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類對于生態問題的關注是一個歷史過程,生態文明是當今全球關注的重大問題。縱觀歷史,我國歷屆領導人對有關生態的理念諸多,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歷史的借鑒,開國總理周恩來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思考具有前瞻性、建設性、科學性、責任性等特點,對于我國環境問題的解決做出重要貢獻。
【關鍵詞】周恩來;生態文明;環境保護
文明是反映人類社會發展程度的概念,它表征著一個國家或民族的經濟、社會和文化的發展水平與整體面貌。倡導什么樣的文明社會,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執政者對人類社會發展階段的認知程度和執政水平。生態文明建設是我國今后發展的重要方向、重大領域和重大任務。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已經明確提出:“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持續發展。”
建設生態文明是我國工業文明自身演進、自我超越的必然結果,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新要求,是順應民心民意、改善民生的迫切需要,它代表著世界文明發展的方向和國際社會發展的大趨勢。而確立生態文明新目標,體現了社會主義公平正義和社會和諧的本質屬性,體現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和戰略的整體性、協調性。
縱觀歷史,我國歷屆領導人對有關生態的理念諸多,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歷史的借鑒,今天我就我們敬愛的周恩來總理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思考談談個人的粗淺理解:
一、周恩來為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做出的貢獻
1、新中國成立初期周恩來對環境保護建設的實踐與觀念
從新中國成立直到實行改革開放,我國的發展模式從本質上說一直是一個追趕模式,即作為工業化與現代化的后來者、落伍者,中國的基本目標和基本任務就是追趕先行的、發達的工業化國家。在不同時期,我國選擇和實行了不同的追趕戰略,它包括不同的發展目標和發展觀、工業化道路、經濟與社會關系、發展手段選擇、發展與自然環境關系等方面。在這一歷史階段,我國的環境問題具有五個基本特點:一是人口眾多,對環境的壓力很大,人均資源少,食物供應始終是一個大問題,環境極易受到污染破壞。二是工業企業的構成中小型居多,還存在社隊工業、街道工業等,工業技術裝備比較落后,原料、能源浪費大,對環境造成很大的沖擊,加之布局不合理,對環境污染危害很大。三是能源構成中以煤為主,占70%以上,對環境易造成危害嚴重的污染,農村能源嚴重匱乏,對農業生態和自然環境沖擊很大。四是我國經濟落后,在當時很長時間內,國家不可能拿出很多錢來治理環境污染。五是科學文化比較落后,也是保護環境、進行生態環境建設的不利因素。
周恩來始終保持著清醒的頭腦和戰略家的眼光,最先看到了我國經濟社會建設發展中生態環境的這種情況,認識到了環境問題的重要性。從20世紀70年代初期,他就開始關注、重視我國的環境保護問題。他曾多次強調說:“我們一定要重視環境保護問題,我國的工業化剛剛起步,我們不能走西方發達國家的老路,要避免出現環境污染的情況。”正是周恩來推動了中國代表團參加聯合國第一次人類環境會議。出席聯合國第一次人類環境會議,是中國突破西方外交封鎖以來,重返聯合國大家庭第一次參加的世界性會議。正是周恩來推動召開了新中國第一次環境保護會議。此次會議研究了我國環境問題的現實情況,審議通過了新中國第一部環境保護綜合性法規——《關于保護和改善環境的若干規定(試行草案)》,奏響了新中國環境保護工作的序曲。
2、周恩來對我國的水利建設事業的突出貢獻
周恩來深深認識到,水利建設是關乎中華民族生存環境與條件的重要問題。周總理的足跡遍及我國許多大大小小的江河,很多的水庫建設、水利工程都傾注著他的心血,全國幾條主要江河:長江、黃河、淮河、海河的水利規劃;丹江口、葛洲壩、劉家峽、三門峽等大型水電工程的布局、建設;以及河北的岳城水庫、北京的密云水庫,等等,都是由周總理親自主持確定并修建起來的,他在實踐中還形成了系統的水利思想。新中國水利工作的開展困難、繁重,但在周總理的親自帶領下,仍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積累了重要、豐富的經驗,為我們后代的水利事業打下了堅實基礎。周恩來被譽為“當代大禹”、新中國的“治水總工程師”,他是當之無愧的我國水利事業的奠基人。
3、周恩來對于我國的森林問題的關注
周總理一直強調,必須要保護森林資源,大力發展林業,合理進行采伐,植樹造林。1950年初,周恩來就明確指出:“林業工作為百年工作,我們要一點一點去增加森林。”“森林不增加,就不能很好地保持水土。”森林覆蓋率低,“既不能滿足國家長期建設的需要,又不能庇護廣大土地、抵抗風沙水旱,農業生產受到極大威脅。”1966年,周恩來在接見林業部的同志們時曾說過:“我當總理十六年了,有兩件事交不了賬,一是黃河,一是林業。”“我國森林覆蓋率只有百分之十多點。十六年來,全國砍多于造,是虧了,二十世紀還剩下三十幾年,再虧下去不得了!”“造林是百年大計,要好好搞。”“總得堅持到二十一世紀。”
二、周恩來對生態文明建設實踐與觀念的鮮明特點
1、前瞻性
