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紫瑞+卜曉軍+劉飛+李成
摘 要:大學生接觸互聯網的比例遠高于社會其它領域,研究互聯網對少數民族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影響及相關性,能夠更好地了解少數民族學生動態,在工作和管理中能夠掌握更多有效管理手段。本文采用問卷調查進行數據統計分析,從結果上看互聯網對學生的學習和獨立思考有負面影響,在人際交往上有積極作用。本文從全新的角度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進行剖析,并對工作策略進行討論,為今后高校專職輔導員的工作方法提供借鑒。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少數民族學生;互聯網;問卷調查;
大學生使用互聯網的比例遠高于社會其他領域,高等學校由于在信息資源和人才培養中的重要地位,學生同步時代的普遍性,使其成為中國互聯網發展的前沿。隨著網絡和手機的共同發展進步,當代上網人群呈幾何式遞增,互聯網的信息傳播對人們的思想、行為、理念和政治觀點等方面將產生深刻的影響,并對我國傳統的思想政治素質教育的理論和方法提出嚴峻的挑戰。思想政治素質是大學生素質教育的重中之重。少數民族大學生因在大學生總人數中比例較低,且部分來自偏遠地區的學生接觸網絡很晚,使得他們成為了一群特殊的群體。因此,研究互聯網對少數民族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影響及教育策略的改變,這一課題在當前就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理論價值。
當前很多基于大學生使用互聯網的研究多見于理論研究,很少進行具體的統計分析。為了更好的對當代少數民族大學生展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筆者進行了本次問卷調查工作。它旨在通過對大學生網絡使用狀況的調研,從另一個全新的視角剖析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和新要求。
一、對象與方法
1.對象。選取180名少數民族大學生進行調查,收回有效問卷155份。其中男生49人,女生106人。
2.研究方法。問卷共設置8題,分別對網絡使用涉及到思想狀況的幾個方面進行命題。命題內容涉及上網時間長短;離開網絡的容忍;對學習的影響;人際交往影響;上網場所的選擇;道德觀念的影響;跟隨式思維的情況;面對信息的選擇多個方面。要求每位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填答。問卷在課堂發放、使用統一指導語,采用無記名方式填答,問卷一答完即收回。
3.統計方法。進行數據分析時,使用單一樣本t檢驗(one-sampleTtest)來分析學生的整體水平對互聯網的依賴度和影響的顯著性。分析借助SPSS11.5軟件完成,顯著性水平設為0.01。
二、研究結果
通過對調查問卷中各項內容的t檢驗(見表1),我們發現:少數民族學生網絡使用時間多于正常健康上網時間,即群體水平上有顯著差異(p<0.01)。且對于離開網絡的容忍度有所欠缺(t(155)=-739.2,p=0.0001);對學習負面影響較大(t(155)=-22.463,p=0.0001);對道德觀念負面影響較大,但并不顯著(t(155)=-2.887,p=0.016);學生們普遍認為網絡對人際交往起到較積極作用(t(155)=7.214,p=0.0001);有明顯的跟隨式思維產生(t(155)=28.211,p=0.0001)。
由于受學校學習、生活的限制,51%的學生選擇用手機隨時隨地上網,22.1%的學生選擇在宿舍上網,16.2%的學生選擇網吧,10.7%的學生選擇家或其他。筆者認為為了使學生更好的利用網絡,無線WiFi對學校全區域覆蓋勢在必行。
三、討論
通過本次調查我們不難看出,少數民族學生總體上網時間較長(同大學生上網現狀保持一致),已經習慣了有網絡的生活(M+SD=2.563+1.865),學習有負面影響(M+SD=2.333+1.692)且有明顯跟隨式思維(M+SD=5.061+0.827)。在人際交往上起到了積極作用(M+SD=2.464+1.685)。道德觀念上有負面影響,但結果并不顯著(p=0.016)。
通過對問卷調查結果的統計我們不難看出:少數民族學生接觸網絡的情況非常普遍;他們的學習方式和交往方式受到了網絡軟件影響;網絡龐雜的信息對大學生道德、價值觀產生了影響且有一定負面效果,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新的問題和考驗。
