學學習發展,反映了學生對數學的真實理解。數學活動經驗與三維目標有著密切的關系,它們是一個有機的整體,貫穿于整個教學目標中,數學活動經驗的獲得是實現三維目標的重要途徑。
二、培養學生基本活動經驗的策略
從靜態上看,數學基本活動經驗是一種從屬于學生自己的“主觀性知識”,是學生經過學習后對整個數學活動一種感性的認識,但這種認識是有意義和價值的。從動態上看,它是過程,是經歷。積累數學基本活動經驗要關注過程教學,下面,筆者就日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基本活動經驗,談談自己的看法。
1. 引導學生經歷自主、多樣化的體驗過程,積累探究性經驗。積累探究性經驗不是通過簡單的活動和思考就可以完成的,它更強調的是一種真實的情境,對數學思想方法的學習和體驗。因此,教師應精心創設問題情境,組織適度開放的探究性活動,啟發學生拓寬思路,多方位、多角度地獲取多樣化的信息,進而積累豐富的探究經驗。探究經驗的獲得是一個不斷猜想、驗證和思辨的過程,教師要為學生創設多樣化的、開放性的探究情境,引領學生在廣闊的數學背景下自由馳騁。
2. 引導學生經歷數學對接生活的過程,把生活經驗轉化為數學經驗。對于數學知識的認識和理解,有時需要具有豐富的生活經驗背景,讓生活經驗和數學經驗“有效對接”,使得日常生活經驗“數學化”。教師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數學現象,挖掘數學知識的生活內涵,將數學與生活密切聯系,讓學生把生活經驗進行“數學化”處理,促使學生進行數學思考,以生成新的數學活動經驗。
3. 引導學生經歷操作與思考的過程,積累有效操作的活動經驗。動手操作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途徑和方法之一。學生動手、動腦、動口參與獲取知識的全過程,可以使操作、思維、語言有機結合,獲得的體驗會更深刻、牢固。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結合具體內容讓學生在數學學習活動中親身經歷知識產生的過程和呈現方式,從而實現理性的認識。
三、數學活動經驗重在積累,也需要通過一定的教學手段予以提升
數學學習具有累積性,后一階段的學習是建立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之上的,是對前一階段知識與經驗的深化與發展。因此,數學活動經驗重在積累,教師切不可“包辦代替”。同時,也應看到僅停留在感性層面的經驗是粗淺的,需要通過一定的教學手段予以提升到理性認識。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1.關注學生,留給學生思考的空間,深度開發課堂教學;2.通過恰當的教學措施,促使學生對概念、命題、原理等的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3.關注探究過程,深入細化,實現自主體驗; 4.要處理好問題化、情境化與知識系統性的關系;5.反思學習過程,培養學生發掘、提煉、總結數學思想方法的能力。
總之,數學教學需要讓學生親身經歷學習過程,從而獲得最具有數學本質的、最具有價值的數學活動經驗。著名教育家陶行知關于人如何獲得知識曾打過一個形象的比喻:“我們要有自己的經驗作根,以這經驗所發生的知識作枝,然后別人的知識才能接得上去,別人的知識才能成為我們知識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可見,“基本活動經驗”是學生數學學習的必要前提,是其獲得數學直覺的源泉。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