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紅楊傳寶
發揮“三劑”作用
□陳紅楊傳寶
學生和家庭的關系大致可分為民主和諧型、關系緊張型、留守放任型、暴力專制型。在家訪過程中,面對不同類型的家庭關系,老師只有充分發揮自己的自觀能動性,采用不同的方式,家訪才能收到實效。
開學后不久,班上的走讀生芳夜不歸宿,家長找了一夜才找到。第二天早上,芳的爺爺奶奶來到學校告知此事,并告訴我們,芳從小父母離異,一直跟他們一起生活。孩子越來越不聽話,越來越管不住,請求班主任借助此事,對芳進行管教。班主任滿口答應,并為此召開了主題班會??墒牵鄷牡诙欤歼€是沒來學校上課。
我們幾位老師在袁校長的帶領下,去芳家家訪。開門迎接我們的是爺爺,奶奶虎著臉坐著,不理我們。一種從未有過的尷尬令我們面面相覷,氣氛顯得有些沉悶。
袁校長搬了一個小凳,坐到老奶奶身邊,熱情地與她打招呼:“奶奶,您最近身體還好嗎?我們專門看您來啦?!崩夏棠毯苡星榫w地說:“孫女不愿意上學,我能好到哪里去?”袁校長緊接著說:“您這奶奶真不容易啊,這么大歲數,還為孫女操心,值得我們學習。”幾句暖心窩的話,讓老奶奶緊鎖的眉頭舒展開了。她長長地嘆了一口氣,欲言又止。袁校長見機行事:“奶奶,是為孫女的事么?我們既然來了,就一定幫您解決。”老奶奶坐正身子,面向我們,吩咐道:“爺爺,給老師們泡杯茶?!?/p>

幾杯熱氣騰騰的茶水化解了室內的尷尬,氛圍輕松了許多,我們的交流也順暢了許多。通過交談,我們才弄清楚,芳覺得班會上被公開點名批評,令她很沒面子,才不愿意讀書。老奶奶原指望通過班主任的教育讓孫女能改過自新,沒想到孫女不僅沒改,反而不上學了。于是,奶奶對班主任有意見。在家訪團隊的共同努力下,老奶奶想通了。最后,家訪老師與芳及家人坐在一起,列舉了夜不歸宿的危害與后果。經過一番交流,芳意識到自己錯了,一臉的委屈終于釋然。
回校的路上,大伙你一句、我一句,談論著這次家訪的得與失。對家訪,我有了一種全新的體驗:不是所有的家長都對老師的家訪表示理解,個別家長甚至因為某些原因,對家訪持反感或敵對的態度。此時,老師要起到潤滑劑的作用,主動調節交流氛圍,努力營造和諧愉快的氣場。當交談氛圍變得輕松時,老師可主動與學生及家長合影,以消除彼此的誤解與隔閡,化尷尬于無形之中,為后期的家校交流奠定良好基礎。
處于叛逆期的初中生總嫌父母啰嗦、嘮叨、管得過嚴;而家長對已經長大的孩子不放心,不滿意,甚至羅列一大堆證據來證明孩子越來越讓人失望。在這樣的家庭中,一股濃濃的火藥味彌漫在家長與孩子之間。
藝楊兩歲時,父母離異,藝楊跟隨父親生活。父親整天忙于回收廢品,疏于對兒子的教育。漸漸地,藝楊變成了一個暴躁狂野、自私任性的孩子。因為掙錢辛苦、兒子不爭氣、家庭生活不如意等原因,父親經常酗酒。父親對藝楊十分失望,總是訓斥藝楊;兒子不僅不聽,還越來越看不起父親。父子倆經常發生戰爭,以至于藝楊經常上學遲到,甚至曠課。
那次藝楊參與打群架后,我們送他回家,他父親很快趕了回來。醉醺醺的父親徑直走到藝楊身邊,抓住他就打。藝楊也不甘示弱,舉起凳子打父親。幸虧我們攔得快,否則,一場惡戰就在家門口上演。