周恩來是我國最早重視和宣傳環境保護的領導人。他在我國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上的實踐與觀念,是非常具有前瞻性的。一是當時在全國上下還沒有環境保護意識的情況下,周恩來在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中敏銳發現了我國存在的環境問題,并且重視環境問題對國家建設、對人民利益的重大意義。他積極倡導環境保護、環境治理的思想、觀念,并且派出中國代表團參加了聯合國第一次人類環境會議,既糾正了國家原先對環境問題認識上的生疏和局限,還為國人對生態環境問題的認識拓展了廣度和深度。周恩來關于新中國環境事業的思想與實踐,促進、推動了我國生態環境事業的起步與開展。
2、建設性
周恩來提出和倡導的關于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的觀念,是在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中產生的,這是一個從實踐到認識再到實踐的歷史過程。新中國成立之初,是一片破爛、百廢待興的狀況,國家的當務之急是治理舊中國遺留的面貌,恢復、建設新中國,實現由舊中國向新中國的社會變革這個偉大的歷史任務和過程。在解決這些問題的實踐過程中,周恩來逐漸形成并提出了他的一些認識和思想,再把這些思想、認識運用到解決生態環境的實際問題和保護與建設生態環境的具體實踐中去。
3、科學性
周恩來視環境保護與建設事業為百年大計,是跨世紀的戰略工程。他要求在開展具體工作的實踐中,要堅持科學的態度和科學的工作方法,要以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方法論為思想基礎,正確認識和尊重自然規律,按客觀規律開展工作,對于污染環境、浪費資源的工業建設,要強令禁止。在周恩來的思想中,蘊涵著可持續發展戰略理念,包含了對自然環境與人類經濟發展關系的認識,及資源與環境的永續利用與發展的問題。周恩來“預防為主、綜合利用、化害為利、發展利用”科學治理環境等理念,也都體現了其科學性的特點。
4、政治性
周恩來鮮明地指出,我國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事業,具有政治上的重大意義。是環境工作必須要堅持社會主義方向,發展環境保護與建設事業是我國社會主義優越性的體現。他曾說,環境保護與建設工作是為人民謀利益,而維護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社會主義國家的根本任務,這正是社會主義優越性的體現,這就是最大的政治。周恩來所講的政治性,是相對于資本主義的經濟發展以環境為代價,得到了嚴重的環境“公害”后果。以古今中外歷史為鑒,我們的社會主義新中國在社會主義建設中就必須要堅持社會主義方向,吸取資本主義環境污染的教訓,吸取歷史的教訓,重視環境問題,開展環境事業,維護人民利益,這樣才能體現社會主義的優越性。
5、責任性
周恩來之所以關懷、推動我國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從根本上說,就是他本著對國家、對人民群眾高度負責的態度。他認識到環境工作具有關系到人民群眾的切身健康和根本利益的重大意義。強調生態環境的保護與建設工作根本的出發點,是為了人民、維護人民的根本利益、造福于民。他多次談到:“我們的一切工作,都是為了人民的。”在資源的保護工作上,周恩來強調在開發利用治理的時候,要開展綜合利用、堅持節約的原則,禁止浪費。在環境建設工程上,周恩來要求一定要采取謹慎態度,慎言慎行,按照客觀規律、堅持科學態度開展工作。
三、周恩來對新時期生態文明建設的啟迪
周恩來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中以尊重和維護生態環境為主旨,以可持續發展為依據,以未來人類的繼續發展為著眼點。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單篇論述生態文明,首次把“美麗中國”作為未來生態文明建設的宏偉目標,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總體布局的高度來論述,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建設美麗中國,承載著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對中國未來發展的美好愿景,承續著“青春中國”、“可愛中國”、“新中國”、“富強民主文明中國”、“和諧中國”的中國夢。
建設生態文明既是目標又是手段,既是理念,更是一項艱巨的系統工程。建設美麗中國,核心就是要按照生態文明要求,通過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經濟繁榮、生態良好、人民幸福。不保護環境,經濟就會陷入“增長的極限”。通過保護環境優化發展,經濟則會有“可持續的增長”。要加快推進環境保護歷史性轉變,促進保護環境與經濟增長并重、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同步,以環境保護優化經濟發展。
中國夢承載著如周恩來等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對中國未來發展的美好愿景,建設美麗中國是我國發展進入新階段的迫切需要。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領導下,隨著生態文明建設的不斷深入,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活動將在社會生產和生活的諸多方面得到長足發展,進而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參考文獻】
[1] 胡錦濤. 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N]. 人民日報, 2012-11-09.
【作者簡介】
姚堯(1982—),女,遼寧人,單位:遼寧省鐵嶺市周恩來同志少年讀書舊址紀念館研究部,中級職稱,主要研究方向:周恩來思想研究及書院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