互聯網的交互性使得少數民族學生的互助行為有所提高,而互聯網信息的隱蔽性對道德和法制觀念形成了一定的負面效果?;ヂ摼W的互助性是互聯網上人際交往的一大道德創新。
在我國高校校園中,大學生利用互聯網獻愛心的活動也屢見不鮮。如近期我校為一教師罹患白血病的孩子發起愛心募捐,這一信息很快通過微博、微信的方式傳播開,在這個過程中同學們自發的撰寫、轉載和擴散信息都收到了很好的社會回饋效果,目前該教師的孩子正在接受治療。此時,互聯網的交互性體現了頗為溫情的一面,使學生在網上感到了關懷、集體和愛心的溫暖。
另一方面,網絡中每個人是以虛擬ID的形式出現在論壇、社區。任何人都可以通過一架聯網的計算機進行某種網絡行為,其過程完全匿名?!稊底只妗芬粫兄赋?,在網絡上,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是一個沒有執照的電視臺。因此,“網絡社會”中面臨著以往未曾出現的道德、秩序失范現象。
針對存在調研結果,我們認為互聯網時期的少數民族學生思政教育應該偏重于以下幾方面內容:
1.繼續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教育。對每個人來說:大學階段是世界觀、人生觀確立的關鍵時期,網絡中信息龐雜且存在對信息的虛構、夸大,容易動搖學生已有價值理念、道德信仰和思維模式,造成學生原本趨于穩定的意識形態走向分裂和異化,使得他們的信念產生動搖。因此,這就更需要我們首先在非網絡的平臺上站好崗、守住線。因此,如何有效的把握住虛擬世界外的思想政治教育使我們要考慮的第一步內容。在復雜形勢的面前,馬克思主義思想更能凸顯出其指導性與前瞻性。所以,用馬克思主義占領意識形態陣地是首要任務,這樣才能指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目標,這應該是我們輔導員著手網絡思想教育的核心內容。
2.教育學生明辨是非,用科學的態度使用網絡。電腦對人類的沖擊不僅是思維上的,更是生活方式上的。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如何去選擇信息,合理有效摘取、使用信息是一個關鍵問題。當大學生置身于信息的海洋,很容易被各種各樣的信息所淹沒而無所適從。對我們高校輔導員來說,應該將教育的著眼點放在教會學生如何選擇,注重培養大學生的認識和辨別能力。教育大學生成為信息社會的掌控者,而不是盲從,只有正確理解、選擇信息,才能充分體現人在信息面前的主人地位。
3.再談道德,將以前從未提到過的網絡道德告訴學生。就目前來看,由于網絡的隱匿性,使得監督的效力低下,傳統道德的約束力在網絡上形同虛設。因此,加強大學生道德教育,提高個人修養和道德自律能力顯得尤為重要。只有抓好這一網絡時代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課題,才能引導大學生確立正確的網絡倫理道德,規范網上行為。
總之,當前我國互聯網發展迅速。目前,對關于網絡思想政治工作還仍處在探索階段,筆者對此只是通過調查問卷的形式進行了初步信息匯總和統計,且調查樣本量不足。但是,只要我們始終高舉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的偉大旗幟,按照江澤民同志“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充分利用現代信息的手段,把思想政治教育同網絡更好地結合起來,正確認識和處理好教育和引導、辨別和分析、守德與監管等幾個方面問題,就能開創對少數民族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完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
參考文獻:
[1]謝海光.互聯網與思想政治工作概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
[2]方耀梅.網絡時代:高等教育新觀念[J].高等教育,2000,10:26-32.
[3]雙傳學.網絡文化與高校德育工作[J].高等教育,2000,9:77-82.
[4]魏愛堂,郭錦星.“網絡社會”對大學生思想素質的負面影響極其教育對策[J].理論與改革,2000,3:11-114.
(作者單位: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