我們家訪的老師進行了簡單地交流——孩子不省心,父親不稱職,決定分別做父親和孩子的工作。
年齡大的老師與藝楊的父親在客廳里聊天。他們從自己也是父母的角度,談自己與孩子相處的困惑與無奈。這樣,藝楊父親與老師們產生了共鳴。在此基礎上,老師們指出他剛才行為的不妥,提醒他經常酗酒,會讓孩子瞧不起。與此同時,其他的老師則將藝楊帶出家門,在小區里邊走邊聊,讓他反思打架事件及剛才的所作所為。這樣,在老師們聊天式的攻心戰術下,藝楊向父親保證以后少惹禍。藝楊的父親也向兒子承諾改變自己的管教方式。
這次家訪的實踐告訴我們,到親子關系緊張的家庭家訪時,教師一定要從學生、家長兩個不同角度,分別同學生、家長交談,充當消除學生與家長之間矛盾的滅火劑。
知道要家訪后,班上學習差表現也差的惠民跟我說:“老師,我不希望你們到我家去。”我問:“為什么?”他倒是直率:“我學習不好,表現也差。見到我家長,你們只會向我爸媽講我的缺點,我爸媽不狠狠地打我一頓才怪。還有可能讓我輟學,幫他們養豬?!?/p>
聽了惠民的話,我意識到以往對后進生的家訪不就是這樣么?原來,在這些學生看來老師家訪就是向家長告狀。如果這樣家訪,家長對自己的孩子會越來越失望,學生的表現會越來越差,親子關系會更糟糕。我決定改變以往的做法,嘗試一種新的家訪模式——從表揚學生的優點開始。
我默不作聲地隨時帶上手機,悄悄地關注著惠民等幾個后進生。上課坐端正了、認真寫作業了,我給他們拍張照片;打掃教室時,我留下他們拿起拖把的瞬間;運動場上的百米沖刺、籃球場上的瀟灑投籃,我給他們來張特寫;野炊活動中,他們壘鍋搭灶的過程,我全程錄了下來。除此之外,我開展了班級科任老師和全體學生展示班級待優生的優點活動?;顒又校麄兓蛑v述一個小片段,或展示一幅簡筆畫,或構思一篇小文章?;顒咏Y束后,我將這些材料收集起來,裝進同學們成長檔案袋。
做好充足準備后,我約上科任教師來到了惠民家。一陣寒暄后,其父親問道:“老師,是不是惠民又在學校里闖禍了?干脆讓他回家養豬?!?/p>
我笑了笑,不置可否地說:“我們帶來了一些東西,您看了就知道?!?/p>
我們打開惠民的檔案袋,拿出同學表揚他的文章遞給他父親。我拿出手機,打開惠民野炊時壘鍋搭灶的那段視頻,惠民父親很驚訝:“這孩子還有這一手?不錯,不錯!”看到其父親高興的樣子,躲得遠遠的惠民母親、爺爺也圍攏過來。我拿出拍攝的有關惠民的照片,三個家長像孩子似的搶著看。惠民父親深有感觸地說:“說實話,以前我挺怕老師家訪。每次老師家訪走后,我都生悶氣——學習好、紀律好的美譽都與他無關,調皮搗蛋、違法亂紀都少不了他。我怎么養了這么個不爭氣的兒子。越想越氣,便揍他。這次家訪,我看到了兒子的變化,真要好好感謝你們。不過,我今后也要改改,不能只盯著他的缺點,也不能一個勁地總批評他,看不起他?!?/p>
這樣的家訪,能讓學生的情緒、家長的教育朝著良性的方向發展,有利于學生和家長重新點燃希望的火焰。
千百個學生就有千百種家庭。在家訪的過程中,充分發揮“潤滑劑”“滅火劑”“助燃劑”的作用,其效果自然不會打折扣。
(作者單位:陳紅,湖北省遠安縣外國語學校;楊傳寶,湖北省遠安縣第一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