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佳
摘 要 高效的思品課堂更加關注學生的現實生活,力求體現生活性、開放性、活動性、綜合性的特點,讓兒童在享受生活的同時受到道德品質的教育,在實施自主探索的教學方式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身心素質的發展,引導學生學會生活,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質。然而,當我們審視身邊的課堂教學時,不難發現一些源于教師本身的理念和行為的問題,導致了課堂教學的“低效”甚至是“無效”。本文闡述了在品德與生活(社會)課堂教學中實施有效教學的策略。
關鍵詞 新課程 有效教學 生活體驗 靈魂 潤滑劑
中圖分類號:G623.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23-0033-02
義務教育新課程倡導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過程,倡導學生進行自主性的探究學習。隨著課改的持續深入,品德與生活(社會)課的許多教師投入了很高的熱情,課堂面貌和教學形式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品德與生活(社會)課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呈現在我們面前。它改變了過去品德課的內容教條化、教學方式抽象、枯燥的理論說教、脫離兒童實際生活的弊端。高效的思品課堂更加關注學生的現實生活,力求體現生活性、開放性、活動性、綜合性的特點,讓兒童在享受生活的同時受到道德品質的教育,在實施自主探索的教學方式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身心素質的發展,引導學生學會生活,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質。然而,當我們審視身邊的課堂教學時,不難發現一些源于教師本身的理念和行為的問題,導致了課堂教學的“低效”甚至是“無效”。 那么如何在品德與生活(社會)課堂教學中實施有效教學呢?
一、真實的生活體驗是一堂課的靈魂
1.注重體驗,升華學生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學生道德品質形成的重要心理成分,是實行由知到行的“內驅力”和“催化劑”。教師要根據教材內容精心創設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真切的情境中獲得直接體驗,并對那些通過分享獲得的間接經驗進行領悟內化。
2.注重實踐,提升學生生活能力。品德教學從最終目標上說,是指導學生的實際生活,解決兒童在生活中面臨的問題,提升兒童的生活能力,提高兒童的生活質量。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設計一些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又能指導生活的活動,以引導學生將課程學習所得運用到自己的生活之中,改進、提高、發展自己的生活。如《我長大了》一課,我設計了兩項實踐活動,意在促使學生在活動中進一步感受、體驗料理自己事情的好處,鍛煉生活技能。第一項活動是比賽,比賽項目有:疊被、穿衣、洗手絹等。比賽對學生很有吸引力,他們很快就從比賽中獲得了快樂,感知到了料理自己生活的重要性,進一步鍛煉了生活的技巧,提高了自理能力。第二項活動將教學引申到日常生活中引導學生實踐。我為學生準備了一個表格,讓學生通過實踐、檢查、反省、記錄料理自己生活的實況,進行自我表現、自我反思、自我評價。一周后班內評選“愛勞動小明星”,幫助學生總結和提升在實踐中獲得的經驗,鼓勵他們相互學習共同分享生活實踐的樂趣,逐漸養成好習慣。在活動中實踐生活,在生活中參與活動,發展了能力,鍛煉了意志,大大提升了學生的生活能力。
二、巧妙的活動設計是一堂課的關鍵
學生天性好玩,生性好動,可以說喜歡活動是學生的天性。活動不僅是學生認識的源泉,也是學生發展的基礎。只有在生動活潑的活動中學生的主體參與性才能得到充分發揮,才能有效地改變學生的道德認識和道德情感。因此,小學品德與生活(社會)課的教學應以兒童直接參與的豐富多彩的活動為主要教學形式,寓教育于活動之中。
1.活動的設計要有目的性。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點。教學目標是活動的靈魂所在,是每堂課的方向,是判斷教學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據。我們在引出和開展一個活動時,要做到活動清晰,目標明確。究竟從中要激發學生哪種情感,生成或改變哪些態度,培養什么行為習慣,使學生知道和掌握哪些知識技能,關注哪些過程,學會什么方法,教師都要正確運籌、恰當把握。如果活動的過程中偏離了活動目的,活動就會進入誤區。一句話,我們不是為活動而活動,為交流而交流,為表演而表演,而是要講究活動的價值取向的,只有這樣,才能把每個主題的價值內涵充分地凸現出來。如進行《我在長大》一課時,教學目標之一是通過學生尋找自己成長的足跡和紀念物,引導孩子發現自己的成長與變化。為了實現這一教學目標,教學《我在長大》之前,我要求學生課前自己去調查、去尋找證明自己長大的足跡和紀念物。課堂上交流的時候,我開展了“小小舉證會”活動,學生們有的通過照片的方式證明自己長大了,有的通過展示自己小時候穿過的衣服證明自己長大了,有的在家長的幫助下,講述自己小時候的故事證明自己長大了,有的拿來了出生證,用剛出生時的身高、體重和現在的身高、體重相比較證明自己長大了。學生的交流積極而踴躍,有效地實現了教學目標。
2.活動的設計要有趣味性。美國教育家帕克曾經說過:“每一位教師都應該知道,學生從小就是在玩耍、游戲、實踐中學習的。”因此,在品德與生活(社會)活動教學中,教師要設計形式多樣的活動,給學生自由活動的時空,充分凸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他們的參與熱情。我們常用的活動形式有參觀訪問、社會調查、角色游戲、小品表演、講故事、聽音樂、看錄像、看投影、討論交流等。教師應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靈活地選用活動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活動空間。
3.活動的設計要有層次性。在品德與生活(社會)教學中,有的課也設計了許多活動,但是課上只是一個又一個的活動的疊加,活動與活動之間缺少聯系,活動顯得雜亂,活動的效果差。因此,活動的設計要少而精,要有一定的層次性。活動要環環相扣,緊密相連,層次感強。這樣學生在層次分明的活動中,在一次次的體驗中,情感得以升華。
三、教師精彩的評價是一堂課的潤滑劑
有效的課堂評價對學生的健康成長和發展起著促進作用,教師在教學評價時不僅要關注學生知識目標的達成,更應關注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和能力的培養。現在課堂上教師大多能給予學生及時評價,但有的教師存在評價用語太籠統,不論學生如何回答教師總是說“你真棒”“回答得真好”,這樣學生并不清楚他到底哪做得好、回答得好,時間一長,這樣的評價就會失去激勵作用。從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我們的教師并沒有認真聽,沒有用心去關注學生。教師應針對學生的具體情況給予確切地、具體地評價,避免千人一面。教師應運用好教學評價手段,認真傾聽學生的話語,實事求是、恰如其分地和學生進行心靈間真誠的對話,使他們能在評價中認識自我,體驗成功、發現不足,不斷改進自我,完善自我,促進道德認知的發展,這是提高教學高效性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總之,在今后的課堂教學中,我們要努力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意識,重視指導學生活動,把活動做細做透,真實地體驗生活,有效地評價學生,關注教學過程的每一個環節,凸顯教學有效,努力構建一個全體學生人人都參與、人人有收獲的高效課堂,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有效教學!
(責任編輯 全 玲)